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长 火
习仲勋与边区盐业二三事
余 长 火
抗战相持阶段,盐是边区政府除公粮外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发展边区盐业的中心环节是运输。1941年5月,习仲勋任关中食盐督运司令,在关中这一特殊地区积极扩大食盐运销渠道,用食盐在国统区换回了大量布匹、棉花、日用百货和军用品,从而打破了封锁,活跃了边区经济,克服了财政困难。1943年1月,习仲勋从林伯渠手中接过毛泽东题写的奖状“党的利益在第一位”。这一荣誉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对习仲勋长期在关中分区工作的高度肯定,对习仲勋在大生产运动中的表现的高度肯定,也包含着对习仲勋担任食盐督运司令的高度肯定。
习仲勋;驮盐换粮;食盐督运;运盐获利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1942年10月19日至1943年1月14日,西北局高干会议在延安召开。陕甘宁边区地方县以上、部队团以上的党内负责干部300多人出席了会议,习仲勋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会议期间亲自组织收集、整理经济和财政方面的历史的和现状的材料,为会议写了《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长篇书面报告,由贺龙在12月21日和29日向会议作了传达。报告精辟概括了边区盐业在全国盐业的战略地位:“海盐杜绝,淮盐、晋盐减少,西南依靠川盐,西北及中原依靠宁夏、青海盐,我们边区的盐也就占了一个重要地位。”①盐是边区政府除公粮以外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发展边区盐业的中心环节是运输。1941年5月,西北局作出《关于运销食盐的决定》,规定从边区到乡各级都要组织食盐运销委员会,高岗任主任,军队负责人为各路运销司令。习仲勋任关中食盐督运司令。抗战时期,习仲勋与边区盐业之间一系列大事小情牵动着大的时局。
抗战时期,习仲勋督运食盐并不是第一次与食盐打交道。早在1929年,16岁的习仲勋在家乡就有过驮盐换粮的经历。1932年,他又以驮盐换粮为掩护,找到了革命队伍。《习仲勋传》(上卷)记载了这样一段重要史事:
(一九三二年)习仲勋寻找陕甘游击队,得到了与他同村的贫苦农民周老四的热心帮助。周老四名叫周明德,是习仲勋在家乡发展的党员后任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主席周冬至的叔父。习仲勋与周冬至又以干兄弟相称,习、周两家交往甚密。关中“民国十八年年馑”时,周冬至随父母逃荒到照金山区的老爷岭定居,靠租种一些田地勉强糊口度日。其叔父周明德仍留在富平老家,时常驮运些食盐到照金一带兑换粮食回来,用以维持生计。由于他往返于北部山区,了解到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陕甘游击队活动情况,便把这一消息告诉了正在渴望找到陕甘游击队的习仲勋,并提出以驮盐换粮为掩护,带习仲勋奔赴照金,寻找刘志丹、谢子长,寻找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
一个艳阳高照、热风灼人的秋日,一辆装满锅板盐的力人力独轮车在通往耀县北山的土道上艰难地前行着。后面推车的是周明德,在前面拉车的是习仲勋。他们饿了啃口干馍,渴了喝口河水,终于来到百余里以外的耀县照金山区老爷岭,在周冬至家中暂时住了下来。①
习仲勋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通过驮盐的同乡了解到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陕甘游击队活动情况;二是以驮盐为掩护,潜伏在老爷岭等待时机。驮盐成为职业革命家的一项重要职业技能,这项技能也是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习得的。据《习仲勋传》(上卷)记载,1929年是关中历史上有名的“民国十八年年馑”。
年馑春荒,日子格外难熬。习仲勋一家十几口人的吃饭成了大事,无米面下锅,停炊断顿的现象日渐增多。为了全家人的生计,小小年纪的习仲勋和堂弟,加入了饥民驮盐进山换粮的人群之中。盐滩位于富平县刘集乡、施家乡、张桥镇一带,面积达一百二十多顷,盛产锅板盐(亦称锅巴盐)。他们先从县东四五十里的盐滩将盐驮回,又到百余里以外的旬邑县马栏一带,换些包谷之类的粗粮回来,勉强维持一家食不果腹的生活。②
“锅板盐”是用大锅熬制出来的,呈淡黄色,厚度约二三寸,形状像锅板,人们就叫它“锅板盐”。饥寒的年代里,习仲勋驮盐换粮解决了一家的生存所需——粮食,也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还熟悉了周边的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战乱的年代里,习仲勋以驮盐作为掩护,走上了反抗压迫、救亡图存的革命道路。
