杨和平 陈海燕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20世纪中国美育转型的多维向度
杨和平 陈海燕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20世纪中国美育是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及特定的时代环境下,伴随着社会政治演变和文化转型而启蒙发展的。本文取20世纪中国美育转型的研究视角,着眼于历史发展维度,从中国美育转型的历史境遇与发展轨迹、理论内核与价值评判四个方面进行探究,揭示其内在规律。
中国美育;美育转型
从学术史角度考察,美育问题是中国学者时常探讨的话题,与其相关的期刊杂志、著作及其他文献资料都十分丰富。笔者通过对美育问题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发现,现今大多学者对美育问题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其一,从历史发展角度,对某一时期美育问题展开研究。如:张薇的《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浅探》、杜芳的《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美育思想初探》、唐兵的《近百年中国美育观念演变研究》、牛婕的《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育发展概况》以及仇春霖的《中国美育从复苏走向振兴的三十年》等;其二,以个案形式,通过对某个美育家在美育发展建设中的贡献展开研究,探讨美育发展状况。此类文献有周志勇的《蔡元培——中国现代美育的奠基者》、张云泽的《论蔡元培美育思想与中国音乐教育》、莫小红的《席勒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以及王优佳的《席勒与中国近代美育观念的发生——以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为例》等;其三,对美育问题的历史反思与当代展望。此类文献主要有任亚军的《中国近代美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段茂南、杨留兵、段晓静的《百年中国美育的回顾与前瞻》,赵伯飞、张苑琛的《当代中国美育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等等。还有一些文献对美育发展的当代问题以及美育思想特点进行分析。另外美育相关著作有:俞玉滋、张援的《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杜卫的《审美功利主义: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研究》,谭好哲的《美育的意义: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发展史论》,赵伶俐、汪宏的《百年中国美育》等。
20世纪的中国正值一个动荡不安、起伏不断的时代,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影响,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渗透,中国的思想文化性质、内容、方法等都发生了转变,显示出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美育作为近代的一种新思潮,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而发生转型。本文取20世纪中国美育转型的研究视角,基于学理和实践层面,从中国美育转型的历史境遇、发展轨迹、理论内核和价值评判展开探讨,企望揭示20世纪中国美育转型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
20世纪中国美育转型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潜移默化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影响而发生、发展的,是时代所需、社会演变的必然结果。为此只有全面分析美育所处的历史环境,才能全方位、更深入的探讨近代美育的成长历程。
(一)社会制度的古今转换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到列强侵略战争的影响,尤其是英国资产阶级对中国倾销大量产品,造成中国资金外流和财政危机,打破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农业、手工业相分离,致使中国各方面发展受到压迫。并且,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非法鸦片销售,一些民众为了逃避社会现实,开始吸食鸦片麻痹自己,中国整个社会呈现出低迷、颓废的状态。政治上,他们控制着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反抗,并且在中国扶植人员,作为自己在中国的代理人。经济上,除了割地赔款,还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和关税自主权,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的经济发展。文化上,大量国外传教士借传教名义对中国进行侵略活动。他们在中国办期刊、杂志,出版书籍,利用宣传宗教、西方文化对中国展开文化侵略。面对如此现状,有识之士开始寻觅救国之路。
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严复提出“救亡”的口号;孙中山呼喊“振兴中华”。洋务派主张引进、效仿西方的科学技术,建立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教育制度、创办京师大学堂。这些知识分子的行为不但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而且推进了中国近代美育的启蒙。民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利用文化宣传方式,对中国人民进行思想渗透,改良中国社会风气,解放人民思想,中国社会经济、文化、风俗等得到改善。蔡元培任临时政府教育部教育总长时,将美育列入学校教育宗旨中。与此同时,根据教育宗旨教育部制定了有关学校教育的法令和规程,对音乐教育提出发挥智育和德育的要求。其中《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和《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对教育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国民革命失败后,为了加强革命根据地的统一领导,受苏维埃文化教育方针影响,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法规,如《小学课程与教学草案》 《小学课程教学大纲》等。