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赛,沈勇,王黎明,俞菁,邢亚均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服装学院,上海 201620)
在军事防空领域,新型雷达、先进探测器及新型导弹的相继问世促使“发现即毁灭”成为现代战争重要特点。为了提高武器系统生存和突防能力,降低被敌方发现、识别和攻击的机率,现代军事隐身技术受到世界大国高度重视[1]。雷达是目前最主要的远程探测设备,因而雷达隐身技术成为各国研究的焦点。为达到对雷达隐身的目的,最关键的是降低目标相对雷达的散射截面,尽可能损耗回波信号减小被探测到的机会,主要采用外形设计和涂覆吸波材料来实现目标隐身。目前,实现目标对雷达隐身的技术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外形设计降低雷达的相对散射截面积;二是用吸波材料衰减入射雷达波[2]。其中外形设计的诸多局限性,促使吸波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成为隐身技术发展的关键。除了在军事隐身领域,吸波材料也是微波暗室、电磁信息泄漏防护、电磁辐射防护、建筑吸波材料等国防军工与民用技术领域中的关键材料。
微波吸收材料是指能有效地吸收投射到它表面的电磁波并能经材料的介质损耗将电磁能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而消耗,从而使雷达回波强度显著减弱的一类电磁功能材料。它的设计是以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理论为基础,且必须符合材料吸收电磁波的两个基本条件:①投射到材料表面的电磁波能最大限度地进入材料内部,减少电磁波的直接反射,即材料能达到阻抗匹配。匹配特性可以通过设计边界条件来实现,如在吸波材料的表面涂敷电导、磁导与空气电导、磁导接近的介质,尽可能的减小电磁波在材料表面的反射系数;②进入材料内部的电磁波能迅速最大限度地衰减掉,即衰减匹配,这一特性要求材料具有良好的电磁损耗性能[3]。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吸波材料的研究新进展,并指出其今后主要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碳系吸波材料主要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具有原料来源广泛、制备工艺简单、电导率高、温度稳定性好等优点。
碳纳米管的吸波性能优良,同时兼具质量轻、兼容性好、吸波频带宽等优点。不同结构形态的碳纳米管吸波性能有所不同,研究表明,石墨化的碳纳米管导电性比有缺陷的碳纳米管差,因缺陷可当作电子通道有利于电子的移动,多壁碳纳米管吸波能力较好。Cheng 等[4]用等离子对碳纳米管进行前处理然后在其表面原位聚合生成聚苯胺复合体,研究了其导电性能和吸波性能。SEM 图片显示纯碳纳米管直径为20 ~40 nm,表面光滑且交织团聚;聚苯胺包覆的碳纳米管表面粗糙且交织现象变弱,说明采用聚苯胺包覆碳纳米管能很好的解决碳纳米管分散不匀易交织问题,良好的分散性是提高材料吸波性能的有效途径。其中采用等离子前处理过的复合材料的直径达150 nm,而未经前处理的复合材料的直径小至80 nm,表明等离子前处理有利于聚苯胺在碳纳米管表面原位聚合,使复合材料兼具良好的磁性能和电性能。FTIR 图谱显示与纯聚苯胺及未经前处理的复合材料相比,经前处理的复合材料的特征光谱有些许移动且吸收强度变强,碳纳米管和聚苯胺的相互作用增强了电子离域,有利于复合材料提高导电性能,经测试前处理的复合材料的导电率可达4.542 S/cm,未经前处理的复合材料的导电率仅有0.443 S/cm。前处理的复合材料的反射损耗小于-20 dB 的带宽达6 GHz,最大吸收损耗为14.24 GHz的-34.3 dB。可见,改变碳纳米管的处理工艺,可以增强和改善碳纳米管类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有力地说明了碳纳米管吸波材料吸波频带宽的特性。但是,碳纳米管的磁导率相对较小不易分散等问题,仍是将来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研究应用的难点。
