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守璇
(1.同济大学 上海 200092;2.天津市职业大学 天津 300410)
现代化教育指利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的信息化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知识的环境,这囊括了学校内部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校园建设、学习风气、文化氛围、师生关系和外部社会的网络等。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即教育主体现代化。教育主体包括 3个方面:管理主体、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要求必须更新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革旧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手段与方法、教学模式、教育评价体系和教育管理体制,以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发展是大势所趋,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变化的重要推力。近年来,信息化进程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不断加快,很多新式教学手段不断丰富着教育教学模式。因此,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的创新动力,是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的源泉,是促进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
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教育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而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形式,远程教育服务已广为认知,解决了教育机会与人才需求的矛盾。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现代化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运营环境和管理机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
进入信息时代,对于人才的培养倾向于数量、质量和多样性的需求。教育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时间,在更短的时间内展示课程,便于受教育者掌握事物的规律,获得更充分的感知。具体来说,运用信息技术能把声音、动画、图形、视频等信号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视觉、听觉将受教育者带入学习环境,使其身临其境,脱离原先枯燥乏味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印象。不仅是传统学科,对于新生学科,信息技术可以为学习者创造一个交流的平台,互通有无,从而获得课堂外的体验,并向着更为综合的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过程是促使教育不断发展与重生的过程。全新的教育理念有别于传统教育的范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远程教学将使学校变得更加虚拟和开放,教学从以教师、书本甚至是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向着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同时,信息技术使得国家之间的资源触手可及,坐在家里就可以收集世界各大图书馆的资料,网络课堂使得对于课程的跟进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放大了学生的兴趣意愿。教师从授课者变成学习的指导者,而学生从听课者变为教育的主体,在教师和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互动中,教师和学生一同学习,使学习走向开放,走向对话。
传统的教育组织都是依照年龄和班级为单位编制的,而在现代化教育中,根据不同的课程和进度,使不同年龄、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在一个虚拟的班级中一起学习成为可能。在这个虚拟的班级中,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信息共享,将教师从日常的督导中解放出来,对于不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的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教师不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而是对于学生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对于各种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协调。
在现代化教育中,信息技术的主要代表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指以计算机模式为基础,结合网络、通讯技术,继承多种信息载体(如声音、视频、图像、图形、文本、超文本)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活泼、信息容量大、知识结构新、应用面广、效率高、效果突出等特点。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动画和声音相结合,唤起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听说潜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思维想象,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掌握和运用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进而使得教育信息不再是单一的言传身教,而是多种表现形式和形象思维的集合体。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现代化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创新动力。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现代化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从主观和客观方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对培养新时期国家现代化所需的创新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李祺,李春鹏.教育技术是什么[J].电化教育研究,2006(1):26-32.
[2]郭向远.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 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在 2008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1):1-2.
[3]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