抗战时期毛泽东发表的教育思想成为敌后抗日根据地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并制定相关教育法规、开设音乐课、编写音乐教材。新中国成立,我国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国民经济得到恢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得到迅速发展。这一时期阶级斗争严重,经济发展要服从政治需要,人民群众的生活没有得到较大改进。与此同时,“文化大革命”和“左倾”错误思想使刚刚起步的美育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被打入“反动”思想,受到冷落、压制,教育观念被严重扭曲,文化教育事业一度陷于混乱之中。直到改革开放后,文化教育事业才逐渐复苏、繁荣。由此可见,20世纪美育正是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在救国图存的革命运动和民族民主解放运动中,作为一种新思想势力,伴随社会制度的转换而推进发展。
(二)思想文化的新旧交替
近代帝国主义在中国展开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封建势力剥削人民,中国愈加呈现落后、腐败的状况。面对这种情形,许多知识分子和劳苦大众开始探索救国之路,渴望改变中国国民性质,使人们在封建思想泥潭中解放。一方面他们以武力进行抗争;另一方面有识之士借鉴西方的文化、技术,唤醒沉睡的民众,改造社会,推进中国的发展。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环境下,西方文化和我国的新文化得到较大的发展空间。20世纪初西方文学艺术作品的引进,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向现代转型。当时洋务派和维新派都要求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科学技术,培养人才,用发展教育来拯救中国。在探索中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知识分子都纷纷发表演说,欲通过美育来“立人”,借文学艺术来改变中国落后的社会意识形态。当时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对幼儿园到大学期间的教育方针进行论述,强调音乐教育是一种教育手段,辅助德育、智育、体育发展。
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提倡美育,归根到底是想通过审美和艺术改造国民,希望用审美和艺术洗刷人心、纯净情感、提升精神。利用美育来发挥审美功能,拯救和改造人心,推动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发生变革。当时,王国维融合西方美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创建“审美功利主义”,为中国近代美育理论奠定思想基础。他将自己的美学观点与中国传统儒家和道家思想相融合,提出审美和艺术的“无用之用”观点。王国维提出的美育是一种情感美育,是超越功利的,具有一种形而上的境界。同时,王国维提出“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要想拯救人们的精神,解决国人吸食鸦片,根本方法是用宗教和艺术来慰藉人的感情和提升国人的精神趣味。蔡元培则意识到,新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是实现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发展不仅要普及教育机构,还应该从小学入手开始逐步普及,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蔡元培注重美育的德育功能,认为美育是德育的基础,是发展人德性的重要途径,通过美育能医治传统文化中的国民性病根。朱光潜则重视美育能提升人的情感,对人的心灵具有解放功能。伴随着社会制度的古今转换和思想文化的新旧交替中国美育演变发展。20世纪上半叶,美育主要体现在情感陶冶和政治教育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教育模式及政治局势影响,美育带有强烈的政治德育色彩;改革开放后,更多强调美育在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80年代初,美育恢复其独立地位,并尝试摆脱德育束缚。由此可见,20世纪中国美育转型可谓是中国近代文化层面的一个新亮点,是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意识发展的必然趋势。
早在我国古代时期,孔子等教育家、思想家的思想理论中就已出现“美育”雏形,但当时尚未系统对其理论进行论述。直到近代,知识分子在学习、借鉴西方科学文化基础上,才逐步认知“美育”这一新概念。而美育在中国的发展大多体现在文学艺术中。20世纪中国美育受西方先进思想及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需求开始启蒙,这一时期美育在社会大环境背景下摆脱了封建礼仪束缚,建立了自由、博爱等新的审美观。根据美育发展特点,本文将20世纪中国美育转型划为四个发展阶段,从美育构建的理论与实践双重视角入手,进行理论描述。
(一)美育的萌生(1900~1919)
20世纪初至新文化运动时期,美育在特定时代环境下孕育成长,并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同步。当时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侵略压迫,统治者和封建军阀软弱无能、昏庸腐败,一些民众还吸食鸦片,造成精神萎靡不振。在这种社会不统一、战争不断的局面下,近代美育在夹缝中发芽成长,这一阶段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从文学艺术角度来发展美育。20世纪初到辛亥革命前夕,当时社会正处于民族存亡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文化,探索振兴中华之路,对美育等问题展开思考。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大多提倡用新文化思想改变中国落后的旧文化思想,但当时由于他们对美育问题研究的程度不一,尚未形成完整地美育思想体系。这一时期文化发展更多的是为政治改革服务。当时王国维受西方思想文化影响,将席勒、康德等人美育教育思想以及文艺观点等介绍到中国,并对审美教育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自我探索。鲁迅作为一个思想文化先进者,对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潮进行学习,尝试通过文艺来改造中国国民。国民政府成立后,蔡元培首次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方针,发表其美学思想和教育观点。但由于袁世凯封建复辟政策,美育未能真正实施。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蔡元培还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等观点。与此同时,一些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如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将日本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经验带回中国,不仅为学堂乐歌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且促进学校美育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知识分子为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积极推进开展美育实践活动。
