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雨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510507)
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并越来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占比90%以上,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比例8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70%以上,投资占比60%以上,同时我国税收50%以上来自非公经济,特别是来自民营经济。面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优化和调整的新常态阶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中央鼓励全民创业的新形势下,抓住机遇,再造新优势已经历史地摆在了民营企业面前。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难题,因此必须要加强企业治理与管理,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在这里,企业的文化建设,肩负着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注入更强大精神动力的重要使命。本文致力于探讨民营企业适应新常态发展的文化建设意义,揭示当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就打造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文化新优势提出一些建议。
所谓经济新常态是相比于旧常态而言的,以往我国实行的是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方式,这一方式虽然促进了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但也引发了诸如环境污染等许多问题。经济新常态就是要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推动技术创新,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民营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培育企业成长、引领转型升级。经济新常态表明,我国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优化当前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分配结构、企业结构等方面的优化管理。这种结构优化是一场战略性和创新性优化,是要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提高中国产品和服务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和水平。目前国家已经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在这个全新领域中,竞争较充分,政策较宽松,市场环境较好,是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平台。在这种结构优化管理过程中,民营企业必须要实现转型升级,形成新的发展动力。企业文化作为一项高级形态的管理职能,能够帮助企业明确总体战略、职能战略和经营战略,能够对企业转型升级进行分析和考量,形成清晰的转型升级脉络,形成完善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体系,将各项制度规范有机融入企业发展过程,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滋养民营企业成长,引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第二,有利于提升竞争力、助力外向发展。近年来我国为适应经济新常态,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垄断行业放宽准入和混合所有制倡导等,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与此同时,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再工业化”和中国的“制造2025”,也给民营企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在这种有利形势下,我国民营企业迎来了外向发展的良好机遇:一方面可以进行海外并购取得新技术,使传统制造业、小科技企业进入到新产业中进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对海外投资,特别是大部分加工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可以走出去,利用当地的巨大市场需求,把我国现已固化的过剩产能变成新的投资。此外,民营企业应该抓住机遇,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先导,积极拥抱变革,引领变革,进行“跨文化管理”,对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为进行指导和评价,保证企业竞争的规范和有效,少走弯路,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闯出一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的新路子。
第三,有利于增强凝聚力、树立企业形象。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存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企业精神、行为规范等。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提升团队意识,强化企业凝聚力。民营企业要想在当今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需要构建良好的企业价值观。因为这种价值观一旦被下属认同,员工会付出超出岗位需要的努力,从而有效地进行自我激励、自我管理,建立共同合作的和谐氛围。一个有潜力的企业不会单靠制度来约束员工行为,而是应借助企业文化与员工进行心灵沟通,使员工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优秀的企业文化使员工感受到归属感,从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进一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效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
尽管经济新常态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机遇,但从整体上看,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还不适应新常态形式要求。我国民营企业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的管理与经营决定性地受其领导者影响。这一特点意味着,多数民营企业经营和发展取决于领导者个人意志,而不取决于企业文化优势,因此当前多数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处于弱质状态,有些老大难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第一,缺乏企业文化建设意识,难以形成民营企业价值观。在中国,一旦有新产品推出,大量的山寨产品、山寨企业都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如近十年来,我国不乏各种造假中毒事件发生。从2008年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2009年的瘦肉精事件,2010年的地沟油,2011年的染色馒头,到2012年出现的皮革胶囊,2013年的烂果门,2014年的速冻食品。这些现象都反映出民营企业缺乏文化建设意识,难以形成企业价值观,在竞争环境中企业缺乏创新,只追求利润,缺乏社会责任。在这种状态下,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较少会形成固定品牌,多数门槛较低,附加值较低,经常是低价销售,打价格战,对于市场造成负面影响。
