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隆
海城市正骨医院,辽宁海城 114200
脑外科重症糖尿病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分析
赵兴隆
海城市正骨医院,辽宁海城 114200
目的探讨脑外科重症糖尿病实施肠内营养的相关并发症。方法从脑外科重症病人中选择100例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昏迷者实施研究,给予其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的并发症加以观察。结果本组100例患者在肠内营养期间,共有5例出现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腹胀腹泻2例,胃黏膜损伤1例,电解质紊乱1例,反流胃潴留1例,血糖指标控制在稳定状态,未有出现低血糖或高血糖者。结论在行肠内营养期间,脑外科重症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腹泻腹胀、反流胃潴留、胃黏膜损伤等并发症,需要给予密切观察及有效干预。
脑外科;重症病人;肠内营养;并发症
该院此次选择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100例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昏迷者为对象,就并发症防范情况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100例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患者为该院脑外科在2009年12月—2013年12月间收治,均伴随昏迷症状,无法自行进食。男68例,女32例,年龄最小者23岁,最大者82岁,平均年龄为(60.5±7.8)岁。GCS评分为4~8分。空腹血糖含量为10.8~29.0 mmol/L,平均为(20.5±2.1)mmol/L。排除有胃肠道复合伤者。
1.2 方法
①使用糖尿病适用型肠内营养制剂:糖尿病为诱导死亡的高危因素,适用型肠内营养制剂的应用,对血糖控制意义重大,需加大医护人员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制剂配置的掌握。②正确应用肠内营养泵:输液肠内营养液过快或过慢,均会诱导血糖波动,影响营养物质吸收,甚至诱导低血糖反应或高渗非酮性昏迷及其它代谢性严重并发症,另外,使患者胃肠道不适加重。应用持续性肠内营养输注泵,可使胃和食管不适的发生减少。③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表现,查看是否出现腹胀、腹泻、反流、误吸、恶心、呕吐问题。肠内营养3~4 d之后,可以将营养量调整为每小时100~120 mL(每日1500~1800 mL)[1]。每次滴完营养液后,采用温水对胃管进行冲洗。末次喂食之后,拔出营养管,在次日喂食之前重新置入。根据患者所用营养管的材质,及时地对其加以更换。营养期间,每隔2~4 h对患者的胃残余量进行监测。患者口服营养物质便能够维持其生理需求时,即可停止肠内营养。④血糖控制:在输注营养液的同时,采用胰岛素微量泵为患者连续注射胰岛素(剂量依照患者入院时血糖浓度与既往治疗状况制定)。肠内营养期间,每2 h为患者测量1次血糖,根据血糖含量变化,调换营养制剂及胰岛素用量。患者血糖稳定之后,每6 h为其测量1次,将血糖水平控制在5~12 mmol/L这一范围。
1.3 临床观察指标
在肠内营养期间,按时对患者的血糖、血清蛋白质水平进行监测,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仔细观察并及时应对各类并发症。患者停止肠内营养支持后,对营养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加以统计。
本组研究的100例患者,在行肠内营养期间,2例有腹胀腹泻表现,1例胃黏膜损伤,1例电解质紊乱,1例有反流胃潴留症状,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所有患者的血糖指标均控制在稳定状态,未有出现血糖异常升高或者降低者。血清蛋白指标从治疗前的26~37g/L升高到33~44g/L,病情好转后,均转至普通病房。
肠内营养支持是符合重症患者生理特征的营养途径,据报道: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有效维护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改善胃肠蠕动,保护胃肠黏膜,维持血流稳定性,降低肠道细菌感染的发生率[2]。但是,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导致的并发症,是肠内营养支持不可避免的问题,特别是合并糖尿病患者,因机体代谢恶化,血糖控制难度加大,易引发波动,对疾病转归造成严重影响。更需加强肠内营养时并发症的离范。
该院此次研究的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昏迷者肠内营养结果显示,患者血清蛋白指标均从治疗之前的26~37 g/L升高到33~44 g/L,且未出现血糖异常变化,病情好转后,全部转至普通病房,证实肠内营养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但是,本次研究中,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腹胀腹泻2例,稍低于报道中发生率。研究发现,不同营养液对消化腺体的刺激、营养液配置污染、营养液输注速度不当、管饲营养液温度过低,均是可引起腹泻[3]。该院此次严格控制了营养液的配置工作,并将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每次输注后均对鼻饲管进行清洁,是腹泻发生率得以降低的主要原因。此外,本次研究中还各有1例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胃黏膜损伤、反流胃潴留症状。并发症总发生率达到5%,与其他报道大致相似,提示加强并发症防控,对降低并发症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肠内营养这一营养支持方式对重症病人较为适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各类并发症防不胜防,特别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医护人员必须针对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严格对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工作加以监管,以尽量减少并发症。
[1]包红亚.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并发症的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3,20(3):186-187.
[2]洪楚云,苏真娇,魏霞,等.危重病人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6):34-35.
[3]程娟.不同类型肠内营养制剂并发症的发生特点及预防[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13(3):380-381.
R473
A
1672-4062(2015)03(a)-0147-01
2014-12-13)
赵兴隆(1972-),辽宁海城人,本科,脑外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重症颅脑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