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四个全面”的心理认同

2015-02-12 14:29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广东广州510070
探求 2015年6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依法治国公众

□李 萍(中共广州市委党校 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广东 广州510070)

凝聚“四个全面”的心理认同

□李萍(中共广州市委党校 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广东广州510070)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14日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这一思想一提出就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反映了社会心声,但两极分化、法律信仰缺失和党内腐败分别导致社会对改革开放、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的认同困难,因此,必须共享成果以提升社会对改革开放的心理认同;增强崇尚法律的意识以提升社会对依法治国的认同;加强从严治党以提升社会对党的领导的信心,从而凝聚社会对“四个全面”的心理认同。

“四个全面”;心理认同;发展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14日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1]这一讲话标志着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正式形成。“四个全面”一提出就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反映了社会心声,但如何使公众从内心加以认同,从而凝聚社会对“四个全面”的心理认同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四个全面”的提出反映了社会心声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见“四个前面”的战略布局,正是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反映了社会的心声。

(一)“四个全面”的提出背景

马克思认识论和思想史告诉我们,任何重大思想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都是建立在坚实的社会实践基础上,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洞见,对前人智慧的继承和发展。“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也不例外。第一,我国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催生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习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2]目前距离完成“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只剩下5年左右的时间。为了确保这一重任的顺利完成,需要用更清晰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冷静审视改革开放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立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核心对策和主攻目标。第二,公众的热切期待呼唤“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倾听公众呼声、顺应时代潮流是中国共产党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要完成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必须紧紧地依靠人民,从人民中吸取智慧,从人民中凝聚力量。第三,“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汇集全党智慧深刻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基本的规律。深刻认识到: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提供持续的动力;要通过全面依法治国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提供制度保障;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提供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和作风保障,因此,必须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二)“四个全面”得到社会的认同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植根于人民,有着深厚的人民性和群众基础,是人民群众心声的科学表达,因此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阶段中国人民最现实的梦想。中国梦就是人民的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对人民殷切期盼的切实回应——“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已经凝聚为全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第二,改革开放是以人民大众的福祉为归依的事业。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从人民群众的角度看,社会主义事业是以人民大众的福祉为归依的事业,因此,改革的座标和方向只能是立足于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更加充分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人民增加更多福祉。第三,全面依法治国是为公众利益提供法律保障。用法律规范公权的运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从人民的角度看就是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免受公权的非法侵害,杜绝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对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现实利益的侵犯。第四,全面从严治党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国家统计局在21个省区市开展的民意调查显示,87.3%的群众认为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与以往相比有好转,77.1%的群众认为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有力度。”[3]全面从严治党之所以深得民心是因为这一战略举措的实质是如何能够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全党清醒认识到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二、凝聚“四个全面”心理认同存在的困难

四个全面的提出虽然得到了社会公众的积极响应,但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心理认同困难。

(一)两极分化导致社会对改革开放的认同困难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却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这已经构成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严重障碍,形成了社会对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认同困难。2015年1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一些贫者从暂时贫困走向跨代贫穷》一文反映了令人震惊的情况。具体体现在:

第一,较高的基尼系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为0.479,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4]2008年以后逐年下降,到2014年的基尼系数是0.469。[5]我们知道,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反映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只有0.3左右。[6]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李实认为:主要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都在0.24到0.36之间[7],世界上超过0.5的国家只有10%左右[8],接近0.5的基尼系数应该算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了。

第二,财产差距趋势扩大。当前在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财产差距也凸显,而且呈上升趋势。从《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中我们看到:“1995年我国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45,2002年为0.55,2012年我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达到0.73,财产不平等程度近年来呈现升高态势,明显高于收入不平等。”[9]这是少见的党报公开承认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现在的贫富差距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以往贫富差距的核心是城乡差距。自2006年始,贫富差距在城镇内部拉大,拥有资本的差距造成了拥有财富的差距,房地产的快速增长使房产增值加速。拥有资本的财富增长快且易,勤劳致富缓慢且难,富者越富,贫者越贫,恶性循环。

第三,贫富差别造成阶层固化。贫富差别形成了相对的稳定性,贫富分化形成了相应的贫富阶层,这种阶层出现了代际转移的趋向,有些贫困者可能由暂时贫困发展到长期贫困的境地,这种贫困甚至出现跨代延续的趋势。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贫富差距发展下去可能会出现稳定化和制度化,形成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结构,而且各社会阶层之间也没有流动通道,社会将会面临严重的隐患。

第四,贫富差距影响社会稳定。贫富差距过大不仅在经济上出现消费不足从而使内需不足,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同时还会使社会成员之间尤其是穷人和富人之间缺乏信任。在收入差距过大造成保证社会机会均等的制度失灵、政策失效的情形下再叠加社会阶层流动通道的严重堵塞就不仅仅会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更为严重的是会威胁社会的安全稳定。这种状况的出现将使社会对30多年的改革开放提出疑问,出现认同困难。