(二)美育的探索(1920~1940)
“五四”运动爆发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工人阶级成为主要领导力量,社会制度得到改变,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同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趋于一致,美育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得到较好发展。
新文化运动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育问题受到大多学者的关注,中国美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这一时期美育与学校、社会、政治斗争等相结合,梁启超由早期功利主义者转变为超功利主义者,在美育问题上提出“趣味教育”。二十年代早期,鲁迅受西方文艺思潮影响及蔡元培美育思想影响,提倡美育的超功利性。与此同时,在国际热潮下,中国有识之士将视野转向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宣传、学习、借鉴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来发展中国。二十年代后期,鲁迅受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影响,强调美育的阶级性和功利性。这一阶段鲁迅将美育与政治运动、革命事业紧密相连。同时国家教育部门在蔡元培美育思想观念趋动下,开始在学校开设“音乐课”,出版《音乐教育》 《乐风》等刊物杂志。抗日救亡运动开启后,各部门重视学校教育,将学校教育与政治形势相联系,通过教授优秀抗日救亡歌曲,发挥美育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战争期间,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原因,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不平衡局面。此后,为了当时社会政治现状所需,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区以及国民党统治区,教育部门陆续建立了一些音乐教育机构,如延安鲁迅纪念馆等。
(三)美育的发展(1950~1966)
新中国成立,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美育获得空前进步与发展。建国初期,伴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变革,文化教育得到国家重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教育部在全国第一次中等教育会议中提出“使受教育者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间,我国美育发展步入正轨。政府及教育部颁发了一些学校教育的法令规程,对学校美育发展进行了规定,并确立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位置。这主要体现在音乐教育的教育方针、教学大纲、师资培养等各个方面。同时,这一时间的美学问题受到较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也为美育问题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朱光潜、蔡仪等从实践角度及社会角度探讨美育发展问题。蔡仪认为艺术能满足人的精神,使人改造现实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社会美育建设有利于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推进人民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1957年,“左”倾思想严重,一些文艺作品、观点等遭受政治性批判,文化教育随之受牵连,政府颁布的教育法规、政策都没有出现美育的相关规定。直到中共中央召开八届九中全会后,一些学者仅仅从理论角度对美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问题进行了讨论。五十年代后期,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美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到了文革期间美育发展陷入低潮期。在这场文化革命中,学术权威遭到批判,知识分子被迫下乡改造,文化教育及大量文物典籍遭到破坏。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教育事业受到压制,并被带上“反动”帽子,美育的价值被否定甚至向极端政治化发展。
(四)美育的繁荣(1978~1990)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及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发展,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复苏,我国教育事业走出低谷,美育问题被重新提上日程引起大多学者的关注。这一时期不仅召开了美学会议,对美育的基本问题等展开讨论,而且创办了美育专业杂志《美育》,还出版了一些美育教科书和美育文献。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开始意识到艺术教育课程的不可替代性。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把美育纳入教育体系,强调学校教育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之后教育部门又召开“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对音乐教育的改革与方针等问题进行探究。