石墨烯具有介电损耗高和低密度等优点,在微波吸收方面具有良好的研究应用前景。但高的介电损耗很难获得良好的电磁参数,导致石墨烯的阻抗匹配性能较差,采用其他材料修饰石墨烯改变介电常数能明显改善材料的吸波性能。Zhu 等[5]使用镍修饰石墨烯,当镍的质量分数为54%时而涂层厚度是2.5 mm 时,吸收损耗优于-10 dB 的频带在11.3~17. 5 GHz,最 大 吸 收 损 耗 是14. 1 GHz 的-21.6 dB。这说明在石墨烯表面修饰导电颗粒,可以明显改善材料的电磁波吸收性能。Wang 等[6]用NH4HCO3改性石墨烯制得N-石墨烯,然后利用原位聚合法制得N-石墨烯@聚苯胺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接着利用共沉淀法制得N-石墨烯@ 聚苯胺/Fe3O4复合材料。当N-石墨烯@聚苯胺涂层厚度是3 mm 时,最大吸收损耗值是-24.6 dB,吸收损耗小于-10 dB 的带宽为1.2 GHz(6.5 ~7.7 GHz);当N-石墨烯@ 聚苯胺/Fe3O4涂层厚度是2.7 mm 时,最大吸收损耗值是14.8 GHz 的-40.8 dB,吸收损耗小 于- 10 dB 的 带 宽 达5. 1 GHz (10. 4 ~15.5 GHz)。Pallab 等[7]制备了石墨烯/钛@碳纳米管/Fe3O4和石墨烯/钛@碳纳米管/Fe3O4/聚苯胺两种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导电性能和吸波性能。首先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钛包覆碳纳米管(钛@碳纳米管),接着将其加入分散好的改性石墨烯分散液中超声分散一段时间,然后将硫酸亚铁和硝酸铁加入上述溶液,制得石墨烯/钛@碳纳米管/Fe3O4;紧接着将前者加入苯胺溶液超声分散,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得石墨烯/钛@ 碳纳米管/Fe3O4/聚苯胺。XRD、X 射线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拉曼光谱、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证明确实生成了这两种产物,且两种产物的结晶度、形貌和性质均比较理想。电性能测试显示,石墨烯/钛@碳纳米管/Fe3O4和石墨烯/钛@碳纳米管/Fe3O4/聚苯胺的电导率分别为4.87 ×10-4S/cm 和2.86 ×10-3S/cm,显然聚苯胺修饰使得石墨烯的导电性能得以改善;二者的磁饱和强度值分别为4.06 emu/g 和2.6 emu/g,后者的值比前者低是因为聚苯胺不具有磁性。将二者分别与聚氨酯混合制得涂层材料,当石墨烯/钛@碳纳米管/Fe3O4的涂层厚度为2.5 mm时,在9.96 GHz出现最大吸收损耗- 51. 87 dB,吸收损耗小于-10 dB的带宽达4.1 GHz(8.2 ~12.3 GHz);当石墨烯/钛@ 碳纳米管/Fe3O4/聚苯胺的涂层厚度为3 mm 时,在 9. 88 GHz 出 现 最 大 吸 收 损 耗-63.57 dB,吸 收 损 耗 小 于- 10 dB 的 带 宽 达4.2 GHz(8.2 ~12.4 GHz)。
近年有关石墨烯基吸波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多,与碳纳米管相比,它显示出更强的微波衰减性能。近期研究表明,还原石墨烯氧化物中大量残余的能带缺陷和基团分别能引发缺陷的极化弛豫和基团的电子偶极弛豫,使其转到费米能级状态,有利于石墨烯材料散射和吸收衰减电磁波,拓展了石墨烯在吸波材料方面的应用。
导电高聚物是指具有π 电子共扼链的高聚物经过化学或电化学掺杂,掺杂后的共扼链上的激发子跃迁运动可传递电荷,使其导电性可在绝缘体、半导体和金属体之间调节的一类高聚物总称,因此也称其“有机金属”。导电高聚物具有结构多样化、加工性能好、电磁参数可控等物理化学特性,经过多年研究,导电高聚物在技术应用探索和实用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导电聚苯胺因具有热稳定性、易掺杂及导电性好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导电高分子。但是传统的聚苯胺并不带有磁性,通过改变聚苯胺的形貌,可赋予聚苯胺磁性能,加上聚苯胺本身优良的导电性能,极大促进了聚苯胺在微波吸收方面的发展。Li 等[8]利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3 种不同形貌的聚苯胺,并详细比较了3 种不同形貌聚苯胺的吸波性能,分别是未加助剂的用樟脑磺酸掺杂的聚苯胺(M-PANI-1)、添加助剂N-苯基-1,4-苯二胺用樟脑磺酸掺杂的聚苯胺(M-PANI-2)和用盐酸掺杂的聚苯胺(T-PANI)。FE-SEM 图显示3 种聚苯胺的形貌明显不同且不规整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T-PANI、MPANI-1、M-PANI-2,T-PANI 的形貌多呈簇状结构,M-PANI-2 的形貌多呈纤维状结构。