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智斌
摘 要: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的追求和梦想,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走过了艰难的启蒙和探索历程,要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就应有更高的追求。生态文明作为新的文明形态,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追求有着极高的契合,在发展要求、精神需求、民众诉求和执政追求等方面都有对两者必然的要求,中国现代化道路也必然要走出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
关键词: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道路 探索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041-03
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的追求和梦想,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再到现代化内容的不断丰富,中国的现代化走过了一段探索发展的历程,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形态,中国现代化道路也必然要实现生态文明的跨越。
一、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相对于世界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现代化同样是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但是属于后发的部分。一般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开始于19世纪中叶,且是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之下的被动行为,这与18世纪欧洲的现代化运动无论在基础还是发展环境或是发展前途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在经历晚清、民国及新中国到现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极其艰难曲折,先天不足,后天迟缓,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也就成为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一)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启蒙
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从此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征程,这种现代化带有很明显的被动性以及滞后性。当时的中国仍属于清政府的统治,从政治上讲,是封建王朝,从经济上讲,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从文化上讲,是封建的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这就表明,当时的中国同世界是隔绝的,处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之外,当时的一些西方国家,已经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由此可见,被大炮打开国门的清政府,本身没有主动现代化的倾向,况且已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这一时期的现代化,主要有以革命手段推翻封建王朝,清除政治障碍的道路,和以改良手段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推动现代化的道路,前者有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为代表,后者有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为代表。在辛亥革命之后,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又发生了变化,这一阶段的现代化和之前也有不同。这一阶段的现代化,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紧接着是军阀割据,联合北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没有一个和平的环境能发展现代化,在共产党成立之后,就有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和资本主义现代化探索两条道路,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才重新走上了独立和平稳定的发展轨道。
(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摸索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的政治基础,也使现代化在中国第一次成为一种自觉的国家意志。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经过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实践,逐步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周恩来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59年末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至此,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就全面完整的提出来了。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向全国人民宣布我国今后的战略目标:“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75年1月18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再次重申“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三)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实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续高举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旗帜,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979年12月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谈话时,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这是对中国发展战略和目标的概述。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书记格拉时,首次阐述了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到1990年,人均GNP比198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温饱水平;第二步是到2000年,人均GNP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2050年前后,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中国的现代化就正式成为了“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更加全面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国情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对现代化目标所作的更加深刻的调整。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三位一体”的总布局下,进一步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内容,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一步深化了“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内涵。党的十五大提出了跨世纪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对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endprint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此后,党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规律认识,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属于“社会建设”,并把它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发展为“四位一体”。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按照“四位一体”的总布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新格局。“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这就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要求,是新时期的“四化”。这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发展的新探索、新实践,也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理论的丰富和拓展。
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生态文明追求
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更是对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重新建构,这也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个发展趋势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也要遵循这一规律,十八大所提出的发展新格局,也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立足于工业文明而高于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作为人类共同的追求,其有着它的基本特征。
第一,范畴的广泛性。作为一种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范畴不仅局限在自然领域,其所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而作为文明本身,其内涵也包括了意识、逻辑、实践等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这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有着引领和约束。因此,我们不能以一方面的成就或失误来肯定或否定整个文明建设的成败,应是脚踏实地,稳步推进。
第二,形态的高级性。人类的文明进程历经了远古前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现在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时期,因此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中更为高级的文明形态,与之前的文明形态相比较有其先进性与发展的必然性。人类的历史是不断进步发展的历史,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经历,但我们应当看到,这两种文明都是以向自然索取来换得发展的,尤其是近代工业文明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极度紧张已然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持续发展,人类通过对生态文明的追求和建设,来解决这些问题,也亦表明其文明形态的高级性。
第三,建设的长期性。生态文明作为新的文明形态,其广泛性和高级性也决定了其建设的长期性,任何一种文明的建立都不是三年五载完成的,生态文明亦是如此。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进程,其所要建设的内容之广、变革程度之深、周期之长都是之前的文明形态所不能比拟的,况且人们要从已植根的旧土壤中孕育新文明,本身就是艰巨的,这就要求人们更要坚定信心,坚持不懈。
(二)追求生态文明的必然性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追求是生态文明,是立足国情党情世情的科学选择,有着历史与逻辑的必然性。
一是发展要求。中国从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我们更应看到,资源的消耗、环境的破坏已到了不可承受的地步。现在的生态环境已不足以支撑现有的发展模式,也就无法满足后续发展的要求。追求生态文明就是要改变现行的发展模式,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就为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动力。
二是精神需求。与经济发展共生的是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提升。工业文明下,人们更多地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提升,对生态文明的追求,就是弥补现代化进程中对人的发展的忽略,从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们理应在享受现代化的成就中得到身心的愉悦。
三是民众诉求。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人民群众对发展的诉求,对现代化进程的更高追求是不会停止的。基于生态文明追求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就是在更高层次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诉求,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处理好与人民利益切切相关的方方面面,促进社会更加和谐进步。
四是执政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地追求,审时度势地扩大执政基础和提升执政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新的执政理念,那么追求生态文明的现代化道路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进步的历史时期,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面向更高层面的文明形态做出积极努力与调整,才能满足更高的执政要求。
(三)现代化道路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生态文明追求下的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不同于之前的发展模式,亦面临着全新的发展环境,因此在实施进程中应当有着新的路径,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协同性。中国现在工业化进程仍没有完全结束,因此面向生态文明,我们要走的是综合现代化的路子,不能脱离工业文明的现状而跃进,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不能顾此失彼,破坏发展的平衡,要注重协同发展,能够最大程度的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要将现实的同追求的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发展的有序承接;要协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发展,为进入生态文明形态奠定基础。
第二,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要避免走世界上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邪路、歧路,要走自己的新路,创新性就成为现代化过程中所必须的。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要在借鉴吸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实现在中国的创新发展,这样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激流勇进。
第三,前瞻性。中国现代化的实现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会是在短时期内可以完成的,所以在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实现进程中更要有长远眼光和前瞻视野,不能将事业仅仅局限在当下,而是要为子孙后代谋福利,为民族复兴做贡献。只有这样,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才不会只是跟在别人后面的追赶,而是引领风尚。
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走过了艰难的启蒙和探索历程,现在我们处于实现这一伟大梦想最为有利的时代,可以大有作为,选择合理的发展路径,实现科学、协调、整体、综合、创新的发展观,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梦”的圆梦时刻就不会遥不可及。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6]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泉州 362021)
(责编:贾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