并且国家开始组织教育人员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此外,课外音乐活动也得到良好发展。80年代后,美育得以繁荣发展。这一时期,为了促进学校美育发展,学校领导和高校联合参与美育课题研究。同时还有一部分理论家从理论角度对美育问题展开深入探索。刘兆吉从心理学角度对美育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美育心理”。90年代人们精神需求提高,为了贯彻素质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各界人士重视美育功能。国家及教育部门开始强调美育,在一些教育法规、文件中突出其地位。当时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加强美育工作,提高学生素质》中指出,美育能陶冶情感、净化心灵、完善品格,促进人身心全面发展。同时,一些高校将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设置相关课程,开设美育相关选修课,组建大学生艺术团。
20世纪知识分子在力图通过美育来塑造新型国民,改变中国社会落后局面过程中,美育发展与中国本土文化、时代背景相结合,由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替融合,由学理层面转向与实践并行发展,这一百年,美育发展是丰富而绚丽的。
(一)美育理论的内涵
在德国美学家席勒较早论述美育之后,西方美学家所提及的美育思想,大多都是按照席勒的观点展开叙述的。20世纪初美育传入中国后,学者们在保持美育原有的审美性基础上使其中国化,基于中国自身发展的社会背景,赋予其新的特性——阶级性和时代性。知识分子取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之精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传统美学经世致用观念与现代美学相结合,使产生的美育思想与救国救民的时代目标相联系,利用文学艺术宣传思想,促进中国思想文化新发展。
20世纪面对外来文化的涌进,中国美育文化发展体现出兼容并包、广泛吸收的气魄,及其时代性特征。当时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提倡废科举,建立新式学堂。面对国民精神的萎靡不振,通过情感教育,潜移默化方式,培养人们的趣味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梁启超提倡趣味教育、情感教育,并试图将小说作为传播新思想的工具,借用其广泛的传播性和教化作用,更新人民观念,唤醒人民改良意识。王国维较系统地把美育引进中国,以中国传统道家思想和西方文化思想为基础,吸收其精髓进行美育思考,提倡美的超功利性,注重人的精神审美发展,力图通过美育从感性层面,给国民带来一种健康的精神动力。面对政府腐败、人们缺乏进取精神等问题,中国社会处于压抑的情形,蔡元培以中国古代儒家传统思想和西方康德思想为基础,提倡美育的功利性,将美育与中国社会问题相联系,以中国时代背景为基础,提出“五育”并举方针,期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国民。蔡元培美育思想透露出一种时代精神,具有资产阶级反封建主义与民主共和特点。当时,黄遵宪在他的诗歌美学中,将中国传统的忧患意识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时代要求相结合,改革传统文化,宣传新的思想文化。朱光潜以中学为本去融会西学,注重将中国传统道家思想和西方尼采、康德、叔本华等人的思想相结合,他认为艺术是超功利的,能宣泄情感,慰藉心灵。在抗战时期,鲁迅基于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美育思想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特点,具有阶级性、反封建、反资产阶级性质。陶行知主张美育的“真善美合一”,他认为美育能促进生活和教育的和谐,他的美育观点体现了民主革命特征。中国自孔儒文化直至魏晋之后,一直保持着开放的文化观。这种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延续至今。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对待外来文化体现出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气度。知识分子借外来文化来发展中国,并非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经世致用,体现出一种既吸纳又具有自身特性的风格。同时,20世纪中国美育发展,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相关联,回顾美育历程可知,每一时期,美育发展都具有阶段性和时代性特征。
(二)美育理论的践行
20世纪美育在中国得到较好的发展,这一时期美育大多体现在文学艺术上。早期美育倡行者是梁启超和王国维,他们从理论层面,论述用美育来拯救国民、改造社会。之后又有一批学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发展美育。在美育理论层面,梁启超侧重美育的社会功能,注重美育思想启蒙,根据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提出“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一种情感教育观点。他在《美术与生活》和《美术与科学》两篇文献中,论述了美育具有洗涤心灵、慰藉振奋精神的功能。王国维利用美育能通过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功能,将美育纳入中国教育体系,提倡德、智、体、美平衡发展,来改造国民、改造社会,振兴中国,重视美育拯救国民的重要性。并强调音乐教育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蔡元培在美育思想理论及美育实践上都颇有建树。在理论上,蔡元培积极提倡美育,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他提出“五育”教育主张,并首次把美育纳入国家教育宗旨中。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和“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观点。同时在实施美育上,蔡元培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这三方面对美育的内容、设备、环境建设进行详细阐述,尤其提出社会环境建设的重要。蔡元培主张从胎儿起就实施美育,直至老死,对人生的各个阶段他都按它们的特点提出了实施美育的意见。他的美育思想在教育界乃至学校中推行美育中都起到一定的积极效果。