在FTIR 图谱中看到除了出现樟脑磺酸 S O、C—S、S—O 基团的不对称伸缩振动峰以外,三种基团对应的特征吸收峰分别在1 035,708,598 cm-1,三种聚苯胺的红外特征吸收峰几乎相同,表明三者的分子链结构相似。XRD 显示所有聚苯胺的特征峰都可以在M-PANI 观察到,峰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M-PANI-2、M-PANI-1、T-PANI 的特征峰,说明通过掺杂樟脑磺酸可以提高聚苯胺的结晶度,且使用助剂N-苯基-1,4-苯二胺可进一步提高聚苯胺的结晶度,益于电子在大分子链间传输,这对提高材料的吸波性能是很有必要的。M-PANI-2、M-PANI-1、T-PANI 的磁饱和强度分别为0.004 7,0.003 1,0.000 15 emu/g,这是因为樟脑磺酸和N-苯基-1,4-苯二胺可赋予聚苯胺特殊的螺旋结构从而使聚苯胺具有磁性。将3 种聚苯胺与石蜡复合制备厚度为0.9 mm 的涂层,M-PANI-2、M-PANI-1 吸收损耗在26.5 ~40 GHz 优于-10 dB 的带宽分别为10 GHz 和5 GHz,最大吸收损耗分别为-34.4 dB和-33.8 dB;而T-PANI 最大吸收损耗仅为-7.5 dB。说明通过改变聚苯胺的形貌可以赋予聚苯胺磁性能,加之聚苯胺良好的导电性能,使其在轻质宽频吸波材料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Fan 等[9]利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羰基铁粉/聚苯胺核-壳结构的复合吸波材料,当羰基铁粉/苯胺的摩尔比是0.2∶1 时而涂层厚度1.4 mm 时,吸收损耗<-10 dB 的带宽在10.9 ~16.7 GHz,最大吸收损耗为13.8 GHz 的-52.1 dB;Wang 等[10]制备了镍锌铁氧体/聚苯胺复合体,当铁氧体/苯胺摩尔比1∶2 涂层厚度2.6 mm 时,最大吸收损耗为12.8 GHz的-41 dB,吸收损耗<-10 dB 的带宽在5 GHz;Tang 等[11]进一步研究了三元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制备了聚苯胺/聚乙烯吡咯烷酮/羰基铁粉复合材料,当涂层厚度1.1 mm 时,吸收损耗<-10 dB的带宽达12.2 GHz(27.3 ~39.5 GHz);当涂层厚度1.2 mm 时,在29. 4 GHz 出现最大吸收损耗为-15.28 dB。可见将聚苯胺与其他磁性材料复合,不仅能展宽吸收频带还可显著增强吸收效果,有望发展成具有宽频、强吸收、可设计特殊频段的优良吸波材料。但是,目前掺杂型导电高分子吸波材料仍存在掺杂剂不稳定、结构均匀性较差、有效吸波频带较窄等问题,是未来此类材料研究方向的热点。
根据导电高聚物的主要特性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它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①利用导电性、颜色等特性的可控性,发展智能型隐身材料;②利用性能多样性,发展兼顾微波、红外、可见光波段的多频段隐身材料;③利用易加工、成纤维性,与碳纤维等混编,发展多功能隐身材料;④向“薄、轻、宽”型隐身材料方向发展。主要通过合成具有电磁双损耗特性的导电高聚物/金属超微粒子复合体提高导电高聚物的磁导率来实现。
手性材料是指与其镜像不存在几何对称性,且不能通过任何方法使其与镜像相重合的材料,是一种具有螺旋结构的各向同性的新型电磁波吸波材料。特点是在电磁场的作用下,手性材料会引起电场磁场的交叉极化,从而使其能够减少入射电磁波的反射并能吸收电磁波。手性材料具有特殊的手性参数,易实现阻抗匹配以达到无反射的目的;且其频率敏感性小于介电常数和磁导率,易达到宽频吸收。现在研究最多的手性材料是螺旋炭纤维、手性导电聚合物。
