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楠
(吉林体育学院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省 长春 130022)
“学案导学”在《体育概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张 楠
(吉林体育学院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省 长春 130022)
“学案导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使用教案和学生使用学案的方式,达到师生在教学中的有效配合。通过在《体育概论》教学中尝试性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并进行总结,进一步阐述“学案导学”的实施原则及实施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探讨、思维等学习能力。
学案导学;体育概论;学生主体性
“学案导学”相对于“教案教学”而言,重点着眼于“学案”即学生学习的方案,上课时参考的依据,而教案则是教师上课参考的依据。而“导学”顾名思义,即引导学习。因此可见,“学案导学”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在教学方法手段不断改革的今天,突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已经成为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流思想与重要手段。
近些年在我国教育界,“学案”已经被更多的学校和教师接受。教案是教师上课前,根据教学大纲、依据教学目标、参考多种教材而预设出的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过程,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的实施教学的各项环节。学案的策划者是教师,根据教案中涉及的所应达成的预期目标,在全面了解内在学情与外在教学环境的前提下,以学生视角编制的,能够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复习、检验的方案。如果说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是教学方法,而“学案”在教学中的实施则是学生所使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教法与学法互为依赖,共同配合,提高学习成效。
《体育概论》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基础理论必修课,是从宏观上研究什么是体育、体育具有哪些功能、体育的地位与功能、体育的发展规律与特征的一个学科。很多高校的体育专业将其作为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在开启本科生正确认识体育问题、客观分析体育现象、充分发挥体育功能、为进一步系统的学习体育科学知识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与此同时,还有部分院校将其作为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科目之一。可见,《体育概论》即是高校体育专业本科学生专业学习的开门砖,又是一把关门锁。
然而《体育概论》课程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也难免由于其课程地位、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授课对象等方面特征,导致教学效果一般。首先,《体育概论》在各高校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中,被计划为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设,对于只拥有体育实践经验、缺乏体育理论底蕴的一年级学生而言,摆脱教科书的束缚与教师参与课堂研讨、摆脱死记硬背概念而内化为理解的这些教学行为效果不甚理想。其次,从单一的教材内容方面而言,全国统编、自编教材较多,然而其“概括性论述”这一特点导致其内在的教材体系比较零散,章节之间缺乏内在理论上的衔接,致使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掰苞米”现象,后学的知识替换先学的知识,知识的留存量较少。第三,教材内容的概念性特征和学生自身“新生”的特征,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满足学生理解概念、规律、特征等一些基础性的“死知识”时,只能简单的使用与“深入浅出”这一教学原则最为匹配的“案例教学法”,致使一些能够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的其它新兴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无法得到应有的地位。第四,体育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也是导致课堂效果一般的原因之一。运动素质突出、文化基础稍弱、自学能力不足,热衷于体育专项课程的学习、淡漠于教学环境单一的理论课程。因此,不断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引入新兴的学习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体育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
2.1 体育概论课程中实施“学案导学”的原则
2.1.1 学生主体性原则
“将课堂交还于学生”是“学案导学”的核心,因此在设计学案和使用学案时,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困”得越多,最后则会导致学生眼神放空、思维凝滞。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弃“课堂演讲家”的身份,还原“课堂导演”的身份。而在实施“学案导学”时,则需要教师提前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体育专项等基本情况了解的基础上,创编学案,使其一方面符合学生的通识认知特点,另一方面通过编制不同体育专项班级的学案,以满足学生对自身体育专项的知识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辩论、创新的可能性。如,对体育手段知识点编制学案时,就应结合学生熟悉的体育专项进行,这样才可能引发共鸣与讨论。
2.1.2 内容渐深性原则
大学一年级学习《体育概论》课程,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对体育的感性认识,或是仅仅局限于对比赛结果的喜怒。而这个课堂所要传递的是理性、系统、客观,是能用宏观、整体的视角认识体育的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导学时,一方面应清楚导什么,另一方面更应明确的把握导的难易程度。“跳一跳摘到桃”结合“循序渐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总是停留的知识表面的低级程度,或是已经将一年级的学生领入体育专业大门了,而不进行深入挖掘,则会导致某些学生的课堂关注点转移。故而,在进行学案导学设计时,应结合学生对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逐步加深知识点难度,从而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2.1.3 时间计划性原则
“学案导学”是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准备、实施、总结过程的教学行为。即有课前的预习,又有课中的教学互动引导,同时还包括了课后的复习,教学行为涉及的时间段相对来说较长。因此,教师不仅要在学案中体现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同时还要为正处于大学一年级、尚未完全适应大学生活的学生们给予学习时间分配上的规划。将课前、课中、课后的自学内容和时间较好地进行安排。要体现不仅仅是对体育概论课程的学习与指导,更应该以高效率统筹计划好自身,要树立对学生学习方法加以引导的观念,并能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学生们的整个学习之旅。
2.1.4 留白教育性原则
留白教育又有人戏称为“慢一拍”教育,意为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给受教育者留有一定的空间,通过教育者的启发,使其能自我感悟、自我渗透,把疑惑的权利、思考的权利、分析的权利留给学生。虽然体育概论课程授课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学生,但“体育”这两字对这些学生来说伴随了十余年,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留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已经拥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能,去理解、分析,使得体育的理论性知识得到迅速的内化。