在美育实践层面,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开设美学课,编写美学讲义,在演讲、典礼致辞中大力宣传美育,并指导学生创办美学艺术机构。这一时期受蔡元培思想影响,许多知识分子通过发表文章、演讲、著书立说、出版刊物等手段,传播发展美育思想,呼吁发展美育,来救国救民。“五四”运动后,社会教育界出版了《曙光》杂志、《美育》期刊等,一些学者积极发表美育救国文章,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创立了中华美育会。这一时期,鲁迅不仅写作美育文章、著书立说,而且进行美育普及和教学工作,翻译外国小说,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三四十年代,陶行知深入美育实践,提出“生活教育”,认为通过美育能使生活和教育达到和谐。并且,陶行知重视美育实践活动,重视环境美育,积极在学校和课外实践中开展各种美育活动,并将美育从学校推向社会,促进社会美育发展。丰子恺重视美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呼吁美育,积极推行艺术教育。他在任教期间对艺术教育问题进行探究,指出在艺术教育中应注重陶冶精神培养,避免低俗的音乐进入课堂,同时应编写各种适当的艺术教材。抗战时期,丰子恺在参与文化艺术教育工作中,察觉音乐具有民众性,意识到美育对广大人们的影响,于是努力通过音乐向民众宣传思想、振奋精神。20世纪中国美育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所趋,作为上层建筑的美育,其发展受特定社会背景影响。通过对这一百年美育转型的概括、总结可以发现,20世纪的美育作为一种新思潮,在中国萌芽、成长。在发展过程中,美育在保持审美性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向多层次、多维度发展,使美育成为情感陶冶、政治宣传、德育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手段。并且,在20世纪的中国,美育由最初的单向理论发展,逐步向双层面展开,理论与实践并行发展。从美育在中国的发展形态看,20世纪的美育转型是有目共睹的。
美育是感性与理性相互交织,能借用教育手段实现其功能的一种思想文化意识。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思潮—美育,在20世纪中国起伏跌宕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政治运动及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而展开。回溯近代美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美育转型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追求相辅相成,并以现代思想和学术知识为精神支撑而呈现。本文通过对近现代美育转型问题进行探究,间接地对促使美育发展变化的历史成因、时代环境展开叙述,使读者在了解当时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的背景下,能正确的看待20世纪中国美育转型问题,通过评判美育转型更利于读者详尽的剖析、洞察美育在20世纪的成长历程,发现并反思20世纪美育发展的长处与不足,从而更好的推进21世纪美育发展。
(一)社会环境推助理论建构
整个20世纪,中国犹如海面上的帆船,一直呈变化、运动状态,美育问题是在西学东渐的学术背景下,伴随着历史原因和时代环境的变化,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下启蒙发展的。20世纪中国美育的兴起与中国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相关联,它不仅是教育历史规律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西方美育观念传入的必然结果。20世纪时代发展的要求致使文化面临转型。特定的时代背景,促使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更替、变化,中西文化碰撞、雅俗文化等问题,都推动美育在此发展、演变。在这一百年里,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更新、转换,促使美育随之升级。20世纪中国美育转型是时代要求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制度古今转换和思想文化新旧交替的必然结果,是促进美育理论建构和推动美育实践回溯的前提。这些特定因素都促使美育在20世纪中国发生转型。作为一种思想文化,一种思潮,美育是当时特定时代发展的要求。20世纪美育是知识分子拯救国民、拯救国家的一种理论武器,在这一百年的历史岁月中,美育的不断发展,促成其理论体系的逐渐完善。其转型发展不仅从学理层面推进美育理论的建设取得较好发展,而且在美育社会实践上也取得较好的成果,这一世纪学者们对美育的重视,促使美育理论与实践并驾齐驱,美育转型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国家思想文化进步的必然结果。探究20世纪美育转型问题,为读者更好的把握这一时期文化发展动态奠定基础。
(二)精神文化发展时代诉求
20世纪中国美育转型是时代进步的要求和人民精神文化诉求的体现。中国近现代特定的时代背景,造就了美育的转型发展。回首20世纪中国美育的转型可知,美育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在这一百年中它经历了萌生、探索、发展、繁荣,在各种文化兼容并包,取其精华中成长发展,它是时代进步、人民精神文化追求所趋。20世纪初,知识分子在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冲击下,认识到中国传统思想在近代发展尤其不足之处,在此过程中,他们萌生了学习西方文化的新想法。为此,他们借美育来迎合中国现实社会发展要求,与中国特定的国情和政治目标挂钩。面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学者们纷纷倡导,借美育来救国救民。随后受阶级意识形态影响,美育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开始逐渐转向社会、家庭。抗战时期美育则为战时服务,一些学者将美育赋予阶级性来巩固阶级意识形态。由此可见,每一阶段的美育都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相联系,并随着它们的兴衰而变化,其发展体现了时代潮流所需,伴随时代呼声和人们精神文化追求与时俱进。