1928年3月,习仲勋参与制定以“非常手段”对付陕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反动教育主任魏海的方案,行动未果计划暴露被捕入狱。《习仲勋传》(上卷)记载:一九二八年八月下旬,习仲勋正式获释,随叔父回到了家中。此后的一年间,是习仲勋家中灾祸迭起、横遭不幸的日子。父亲病逝、春荒、母亲病逝、叔父病重、叔母病逝,艰难困苦一个接一个考验着习仲勋。他反复阅读蒋光慈的小说《少年漂泊者》,坚定了外出干革命的决心③。革命小说启发了历尽苦难、寻找光明的心灵。孟子有一段自强不息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斯人是谁?孟子列举了六位古圣先贤,“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自古贤才大多生于忧患,其中不乏精英崛起于百味之首。
据陕西省档案馆编《陕甘宁边区政府大事记》④记载:1941年5月20日,习仲勋被陕甘宁边区政府任命为关中食盐督运司令。
这一任命有特殊的历史背景。1941年5月18日,中共西北中央局作出了《关于运销食盐的决定》。这份决定引用高岗在西北局会议上的话说:“目前组织全边区人民驮盐运动,成为我们边区党与人民当前迫切的中心任务”,争取时机运销食盐,“关系到边区的生死存亡”。因此,如何组织好盐的产、运、销,成为发展边区经济、克服财政困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而这项工作关键中的关键就是运输,即如何把边区北部出产的盐更多更快地运往边区南部,以待外销,换取急需的药品和棉布。以高岗为首的边区中央局坚持实行“官督民运”的运盐政策。这项政策就是从乡到边区,全部成立食盐运销委员会,高岗亲任边区运销委员会主任,军队负责人为各路运销司令,县、区、乡、村四级分别成立运盐总队、大队、小队、组,由党或政正职干部亲自挂帅,实行带有军事化的半强制性的运盐政策①。
关中分区为陕甘宁边区南部的一个北宽南窄、地域狭长的囊形地带,是守卫陕甘宁边区和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南大门,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这里人口较为稠密,经济条件、文化教育和群众生活条件较好。从延安到关中,要通过中部、店头一带很长的一段狭窄地带,陕甘宁边区军民形象地比之为“葫芦把”,把关中分区戏称“宝葫芦”。因为关中位居边区最南端,连接以“八百里秦川”著称的大关中,离陕西省省会西安仅100多华里,所以习仲勋作为关中食盐督运司令,监督的是三面与国统区接壤的战略要地。
这一模式有特殊的政策考量。1941年,抗战进入最艰苦的岁月,各种矛盾都突出起来。在一些经济政策问题上,如怎样看待减轻民赋问题,如何认识当时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运盐政策问题等,以高岗为首的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和以林伯渠、谢觉哉为首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之间出现了分歧和争论。这场争执引起毛泽东高度重视。
边区政府从1937年成立以后,主席职务一直由林伯渠担任,另一重要领导人是谢觉哉。边区党组织的主要领导人为高岗。自1938年4月以后,高岗相继担任边区党委书记、边区中央局书记、西北中央局书记。毛泽东把高岗看作本地干部的代表,非常器重,常加表扬,在决定成立边区中央局时,明确讲:“高岗的意见应成为主要的意见。”《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一书指出:这场“争论的问题是所谓施仁政,减轻民赋”,焦点是“对‘官督民运’的运盐政策的不同估计”②。盐在当时确是边区政府除公粮之外的最大收入,边区对外出口的90%就是盐。这种半强制性的“官督民运”政策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边区群众的负担,工作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林伯渠、谢觉哉在工作中发现了这一政策的不足,并为此进行了一些研究。谢觉哉还写出了《花定池盐运销的研究》,送交毛泽东批示。他们的基本主张是:“盐的运销应由政府管理,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即使有‘强制’,也应以政治动员和群众压力为限,不应把运盐变成军事性质的。”③
这一期间,毛泽东以很大精力来解决双方的矛盾,主要是说服林伯渠、谢觉哉维护中央局现行的政策。1941年7月24日至8月22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毛泽东给林伯渠、谢觉哉写了10封信,还与他们数次长谈。据《毛泽东年谱》记载,7月24日下午,谢觉哉到毛泽东住处来访,二人长谈至深夜。26日上午,谢觉哉致信毛泽东并附上了《池盐运销研究》一文。当夜,毛泽东就来到谢觉哉的住处,谈话至次日凌晨一点方归。7月31日,毛泽东在给林伯渠、谢觉哉的信中写道:
最近两次谈话,又读谢老两信,又得高岗同志转达二老意见,使我对现行边区财经政策的争论问题有更多的了解。我的了解仍不足,现行政策的几个根本点(预算分散,纸币,运盐)又尚在执行之中,最后的谁是谁非,还无法作结论。我现在不能断定纸币与运盐不失败,我同二兄谈过,如弄得不好,也要失败的。但我现在还不能同意停止现行政策,采用另一政策,因为另一政策也许要失败的,或失败得更大。①
毛泽东在信中还建议林伯渠、谢觉哉:
多从反面(即现行政策的正面)设想,现行政策固然已出了很多毛病,但另一政策是否即毛病较少?从相对性设想,勿只从绝对性设想(即只设想现行政策完全是错的,另一政策完全是对的)。②
为了说服林伯渠、谢觉哉克服片面性,加强边区党政机关的团结,8月5日,毛泽东又致信谢觉哉:
你的各信我都转给弼时、王明、高岗、陈正人四同志看,使他们多了解你。他们都愿意多和你及林老谈,都愿把事情把关系弄得好些。事情确需多交换意见,多谈多吹,才能周通,否则极易偏于一面。对下情搜集亦然,须故意(强所不愿)收集反面材料。我的经验,用此方法,很多时候,前所认为对的,后觉不对了,改取了新的观点。客观地看问题,即是孔老先生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你三日信的精神,与此一致,盼加发挥。此次争论,对边区,对个人,皆有助益。各去所偏,就会归于一是。事情只求其“是”,闲气都是浮云。过去的一些“气”,许多也是激起来的,实在不相宜。我因听得多了,故愿与闻一番,求达“和为贵”之目的。现在问题的了解日益接近,事情好办。③
对于毛泽东的上述两封信,胡乔木评论说:
在当时发生的争论中,主席既不因林、谢是革命老人就对他们的意见加以迁就,也不因他们的某些偏颇和不足就对他们的看法一概否定。对中央和西北局确定的现行财经政策,既肯定其在当时环境下的正当性、必要性,又指出其确实存在和可能发生的缺点与问题。他殷殷期望二老不固执己见,以和为贵,求得边区党政领导机关意见和行动的统一。这些信,对林谢二老的触动是很大的。④
虽然“毛主席干预这个争论,支持边区党委”,但毛泽东并未放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指示高岗等要调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8月8日,谢觉哉致信毛泽东并附一份从安塞来的报告。第二天,毛泽东即致信高岗和西北中央局组织部长陈正人,并附上了谢觉哉的信和报告,要求:
下列两点请予示复:(一)如安塞报告,情形是很坏的,是否属实?你们有此类调查否?是否你们所得的仅偏于好的一面,而事情之实际则基本是坏的,即是说运盐是行不通的。又报告中所说“向友区迁徙”,“收成已坏”,“无人锄草”等项是否属实,统请见告。(二)盐运正紧,国特操纵,须在庆富设栈收囤,否则等于白运,如谢老所说,两驮仅抵一驮,此事宜即解决,是否已在着手?⑤
接毛泽东的信后,高岗立即组织人调查了解情况,并向毛泽东作了汇报。从高岗在10月14日召开的边区政府专员县长联席会议上专门就运盐检查问题作的报告来看,他对运盐工作的实际情况非常了解。高岗在报告中阐述了“官督民运”的必要性,总结了各县运盐工作的状况,表扬了靖边等地在运盐工作中的不同特点,严厉批评了一些地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报告承认,当前运盐工作有三大缺点:一是事前准备不充分;二是行动当中有缺点;三是执行命令精神差。报告强调,“组织得好,牲口好,派出的人有经验,都赚了钱,反之,都亏本”。
1941年8月13日,毛泽东就陕甘宁边区的财经问题作了观点鲜明的总结性发言。他说:现在边区财经问题主要有两个矛盾,一是人民负担过重;二是出入口不平衡。解决矛盾的方针也有两个,一是发展经济;二是使出入口平衡。平衡出入口,就要大量出口盐。“现在采用组织人民运盐的官督民运办法,是平衡出入口的好办法。”
按照中央的安排和部署,习仲勋在特殊情况下成为关中食盐督运司令,在关中这一特殊地区积极扩大食盐运销渠道,用食盐在国统区换回了大量布匹、棉花、日用百货和军用品,从而打破了封锁,活跃了边区经济,克服了财政困难。
1942年7月,习仲勋兼任中共西北中央局党校校长。10月开始,习仲勋参加了为期88天的西北局高干会议。这次会议总结了边区党的历史,研究了边区的工作,是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召开的。毛泽东在开幕式上有讲话,在闭幕会上有讲演。为了保证会议顺利进行,任弼时受党中央委托从杨家岭住到了西北局机关“蹲会”。
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明确了发展生产、发展教育是边区党今后的基本任务,而又以生产为第一。大会的最后一个月主要研究当前的工作与任务,毛泽东为会议撰写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书面报告为确定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方针和任务指明了方向。代表们经过充分讨论,完全接受毛泽东书面报告中的指示,认为生产与教育是边区当前的主要任务,而“生产更有决定性”。
毛泽东的书面报告高度概括了盐对边区的重大作用,他指出:
盐是边区的很大福源,是平衡出口入口,稳定金融、调节物价的骨干,很大一部分人民赖盐以交换外货,相当大的一部分军队工作人员赖盐以维持生活或补助生活,盐又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重要来源,故盐对于边区有非常重大的作用。①