(二)法律信仰缺失导致社会对依法治国的认同困难

习近平说:“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10]法治社会的基础和前提依赖于公民内心对法律的信仰。“卢梭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11]一个国家公众积极的法治心理对于其法治化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们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有时日的今天,社会法治心理状况并不乐观。法律信仰缺失导致社会对依法治国的认同困难。这种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众对法治的表层认同和期待。自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方略后法治已成为一种流行话语。以宪法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于2011年形成,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改观,权利意识、主体平等意识、民主意识、责任与义务意识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国立法工作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上都纳入了法律调整的范围,以往无法可依的局面已大有改观,人们特别盼望和期待社会的公平、公正,特别盼望和期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特别盼望和期待一个法制健全的法治国家。第二,公众对法治的深层怀疑。人们对法治的认识、信任状态都不尽如人意,社会法治表面化现象相当严重。在民众心中,法治还仅仅是一种理想,法治还不能深入人心,公众“信访不信法”、“信官不信法”、“信权不信法”,遇事首先想到的不是寻求法律保护,而是找朋友熟人帮忙解决。在全民自觉守法、培育社会法治心理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将严重制约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甚至从根本上阻碍法治的实现。第三,立法快、数量杂、公众知情度低导致社会对依法治国的认同困难。公众对法律知道不多,不善于掌握运用法律,客观上导致公众对法律的陌生,法治心理淡薄。公众被动地接受许多法律的出台,因此,很难产生认同感,现实生活中一直处于消极的守法状态,与我们追求的社会法治心理自觉意识相去甚远。

(三)党内腐败导致社会对党的领导的认同困难

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使人民群众总的来说对党是信任的,对党的领导是支持的。但是党内严重的腐败现象、一些影响恶劣的重大违纪违法案件,造成了社会对党的领导的认同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党的个别领导干部的腐败堕落严重影响了公众对党的信任基础。各级领导干部是社会运行的直接治理者和党的政策的执行者,公众对他们寄予厚望。但近年频发的领导干部腐败案件,严重伤害了公众对党的信任,破坏了党群关系。第二,腐败是对执政党形象和执政合法性的最大颠覆。从根本上说党的执政地位来自人民。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党就没有执政的基础和源泉;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没有党的事业兴旺的保证。党内的严重腐败问题直接影响了党的执政根基。实践证明:社会不公正现象在社会主义国家敏感度更高,反感度也最强,而对腐败的承受能力也最低。这恰恰说明与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追求公平正义的天然价值取向相一致,同时也说明,腐败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形象和执政合法性的最大颠覆。第三,不正之风损害党的形象。虽然对于一个拥有85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来说党内的腐败分子是极少数,但是那些有条件腐败而没有腐败的党员尤其的党员干部却为数不多,那些沾染了不正之风的党员干部也为数不少。这些不正之风严重腐蚀了我们的党员干部,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12]第四,前车之鉴不可不防。前苏联的解体,前苏联共产党的垮台正是由于其党内的腐败使人民抛弃了他。一个执政党因腐败使他的人民从满怀希望到一次次失望,最后变为绝望,这个党也就走到其生命的尽头了,因此,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腐败问题也是关系到亡党亡国的大问题。正如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说:“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13],我们要高度重视腐败造成的社会对党的领导的认同困难问题。

三、凝聚“四个全面”心理认同的思路

在了解了社会公众对四个全面的心理认同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凝聚对社会的心理认同呢?

(一)共享成果提升社会对改革开放的心理认同

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贫富差距的老问题、新情况相互交织,我们面临更多挑战。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缩小收入差距,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必须考虑:第一,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4]如此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以往的中央文件中是很少见的,说明中央对缩小贫富差距、让公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决心。第二,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共享基础。要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只能是“空中楼阁”,只有做大蛋糕,才能为分好蛋糕提供强大物质基础。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才能充分实现。我们应始终牢记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硬道理,缩小收入差距只有依靠发展才能解决。第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达到成果共享。分配不公是成果共享的最大难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其中“更多更公平”意味着我国今后将更加注重收入分配公平,凸显了走共同富裕道路、缩小贫富差距的决心。要达到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的目的,就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要尽快出台适应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两个同步”要求的《工资条例》,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劳动报酬。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15]第四,注重再分配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调节初次分配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再分配环节。通过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实惠。第五,多解民生之忧提升公众对改革开放的心理认同。十八届二中全会公报强调:“要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在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上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16]共享改革成果就要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多解弱势群体的民生之忧,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提高保障水平,具体包括进一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人口覆盖面;进一步加强农民工保险工作,由此提升公众对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心理认同。

(二)崇尚法治提升社会对依法治国的认同

美国比较法学家和法制史学家伯尔曼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公众失去了对法律的信仰与尊重,即便法律条文再完善,也难以完成形成依法治国的局面。因此,要在重视法律信仰、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淡薄的现实基础上积极加强对法治心理的培育。