20世纪中国美育是在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激荡下成长的,其兴起是社会和文化转型的历史必然,其转型是社会制度古今转换和思想文化新旧交替的结果;是促进美育理论建构和推动美育实践回溯的前提;是当时政治制度、教育体制等变更的结晶;更是时代进步的要求和人民精神文化诉求的体现。20世纪美育不仅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同时促进了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其发展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借鉴外来文化以及将古代文化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的机会,而且使美育从学校教育向社会、家庭等方面深入。从美育发展历程可知,20世纪上半叶,学者们对美育问题的研究重心是艺术教育。直到80年代后,美育从学校课程入手,开始朝着更多角度、多方向发展,并将美育视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百年里,美育经过了审美、情感陶冶功能到政治工具,再到德育、素质教育功能转化。受特定社会环境限制,学者们提出的美育理论大多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具有幻想色彩,他们将拯救国民、振兴民族的伟大使命寄托在美育中。并且20世纪一些学者提出的美育具体实施方案尚未实现,这些存在的问题将是21世纪直至未来需要去思考加以完成的。在如今的文化建设和教育工作中,美育仍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教育家们对美育问题的研究主要还是依据20世纪学者倡导的美育功能(审美功能、德育功能、智育功能、体育功能),积极提倡利用美育来提高公民的审美素养,净化心灵、促进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在追溯20世纪美育发展轨迹中可知,每个阶段的美育都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在21世纪社会文化发展中,除了积极解决上世纪美育遗留的问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美育将会具有新的使命,为此,在21世纪,在国际文化多元化的前提下,我们的文化发展应保持汇川如海、兼容并包的特性,结合中国本土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育文化。
责任编辑:李姝
[1]汝信,王德胜.美学的历史: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2]俞玉滋,张援.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袁济喜.承续与超越:20世纪中国美学与传统[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谭好哲.美育的意义: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发展史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杜卫.审美功利主义: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赵伶俐,汪宏.百年中国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任亚军.中国近代美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
[9]王优佳.席勒与中国近代美育观念的发生——以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10]莫小红.席勒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11]唐兵.近百年中国美育观念演变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1.
[12]汪宏.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美育思想流派对学校课程设置的影响[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13]张薇.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浅探[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3.
[14]杜芳.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美育思想初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15]仇春霖.中国美育从复苏走向振兴的三十年[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1).
[16]赵新雅.探究现代性“美育”思想的中国化过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17]周志勇.蔡元培[D].贵阳:贵州大学,2006.
[18]张云泽.论蔡元培美育思想与中国音乐教育[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4.
[19]高月东.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育思潮对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20]段茂南,杨留兵,段晓静.百年中国美育的回顾与前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3).
[21]魏启元.美育与求知: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的反思[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4).
[22]赵伯飞,张苑琛.当代中国美育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西北大学学报,2000(4).
[23]薛婷. 20世纪初中国美育思想管窥[J].大舞台,2010(10).
[24]汤凌云.1920年代中国美育理论建设的基本特点[J].南通大学学报,2007(4).
[25]程镇海.从“立民”到“立人”——百年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转向[J].江淮论坛,2004(4).
[26]牛婕.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育发展概况[J].知识经济,2014(14).
[27]龚妮丽.中国传统音乐美育思想及其现代转型[J].贵州大学学报,2008(3).
[28]刘兆吉.美育心理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
10.15929/j.cnki.1004-2172.2015.03.014
G40-014
A
1004-2172(2015)03-0092-07
2015-04-26
杨和平(1961— ), 男,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音乐研究中心主任。
陈海燕(1992— ), 女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3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