高岗在会议的最后一天代表西北局宣布对三五九旅旅长王震等22位生产模范授奖,各奖毛泽东同志题字一幅;对三五九旅、延安县政府及延安南区合作社等三家有特殊贡献的单位,各奖奖旗一面。这次表彰奖励极其隆重,习仲勋是22名获奖者之一。毛泽东为22名获奖者的奖状逐一题词,高岗宣布表彰名单,林伯渠为习仲勋颁奖。《红色圣地上的呼啸声——习仲勋在陕甘边区》有详细记载:
一九四二年十月,习仲勋以西北局党校校长身份,参加了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在延安毛泽东的窑洞里,毛泽东挥笔给几个获奖干部写奖状。周恩来、任弼时站在一旁观看。毛泽东问:“给王震写个什么呢?”毛泽东见没人回答,就提笔写“有创造精神”五个字。给华池县县长李培福写了“面向群众”四个字……写到习仲勋的奖状了,毛泽东把笔停住,问:“给习仲勋写个什么好呢?”毛泽东思索了一下,突然挥笔:“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上款是:“赠给习仲勋同志”,下署“毛泽东”。
1943年1月14日,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闭幕。在闭幕会上,党中央给22名干部发了奖。习仲勋在热烈的掌声中登上主席台,从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府主席林伯渠手中接过奖状和毛毯。①
习仲勋对这一荣誉无比珍惜,1978年12月20日在《人民日报》撰文《红日照亮了陕甘高原——回忆毛主席在陕甘宁边区的伟大革命实践》深情回忆说:
毛主席亲笔在一幅约一尺长、五寸宽的漂白布上写了“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八个大字,上款写“赠给习仲勋同志”,下署“毛泽东”。这个题词,我长期带在身边,成了鼓励我努力改造世界观的一面镜子。②
这一荣誉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对习仲勋长期在关中分区工作的高度肯定,对习仲勋在大生产运动中的表现的高度肯定,也包含着对习仲勋担任食盐督运司令的高度肯定。这一荣誉也鞭策、激励着习仲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1941年,谢觉哉写给毛泽东反映食盐督运情况的信,毛泽东也转给任弼时看。西北高干会议期间,毛泽东为习仲勋亲笔题词,任弼时是见证者之一。任弼时当时代表中央指导会议,1942年1月7日至9日向大会作关于党的一元化领导、关于领导工作和工作作风问题、检讨历史教训与党性问题的长篇报告。听了任弼时的报告,习仲勋心情激动难以言表,长期郁结心头的疑虑、困惑和沉痛终于得到排解,多年来笼罩于心头的迷雾终被拨散。1950年任弼时逝世,习仲勋在《人民日报》撰文《悼任弼时同志》,回顾任弼时从1940年以来,就直接领导西北党的工作。1943年,在任弼时亲切领导下,开了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边区高干会议。这个会议,不仅解决了西北党的历史问题,最重要的是,还解决了当时在全国范围内都需要加以解决的,如何建设根据地的问题。
弼时同志在领导工作中,充满原则性和实际精神。他对于方针、政策性和思想性的原则问题,是十分严肃,一丝不苟。他在指导实际工作时,又善于深入到每一细节中去,求得对于实际情况,获得透彻的、准确的了解。他在会议上,常常要求谈工作问题的同志:“请说得具体些!”他曾亲自找领导运盐的乡村干部谈话,搜集、整理材料,解决如何组织延安附近群众,去三边运盐,能获得利润的问题。这样类似的事情,实在是很多很多的。③
任弼时亲自解决运盐获利的问题,这一重要事实后来也为刘云山提及。刘云山在纪念任弼时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任弼时同志为我们树立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典范。任弼时同志始终坚持“从照顾群众的利益出发,从照顾群众的经验出发,从依靠群众的力量出发”。他说,“共产党员应当善于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的支援和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任何英雄好汉离开了群众,是不可能做好任何一件工作的”。他注重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注重实事求是、工作作风实在。在指导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时,他亲自找负责运盐的乡村干部谈话,搜集整理相关材料,解决群众运盐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④
盐的问题是具体问题,也是抗战时期党领导经济建设需要重点研究探索的问题。1944年4月任弼时在《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中指出:“我们要正确地掌握经济建设中的各种政策,就必须了解边区经济发展现阶段中,存在一些什么特点,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与国民党统治区域经济对比的形势和相互斗争的关系。”①