手性聚苯胺是研究较多的一类手性导电高分子材料,通常是在手性诱导剂的手性诱导下聚合,因氢键和静电力存在使得聚苯胺主链发生重排,优先选择单一螺旋构型进行生长,形成明显单一螺旋构型的聚苯胺。Xu[13]首先用偶联剂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S)对钡铁氧体(BF)进行羟基改性,然后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铁氧体/手性聚苯胺复合材料。FE-SEM 分析证明改性前六边形的钡铁氧体极少被手性聚苯胺包覆,而改性后明显形成核-壳结构,最大反射损耗值从-30 dB 提高至-38.5 dB,有效带宽由8 GHz 提高至10.45 GHz,说明核-壳结构更有利于对电磁波的吸收。接着研究了樟脑磺酸用量对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在樟脑磺酸用量较低时,随着樟脑磺酸用量增加,PANI 的掺杂度增加,载流子增多且载流子链间的传输性也增强,使得复合材料的导电率逐渐增大;复合材料的电导率曲线显示,纯聚苯胺的电导率最高,复合材料的电导率随着掺杂钡铁氧体的质量分数增加而降低。当钡铁氧体的质量分数为30%时,涂层厚度是0.9 mm 时,复合材料的最大反射损耗值达-30.5 dB,反射损耗值优于-10 dB带宽达12.8 GHz。与传统的铁氧体/聚苯胺复合吸波材料相比,铁氧体/手性聚苯胺不仅极大拓宽了吸收频带宽,还显著增强了材料的吸波效果,说明手性聚苯胺有重大的研究应用价值。此外,Tang 等[14]还研究了外加恒定磁场对合成手性聚苯胺吸波性能的影响,SEM 显示无论有无外加磁场,掺杂樟脑磺酸的手性聚苯胺外貌均呈纤维束状,直径在150 ~250 nm。不同之处是外加磁场使得纤维束单元能沿聚苯胺大分子链方向生长,所以纤维束长度较长,结晶和取向性均较高。开路电位(OCP)测试表明外加磁场使得聚苯胺的手性特征更加明显,对其吸波性能有重要作用;导电率分析显示适当提高樟脑磺酸与苯胺的摩尔比,两种手性聚苯胺的导电率均会增加,但磁场的存在使得聚苯胺的大分子链更长,表现出更好的导电性能。外加磁场的手性聚苯胺的反射损耗值优于- 10 dB 带宽达6.1 GHz(28.9 ~35.0 GHz),最大反射损耗值是在32.1 GHz 的-12.3 dB;而无外加磁场的手性聚苯胺的反射损耗值优于-10 dB 带宽仅有1. 3 GHz(31. 2 ~32. 5 GHz),最 大 反 射 损 耗 值 也 仅 有-10.1 dB。可见,外加磁场对手性聚苯胺的吸波性能应用有指导意义。虽然手性聚苯胺的合成较其他手性导电高聚物的合成简单,但是由于聚苯胺难溶难熔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螺旋炭纤维是一种新型的手性吸波材料,在制备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手性参数和纤维结构对吸波性能的影响。赵东林等[15]以乙炔、镍板、三氯化磷为原料,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螺旋形手性碳纤维。SEM 照片显示了不同生长阶段螺旋形碳纤维的形貌,双螺旋碳纤维由初期的相互交叉的两个螺线圈变成最终两个紧密缠绕在一起的双线圈状螺旋形碳纤维。研究表明线圈状螺旋形手性碳纤维的螺旋半径、螺距均较大,更接近于微波的波长,其介电损耗明显大于麻花状螺旋形手性碳纤维的介电损耗。将其用作吸收剂制备芳砜纶蜂窝夹芯结构吸波材料,当复合材料的厚度是9.5 mm 时,反射率<-10 dB的频带在3.76 ~18 GHz,频宽达14.24 GHz;最大吸收峰在10.4 GHz,反射率为-21.62 dB。但纯螺旋形手性碳纤维与树脂的界面结合强度较弱,而在碳纤维等表面生成螺旋形手性碳纤维不仅能提高纤维与树脂的界面结合强度,还能增强材料的吸波性能。Liu 等[16]首先将适量纳米镍颗粒包覆在碳纤维表面,然后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碳纤维表面生成厚度均匀的碳螺旋纤维。XRD 显示碳纤维表面出现镍的弱衍射峰,证明确有部分镍加载在碳纤维表面;FE-SEM 图显示镍颗粒均匀分布在碳纤维表面,颗粒直径在150 ~300 nm。FE-SEM 图也显示碳螺旋纤维均匀致密的包覆在碳纤维表面,大部分碳螺旋呈微米双螺旋交织形貌,少部分呈纳米单螺旋状。按其与石蜡质量比1∶9 制成涂层,微波吸收损耗测试表明,当涂层厚度为2.5 mm 时,吸收损耗小于-10 dB的带宽达5.8 GHz(10.9 ~16.7 GHz)。然而,以上研究并未能具体研究微米双螺旋碳纤维与纳米单螺旋碳纤维吸波性能优劣。为此,Liu 等[17]利用镍及镍/氧化铝催化分解乙炔在碳纤维表面形成微米双螺旋碳纤维及纳米单螺旋碳纤维,并用SEM 及矢量网络分析仪表征了材料的形态、结构及吸波性能。实验发现在碳纤维表面生成的两种螺旋结构均较为规整,不同之处在于微米双螺旋的螺直径较大,为4 ~6 nm、螺距近于0,纳米单螺旋的螺直径与螺距均近500 nm。因纳米单螺旋碳纤维的螺半径与螺距之比更接近0.23,所以其手性参数更大,并且电磁参数显示纳米单螺旋碳纤维的复介电常数小于微米双螺旋碳纤维,因此纳米单螺旋碳纤维吸波性能更优。纳米单螺旋碳纤维吸收损耗优于-10 dB 的带宽达9. 6 GHz,最大吸收损耗是-41.2 dB;微米双螺旋碳纤维的吸收损耗优于-10 dB 的 带 宽 是4. 5 GHz,最 大 吸 收 损 耗 是10.2 GHz的-20.2 dB。