2.2 《体育概论》课程中“学案导学”的实施过程
2.2.1 备课:为综合设计学案与教案奠定基础
学案与教案是教学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参考依据。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将学案和教案统一到一起,以便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课的目标、重点与难点,并能够反向思维以学生的视角出发,使学生了解我应该做什么、想什么。在《体育概论》动作要素教学时,教师应结合七大要素,让学生思考哪项技术动作体现哪一个动作要素最为具有普遍性,学生不仅要想动作,还应在现有场地条件下能够模仿示范动作。而教师在本节备课的重点则是,全面思考学生所能想到的各种动作,提前做出判断和预设,使教案与学案能够有效结合在一起,使课前、课中、课后能够有效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虽以学生为主体,却又完全尽在教师掌控中。
2.2.2 编写学案:为有效教学过程而铺砖引路
学案的编写一般来说不宜过于复杂,切勿给学生造成课程学习压力大的印象。要涵盖“我学什么?提前让我预习什么?我应该在什么时间段学习?”,既然是学案,就应该包括能够自我学习了解的知识点,同时也应该包括预习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其实,这就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设疑过程的安排。通过学案问题的布置,让学生找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会提问;让学生在查阅案例时,找到能够支撑知识点的案例,所谓论据支撑论点;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对知识点进行挖掘,找到书本表面中没有的解释,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反问。当学生有效利用学案而开展预习时,在教学过程中则会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引发更多的思考与讨论,使看似枯燥的课堂活起来、使原本传授式的课堂转为研究式的课堂。
2.2.3 课堂教学:使学案与教案相得益彰、高效配合
当学生真正依靠学案完成相关预习与思考时,此时的课堂就不再仅仅是语言讲解法等传统教学方法贯穿始终了。由于有了学生的预习和提问,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即可融入。如在讲授“体育功能”章节时,对健身功能的讲解,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将分组讨论、师生角色互换、社区的健身情景复原、健身研讨会等一系列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学方式得以使用,并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还可通过“答记者问”的方式,让学生发问,并以知识树的形式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则会依据学案明确自己在课堂中做什么、怎么做、接下来会做什么等有计划性的了解,使得学案与教案相得益彰。
2.2.4 课后总结:形成教学反馈回路系统,提高教学质量
课后总结与反馈过程是整个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往往被很多教师所忽略。而实际上,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中知识掌握量的评价,更应是对整个教学环节的评价。其中包括教师对学生学案执行情况的评价、对学生挖掘知识点探究情况的评价、对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情况的评价、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以此构成对学生主体性课堂体现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则包括学生对学案理解与执行、对课堂中自我参与和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态度与效果、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评价。以此形成教学反馈的回路系统,在改进与提高新一阶段的教学中发挥作用,以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体育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何能使这门课程引发学生对学习体育系统理论知识的兴趣甚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与教学现状出发,将理论课堂的主体还于学生。通过实施学案导学,使体育专业大学生能够逐步养成自学的学习习惯,并在其中学会分析、设疑、比较和总结。在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协作能力等为目标,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1]徐萍,郑坤启.“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4,(26):151-152.
[2]孙荣会.本科层次体育专业《体育概论》课程内容改革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23(9):50-54.
[3]余宏亮,吴海涛.试论学案导学的失范与规范[J] .中国教育学刊,2015,(1):68-73.
[4]余宏亮,靳玉乐.教学自由的意义危机及其消解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6):13-18 .
[5]张国飞.思想政治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Learning Plan-Guidance Model in the Introduction of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ZHANG Nan
(Faculty of Sport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ilin Sports University, Jilin 130022)
Learning plan-guidance model is a new teaching mode, make use of lesson plans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use the school case, achieve the effective cooperation i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eaching. Through trial use in the Introduction of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summarizes this mode, further elaborated in "learning plan-guidance model"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incipl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make students become the real main part,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sports college students to explore, such as thinking ability to learn.
Learning plan-guidance model;Introduction of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Students' subjectivity
2015-04-21
2015年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H150618)。
张楠(1980-),女,吉林长春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科学。
G807.04
A
1004-1869(2015)04-0082-03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5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