任弼时概括了边区经济抗战相持阶段两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边区在经济上逐渐脱离对外的依赖性而过渡到完全的自力更生。第二个特点是,边区的国民经济在私有制基础之上,逐渐由分散的个体经济组织起来,走上合作化的道路,成为一种比较有计划有组织的经济。出现这两大特点,与食盐的产、运、销有紧密的联系。
从一九三九年底起,国共之间发生军事摩擦,国民党采取经济封锁和停发八路军经费的办法,来断绝我们一切外援,企图藉此削弱打击我们。我们在极端困难之下决心自己动手,从发展农工商业中求得由半自给到全自给。
几年来特别是高干会以来,由于党的领导,政府和军民的努力,使边区在经济上有了巨大的发展。现在基本生活的必需资料如粮食、棉布、皮毛、铁、纸、食盐、煤油、燃料、火柴和肥皂等,或则已经自给有余,或则今年即可自给,或则经过一时期的努力也能完全自给。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边区在经济上正逐渐脱离对外的依赖而过渡到完全的自力更生。我们的贸易、金融、财政政策都必须从这一特点出发,才不致犯错误或犯很大的错误。
农业劳动的合作化。变工、扎工等大大提高了劳动的效能,从以下几个事实中,就可以看出集体劳动的效果。
延安念庄变工队的统计。以不变工为一百,则变工种地为百分之一百五十四;变工打粮为百分之一百六十二,较原来增加一半多。
关中新正三区二乡别岭村的统计。变工较不变工可节省六个半工,省工一半以上。由此可见,变工与不变工的效率是三比二,即二人劳动的成效等于三人。②
任弼时进一步指出了边区经济建设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着生产与消费(分配)之间未能协调配合的矛盾,必须有很大的组织工作来加以调节,需要在经济建设事业中具有更多的计划性和组织性。为此目的,必须有一些基本方针的规定。第一个基本方针是发展生产,增加财富,达到完全自给。第二个基本方针是公私兼顾,互助合作,一致对外。这个基本方针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内求得互助合作,发展经济;对外求得统一步骤,集中力量。
从公私兼顾、互助合作的观点来检查过去的情形,就可以发现这方面我们还存在着许多严重的缺点。比如物资局,过去对小公家和群众的利益是照顾不够的,有时甚至是损害他们利益的,以致造成了同他们对立的形势。在某些物资的代销上,曾经使物资的所有者蒙受很大的损失。在盐的统销上,卖出和购进的盐价相差太大,使广大运盐脚户和合作社的运盐队不能够获得利益,甚至于亏贴很大。这是一种没有群众观点、损人利己的国民党式的剥削思想。
有些小公家和个人,站在本位主义和私人利益上而不照顾到整个边区利益的现象,也必须纠正。比如财政厅,从财政本位出发,不顾情况地发行边币,虽然在财政方面解决了去年和今年很大的问题,但因而成为影响金融大波动的重大原因之一。
又如食盐的走私,破坏了统销和等价交换的政策(如公家规定一斤盐换一斤四两铁,走私的结果,变成一斤半盐交换一斤铁,使公家受到极大的损失,自己也吃了亏)。
公营商店过去虽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有一些公营商店的情形也是严重的。他们不是以执行政策法令、稳定金融、平抑物价、与投机商贾作斗争作为自己经常的任务,相反的,有些时候是依靠破坏法令政策(如囤积居奇、买卖黑市等)去获利,反而助长了金融的波动和物价高涨。某些个人在图营私利的目的上不惜破坏政策法令的事情也还很多。
因此,要团结内部就必须克服这类损人利己、为私忘公的局部观念和本位主义,要与这些倾向作坚决的长期的斗争。①
抗战期间,习仲勋领导关中分区党政军民响应党中央、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自力更生”的号召,按照边区政府的基本方针进行经济建设,组织各级抗日民主政府创办了公营性质的合作社组织。1942年以前,关中分区就已经建立了供销合作办事处。县、区、乡大都有供销合作分社,这种机构是群众联合经营的集体商业组织,经营商品有布匹、食盐、百货、皮毛、纸张,用以满足群众和部队的需要。当时,国统区缺少食盐,而陕甘宁边区的盐池、定边两县都大量出产食盐。针对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弱点,陕甘宁边区组织力量,发挥盐业优势,打破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习仲勋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尊为生产模范,受到表彰奖励。
(责任编辑:周 聪)
Stories about Xi Zhongxun and the Salt Industry in the Border Regions
Yu Changhuo