手性材料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理论上手性吸波材料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目前没有令人信服的实践理论依据,其吸波机理及应用还需大量的工作。
导电席夫碱是一类有机高分子导电吸波材料,是由含羰基( >C O )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与伯氨的氨基(—NH2)缩合生成的亚胺(R1CNR2)类衍生物,通过掺杂或制成盐类可赋予其优良的导电性能和吸波性能。自诞生以来,席夫碱以其特殊的光、电、磁性能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大量探索性研究。导电席夫碱属于结构型导电吸波材料,主要包括视黄基席夫碱盐及其配合物、聚合长链的席夫碱及其碘掺杂等。美国研制出由多种视黄基席夫碱盐组成的化合物,虽其质量仅为铁氧体的1/10,对雷达波的损耗衰减却达80%以上,通过调节相关参数能够实现吸收全频段的雷达波。
刘辉林[18]用对苯醌、联苯胺、硝酸银合成缩对苯醌联苯胺席夫碱及缩对苯醌联苯胺银盐,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显示缩对苯醌联苯胺银盐的紫外吸收峰较缩对苯醌联苯胺席夫碱的紫外吸收峰出现红移,缩对苯醌联苯胺席夫碱的吸收峰在242 nm 处,其银盐的吸收峰在252 nm,原因是席夫碱主链中醌环( N Q N )的氮原子的孤对电子与金属离子的空轨道形成配位键,使席夫碱的共扼效应增强,键能趋于平均化,电子跃迁所需能量减少使得吸收光谱红移。缩对苯醌联苯胺席夫碱的电导率在10-8~10-9S/cm,用金属离子掺杂成盐后其导电率可提高达3 ~4 数量级。接着将缩对苯醌联苯胺银盐与磁性材料进行复合,当二者质量比是1∶1 时,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可达1 ~10 S/cm。当二者质量比是1∶3时,复合材料的电导率为0.01 ~0.15 S/cm,反射吸收损耗大于-8 dB 频带在8.72 ~14.56 GHz,最大吸收损耗为在10.56 GHz 的-12.9 dB。徐荣臻[19]用导电材料掺杂以乙二醛、(R,R)-1,2-丙二胺、氯化铁合成的缩(R,R)-1,2-丙二胺乙二醛席夫碱铁盐并与磁性材料制备复合材料,扫描电镜显示席夫碱铁盐原位复合导电材料后能形成新的网状结构,导电材料在整个材料中起到了很好的串联作用,增加了复合材料的稳定性能。与磁性材料复合以后,复合材料趋向规整,使得由导电材料所串联起来的网状结构更加稳固,各组分的协同效应使得材料的性能更加稳定。导电性能测试显示导电材料掺杂后的席夫碱铁盐的电导率明显高于未掺杂的席夫碱铁盐(2.31 ×10-5S/cm)的电导率,吸波性能测试显示磁性材料吸收损耗达- 8 dB 的频段在8. 40 ~11.60 GHz,最 大 吸 收 损 耗 是 8. 8 GHz 的-16.30 dB;席夫碱铁盐/磁性材料复合材料吸收损耗达-8 dB 的频段在8.95 ~13.00 GHz,最大吸收损耗是10.95 GHz 的-16.99 dB,可见与磁性材料复合后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
目前,导电席夫碱类吸波材料难制备、产物稳定性差、吸波频带窄等问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通过改进制备工艺与其他材料复合或将手性特征引入长链共轭席夫碱中是未来席夫碱类吸波材料的主要发展方向。
吸波材料的应用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正积极开展研究新型隐身机理和新材料,力图将多种吸波材料进行复合来调节电磁参数,增强损耗效果和拓宽吸收频带。导电聚合物、手性材料、席夫碱类等新型吸波材料及其多元复合吸波材料兼具吸收宽频带、高吸收、质量轻、厚度薄等优点,是未来吸波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
[1] Sukanta Das,Ganesh Chandra Nayak,Sahu S k,et al.Development of FeCoB/graphene oxide based microwave absorbing materials for X-Band region[J].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2015,384:224-228.