第二,把企业文化理解为领导者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投入较少。每一位企业家都会对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人员调整,企业经营模式和行事风格与企业领导者直接相关。这一点在民营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老板的素质高则企业文化起点就高。众所周知,海尔文化离不开张瑞敏,TCL文化离不开李东生,联想文化离不开柳传志,搜狐文化离不开张朝阳,蒙牛文化离不开牛根生等等。多数民营企业在创建初期,事无巨细都要老板亲自审批,没有相应的制度去约束员工行为,领导者文化就是企业文化。随着企业发展,建立了企业制度,但是这些制度约束了员工行为,并不约束领导者。多数业务经理认为企业盈利才是王道,相对于能够迅速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管理、技术、人力资本等重要环节相比,文化建设是软功夫,投入自然较少。这种观念实质上是使企业文化建设脱离企业经营目标,在对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认识上陷入了误区。这种错误观念如果长期存在,将会威胁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第三,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外在形式,缺乏企业文化建设机制系统性。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系统性,包括文化环境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宣传工作、政治工作、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和活动等多个方面,但是,有些民营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仅仅看做是新闻策划、树立典型、媒体建设、文化娱乐活动等宣传工作的形式,因此不惜重金去建设高档健身房、图书馆、体育馆等。这就导致不仅由于大多数员工忙于工作或缺乏进入资质而不能使用这些文化设施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浪费,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大大减少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如企业理念、品牌和形象等,降低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覆盖范围;也有些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传播方面,还较多地运用口耳相传形式,而未能随着“微时代”的到来,通过社会各种传媒方式,如手机、互联网等传播企业价值理念和品牌形象。
第四,员工对企业文化认同程度较低,企业文化难以形成凝聚力。民营企业文化是领导者文化或老板文化,企业文化的产生与其大部分员工无关,但是执行却与大部分员工有关。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仅停留在执行上,缺乏文化建设参与意识。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创立发展之初往往面临资金少、规模小、生产流程简单、管理部门交叉等问题,家庭成员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管理,由此形成了企业成长的家族制,但是,随着企业不断成长壮大,民营企业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复杂化,参与市场竞争的层次不断攀升,这种家族制弊端就也会逐步暴露出来。不仅裙带关系会弱化民营企业的精神纽带,而且家族文化的利益偏见往往会削弱民营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鉴于这些情况,民营企业员工很难做到对企业文化的普遍认同。这不仅表现为员工对企业存在多种认识误区,如有的员工认为企业的文化基础设施只是为少数领导或其家庭成员服务的工具,大多数员工无法享受到文化设施,还有的员工认为企业花费大量经费用于文化形象设计是劳民伤财的行为,并不能有效带动企业生产经营;而且即使对同一企业来说,员工对企业文化内容认同也存在差异,与职工利益关系或生活工作越密切的文化内容,越容易被职工所记忆、所认识,也更容易形成文化认同,反之,与职工关系疏远的文化建设内容,往往被职工所忽略。这表明,企业员工在文化建设问题上思想不统一,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布局存在异议。而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纠正,企业文化建设的举措落实过程中将会遭遇抵制,文化建设后续各个环节都将会受到影响。进一步说,如果员工没有认同企业文化,没有认同企业价值观,每个员工都按照自己的思想观念去做事,民营企业难以获得转型升级发展。
在新常态下,在深化改革的发展浪潮下,民营企业必须要抓住机遇,推动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发展方式创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变技术单体创新为联合创新;勇于市场创新,引信息与网络技术入企业生产与营销;探索发展方式创新,实现从多元化到专业化、从分散化到集中化的转变,构建大规模合作与联盟。为此民营企业要与时俱进,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意识,构建新型企业文化,确保企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确保企业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发展。
第一,提升企业创新文化理念。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新趋势,需要提升企业创新文化理念。张瑞敏提出“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为海尔企业价值观,它使得海尔能基业长青。乔布斯提出“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创新无极限,只要敢想,没有什么不可能”,这种企业价值观让苹果销量稳居全球第一。一个企业推崇的价值观,就代表这个企业的文化,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培育企业创新文化。企业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确立自己的优势,不是靠造假山寨取胜,从内部提高员工创新文化素质,从外部树立质量为本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加强对技术和市场的认识,尽量避免低成本发展方式。进行结构优化和调整会使一大批企业淘汰,民营企业应该审时度势,在对自身发展优势分析的基础上,加强战略性与适应性优化管理,使企业管理结构与技术、市场发展趋势相适应,推动企业全面转型升级。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需要从老板一人决定逐步走向理性化,适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加强法治化、制度化、社会化、国际化与科技化发展,增强附加产值高的产品投入和经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逐步占据技术的高地。
第二,构建企业人本管理文化。与老板文化和家族企业文化相应,新常态下民营企业必须要构建新型人本管理文化,充分尊重员工主体性,要求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将员工发展视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强调民主化管理、人本化管理、精益化管理和协商性管理。只有如此,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员工学习、成长、参与民主管理的平台。在这里不仅是企业管理决策层本身,还包括企业所有在职员工。企业管理决策层要培养战略思维能力,拓宽文化视野,成为践行企业文化的模范或榜样,以便统领全体员工共同前进。在人本管理理念指导下,企业领导和决策层要为员工发展创造更多机会,聆听员工心声,将员工吸纳到企业管理中来,充分实现民主协商管理,强化员工企业归属感。在人本管理文化中,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高度统一,企业发展能够为员工发展创造更大平台,员工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企业长远发展,企业在人本化管理文化中吸纳更多人才参与。
第三,推进企业文化系统化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避免形式化和走过场,要经过企业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长期培育、倡导和强化:一是民营企业从一开始就要重视企业核心价值观培育。一方面可以把传统文化作为民营企业文化的重要来源,汲取智慧;另一方面可以大胆吸收借鉴国内外企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先进经验,做到为我所用,不生搬硬套、生吞活剥,使先进经验与本企业实际相融合,逐步发展出人本、创新、诚信为特点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二是结合本企业实际和特点,在充分把握企业内外环境影响和市场、技术变化趋势后,找准企业文化生成点,逐步形成包括品牌和形象等在内的企业文化体系。在此基础上,充分应用现代媒体,通过人物、事件、形象的视觉信息传播和员工参与,把企业文化理念全面地体现到企业生产经营和员工行为中,使员工在工作实践中产生企业文化认同感。三是注重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保障和条件。要建立一个有感召力的领导团队,适时地解决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职工人数建立健全企业文化管理部门并赋予其责权,从而推进企业文化形象的设计、文化规章制度制定与执行、文化活动组织、企业文化公关等工作。在在财力、人力相对薄弱情况下,民营企业可以借助外部战略咨询公司、经纪公司、形象设计公司、传播机构、培训机构等,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高端理念、策划和方案。
总之,只有具备完善的组织机构、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物质保障,民营企业才能在适应新常态过程中培育、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的企业文化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