In the stage of stalemate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salt was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of revenue except public grain in Border Regions and the crucial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alt industry was transportation. In May 1941, Xi Zhongxun was the commander to supervise the transportation of table salt in Guan Zhong. In this special area, he actively expanded channels for the transportation and marketing of table salt and exchanged a lot of cloth, cotton, daily necessities and military goods, thus breaking the regional blockades, invigorating the economy in the Border Region and overcoming financial difficulties. In January 1943, Xi Zhongxun took the award from the hands of Lin Boqu, which inscribed by Mao Zedong as “The Party’s Interests First”. The honor was a high praise that Xi Zhongxun deserved from the Central Party Committee and Mao Zedong for his long term work in Guan Zhong sub region and his performance in the large-scale production campaign and his effective supervision of and transportation of table salt as well.
Xi Zhongxun; salt-for-food campaign; supervision of table salt transportation; interests from salt transportation
A
1003—9864(2015)03—0011—08
K265.9
余长火(1972-),男,中国盐业总公司传媒中心主任,《中国盐业》杂志社社长,高级政工师,法学博士。
① 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M].上海:合众出版社,1946.
① 贾巨川.习仲勋传: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93-94.
② 贾巨川.习仲勋传: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6.
③ 贾巨川.习仲勋传: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7-58.
④ 陕西省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政府大事记[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
①③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1.
②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8-141.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54- 355.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55.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57.
④⑤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0.
① 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M].上海:合众出版社,1946.
① 路笛,路小路.红色圣地上的呼啸声:习仲勋在陕甘边区[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② 习仲勋.红日照亮了陕甘高原:回忆毛主席在陕甘宁边区的伟大革命实践[N].人民日报,1978-12-20(2).
③ 习仲勋.悼任弼时同志[N].人民日报,1950-10-31(2).
④ 刘云山.在纪念任弼时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4-27(2).
①② 任弼时.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1(6).
① 任弼时.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