[2] 唐继海.手性聚苯胺及其与无机吸收剂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吸波性能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3] Du Y C,Liu T,Yu B,et al.The electromagnetic properties and microwave absorption of mesoporous carbon[J].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2012,135(2/3):884-891.
[4] Cheng Junye,Zhao Bin,Zheng Shiyou,et al.Enhanced microwave absorption performance of polyaniline-coated CNT hybrids by plasma-induced graft polymerization[J]. Applied Physics A,2015,119:379-386.
[5] Zhu Zetao,Sun Xin,Li Guoxian,et al.Microwave-assisted synthesis of graphene-Ni composites with enhanced micro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 in Ku-band[J].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2015,377:95-103.
[6] Wang Lei,Huang Ying,Li Chao,et al. Enhanced micro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N-doped graphene@ PANI nanorod arrays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modified by Fe3O4nanoclusters[J].Synthetic Metals,2014,198:300-307.
[7] Pallab Bhattacharya,Saptarshi Dhibar,Mrinal Kanti Kundu. Graphene and MWCNT based bi-functional polymer nanocomposites with enhanced microwave absorption and supercapacitor property[J].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2015,66:200-212.
[8] Li Yanjun,Ma Li,Gan Mengyu,et al.Magnetic PANI controlled by morphology with enhanced microwave absorbing property[J].Materials Letters,2015,140:192-195.
[9] Fan Mei,He Zhifu,Pang Hua. Microwave absorption enhancement of CIP/PANI composites[J]. Synthetic Metals,2013,166:1-6.
[10]Wang Min,Ji Guangbin,Zhang Baoshan,et al.Controlled synthesis and micro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Ni0.6Zn0.4Fe2O4/PANI composite via an in-situ polymerization process[J].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2015,377:52-58.
[11]Tang Jihai,Ma Li,Tian Nan,et al.Synthesis and electromagnetic properties of PANI/PVP/CIP core-shell composites[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2014,186:26-32.
[12]刘丹莉,刘平安,杨青松,等. 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 材料导报A:综述篇,2013,27(9):74-78.
[13] Xu Fenfang,Ma Li,Gan Mengyu,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hiral polyaniline/barium hexaferrite composite with enhanced microwave absorbing properties[J].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2014,593:24-29.
[14]Tang Jihai,Ma Li,Huo Qisheng,et al.Effect of a constant magnetic field (0.4 T)on electromagnetic properties of chiral polyaniline[J].High Performance Polymers,2015,27(3):312-317.
[15]赵东林,高云雷,沈曾民.螺旋形碳纤维结构吸波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信息,2011,8
(4):17-21.
[16]Liu Lei,Zhou Kechao,He Pingge,et al.Synthesis and micro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carbon coil-carbon fiber hybrid materials[J].Materials Letters,2013,110:76-79.
[17] Liu Lei,He Pingge,Zhou Kechao,et al. Micro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carbon fibers with carbon coils of different morphologies (double microcoils and single nanocoils)grown on them[J]. J Mater Sci,2014,49:4379-4386.
[18]刘辉林.长链共扼聚席夫碱及其盐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南昌:南昌航空大学,2012.
[19]徐荣臻.手性聚Schiff 碱吸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南昌:南昌航空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