第一,要追求社会对法治的心理认同。人们相信法律,愿意接受法律调整,按照法律的要求规范行为,即便遇到阻力也不改初衷,这就需要强有力的精神心理动力的支撑。人们对法治是持坚信不疑、坚定不移的态度还是将信将疑的态度是决定法治成败的关键。

第二,制定“良法”。良法的存在是社会法治心理建立的首要前提,良法的意义在于制定法律的程序标准及其法律的价值目标。所以,“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17]法律必须是实质正义的法律才能获得最高的权威,才能得到尊重。而得到尊重的法律需要符合法所追求的价值。只有正义、秩序、效率这些能唤起公众神圣情感的理念渗透到现实的法律中才能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性,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同和依赖。

第三,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从而构建法治政府。法治中国建设核心还是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只有政府是法治的政府、社会是法治的社会,才能称得上是法治中国。法治政府建设最核心的思想就是通过法律来规范、遏制政府的权力。我国80%以上的法律法规都是由行政机关执行,行政执法的合法性、合理性直接影响人们对政府和法治的情感和态度。当前,一些选择性执法、执法不严、权钱交易、权大于法的现象使公众不信任政府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政府公信力受到严重质疑,挫伤了民众对法治中国建设的信心。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对权力的控制欲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理清职权职责关系,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同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尤其是自我约束机制,广开沟通和监督渠道,最终建立法治政府,才能培育出积极的是法治心理。

第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以确保司法公正独立。习近平说:“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18]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在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的同时规范司法行为,要加强监督司法活动,争取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努力破除各种潜规则,对于那些法外开恩、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的现象决不允许。反对特权思想、衙门作风、霸道作风,以文明执法代替粗暴执法、野蛮执法。决不允许知法犯法,执法犯法。以此来提升公众对依法治国的信心。

第五,推进法治宣传与法治教育也是提升社会对依法治国的认同的关键。首先要教育执政者、执法者,如阿历克斯.莫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所说: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一堆废纸。其次是公众。习近平说:“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逐步改变社会上那种遇事不是找法而是找人的现象。”[19]增进公众的知识,让公众懂法,唤起公众对法治的敬仰并积极投身于法治建设才是防止政府权力腐败、异化、建立真正法治社会的最终可靠力量。

(三)从严治党提升社会对党的领导的信心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指出: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20]提升社会对党的领导的信心必须坚持从严治党。具体做到:

第一,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提升社会信心。把从严治党落实到从严执纪上,严明政治纪律,以“八项规定”作为改进作风的切入口和动员令,把从严执纪与长期执纪、从严治党与人民监督结合起来。

第二,以“‘老虎’、‘苍蝇’一起打”提升社会信心。党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毫不客气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毫不留情地杜绝党内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21],既明确了反腐的侧重点,也回应了公众“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的怀疑。

第三,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提升社会信心。以权谋私是腐败的实质。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惩戒、防范和保障机制,一方面要适当分权、明确权力边界、规范权力行使程序,使权力相互制约;另一方面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权力监督,包括舆论、媒体监督和公众监督。用健全的民主集中制取代“一言堂”,打造制度的“笼子”。

第四,以“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提升社会信心。反“两特”是习近平在中央纪委二次全会讲话中强调的重点。除了领导干部中较多地存在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外,在一些司法和执法部门的党员干部中、一些公共管理和服务部门的党员干部中都存在职业和行业特权思想。其中,群众最反感的就是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为其配偶、子女及其他亲属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条件。这种特权腐败也是导致政权更迭的重要原因。俄罗斯社会政治研究所所长格·瓦·奥希波夫说:“党的领导层首先想的是把自己的儿孙辈安排好,把自己的家庭安排好,苏共的蜕化变质和最终解体,实际上是在家庭这个最基础的层面就发生了。”[22]总之,无论哪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都严重影响了社会对党的领导的信心。因此,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明白:任何权力必须受法律约束,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消除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方面率先垂范,得到了公众的认同,有利提升社会对党的领导的信心。

总之,对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我们不能满足于社会表层的关注和认同,更要注重凝聚公众的心理认同。

[1]施芝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怎样形成的[N].北京日报,2015—3—2.

[2]习近平“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形成的历史背景[EB/O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310/c148980-26668076.html.

[3]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28/c_11144-74158.htm.

[4][5][6][7][8][9]冯华.人民日报:一些贫者从暂时贫困走向跨代贫穷[EB/OL].中国网.

[10][11][19]严格执法,公正司法[A].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21.

[12][20][21][22]黄苇町.深入反腐取信于民[J].求是,2013,(7).

[13][1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

[1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2013-02/28/c_114843346.htm.

[17][18]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新华社,2013—10—28.

□责任编辑:李书耘

D033.4

A

1003—8744(2015)06—0015—07

2015—10—21

李萍(1960—),女,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伦理和政治参与。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依法治国公众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