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梦”与政治要素的耦合及其发展——政治学语境下“中国梦”的构筑
乔夏阳
(西安理工大学 思政部,陕西 西安 710048)
摘要:“中国梦”的提出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价值导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政治系统性,包括政治理念、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和政治发展等政治要素的耦合与发展。系统地分析“中国梦”思想所蕴含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要素,对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保证以公平公正为核心的利益关系的协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政治学;中国梦;政治要素
中图分类号:D61
收稿日期:2015-03-0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
作者简介:乔夏阳(1987-),男,山西运城人,西安理工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从习近平同志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深情阐述“中国梦”,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对“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和深刻内涵做出详细论述,再到向全体同胞发出了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努力的总动员令,实现“中国梦”并为之努力奋斗已成为当下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主题。“中国梦”这一崇高理想的提出有着深厚的政治学意蕴,共筑“中国梦”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政治系统工程,它涉及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在政治关系统摄下的政治理念、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和政治发展等基本要素的耦合与发展,系统地分析“中国梦”的政治要素,探析当前政治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关系协调问题,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撬动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杠杆。
梦想是对现实有较大改变的一种期许,安于现状、停滞不前产生不了梦想;梦想亦不是空想,目标过高、缺乏基础的不是梦想;梦想是超出一般的期望,能轻易实现、唾手可得的也不是梦想。对个人而言,梦想指引着未来,决定着我们的前进方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既立足于现实,又明显高于现实,是一种基于现有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且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梦想,是当前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理想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对“中国梦”时代命题的深刻解读。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为实现民族独立富强而不断奋斗、牺牲、探索的历史。近代以来,各个社会阶层、各种政治力量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与见解,并将其付诸实践,但结果却失败了。然而,中华民族在寻求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目标上依然百折不挠、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华民族圆梦的进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团结带领全中国人民在圆梦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目前,从经济发展水平上来看,我国已由贫穷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但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往往是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政治体制不断应对新挑战的时期,既是充满机遇的发展黄金期,又是面临着各种社会风险的矛盾凸显期。这使得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岔道口,如果可以抓住机遇,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则社会经济将进入到一个黄金发展阶段,并顺利实现现代化;若处理不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关系,则将会步拉美国家的后尘,进而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社会矛盾凸显,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严重,政治不稳定因素骤增等现象。当下我国就进入这样一个社会转型的关键临界点,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在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领域都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比如人们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健、环境保护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需求均有明显提高;生活的要求出现多样化;犯罪案件、经济纠纷、民事纠纷的增长速度快;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社会利益集团冲突加剧;对参政议政的要求不断提升等。
在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不断提升的经济总量,使得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行业的人群在物质条件得以改善的同时,并未得到幸福感与快乐程度的相应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将“中国梦”总结为“人民的梦”,将国家、民族的复兴与个人的生活追求相结合,将每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的辛勤付出都凝结于“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之中,将个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融于国家的发展之中。可以说,“中国梦”提升了梦想的重要性,使人民充满了对个人和国家未来道路的希望。
“筑梦”的过程是追求理想的过程,它凝结在当前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状态之中。每个人都有追寻的梦想,那就是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中国梦”这一概念,不仅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内涵,而且其亲民的话语表达,可以更有效地形成一种激发社会成员奋勇前进的力量。“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政治概念,这不仅体现了崇高的价值目标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高度统一,而且也是最高社会目标与当前奋斗纲领的有机统一。
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为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与挑战而提出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前进方向,是党在新时期提升其自身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价值体现,也是为中国全球化发展提供国际化的话语证明,同时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正能量”理念,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我们党完成新时期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政治文化属于政治社会的精神范畴,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形态下,参与政治活动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其表现在公众对政治活动、政治要素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因此,政治文化的形态取决于其所存在的社会政治制度。简单而言,政治文化就是人们参与现实政治生活所积累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实现“中国梦”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追求,但必须要克服当前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时代难题,这同时也离不开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作为保障。我们实现“中国梦”要以先进政治文化为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就应增强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信仰自信,加强对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对广大公众的价值观和信仰的积极引导,使广大人民群众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这是实现“中国梦”十分重要的环境要求。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导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始终处于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其与时俱进的价值品质不断满足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求,并始终彰显着蓬勃生机,永葆旺盛活力。“中国梦”是当代中国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的价值体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做出了价值规约,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现实引擎。可以说,实现“中国梦”所坚持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恰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之本和中国实际问题之源的结果。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可使党的执政能力在全社会成员对共同理想信念共同认可的基础上得到不断增强,党的执政地位也将不断稳固。早在1920年,列宁同志《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就明确指出了,“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使他们有本领战胜谎言和偏见,能够帮助劳动群众战胜旧秩序”[1]。通过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坚定人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促进人们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其次,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是维护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政治文化形成于一定的现实生活之中,是现实政治生活观念的保留,并随着政治生活与制度的变迁而有所改变;另外,政治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生活,对政治行为有着巨大的精神支配作用,其变化也将影响着现实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以说,政治文化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政治的稳定与否,若缺少政治文化的维护作用,就可能导致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生存危机,直至使政治体系最终解体,苏联解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再次,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对我们党的政治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2]。先进的政治文化对政治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政治文化对政治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只有构建正确的政治文化,才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政治发展方向,促使个人形成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进而使其自觉投入到实现民族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所谓政治制度,就是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用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方式和手段的总和,其核心是政治的组织形式[3]。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设想与中国具体现实相结合,开创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追求的人民民主、民主协商和民族平等的价值追求,符合我国的历史发展状况和基本国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优势,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保证。
首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西方“多党制”“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不同,是总结中国历史、探索中国国情而形成的民主政治制度。作为民主政治的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政治权利、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诉求、解决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矛盾,也能够凝聚起全体人民共筑同一梦想,成为中国道路的坚强基石和实现中国梦的制度保证。只有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不断推进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才能加强社会公平的基础性制度建设,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公平的基石。因此,我们应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增强人民代表的“代表意识”,使其能真正做到代表人民群众行使国家权力,参与到国家与社会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进程之中,从而保证各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实施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项工作。
其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政治制度的创新,其在制度上保障了和谐党际关系的构建。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缘起于中国革命的实践,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实践进程中,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4]人民政协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创新,这一制度的创制在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上,保证了社会各阶层参与政治的权利。在政协制度诞生的六十多年历史中,其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显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在新的社会历史阶段,我国的社会利益格局和政治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也适应了这种变化,保证了经济发展与政治格局的一致性,在调节新时期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上展现出了积极的作用。因此,人民政协制度与“中国梦”在内在机理上存在着一致性,实现了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政治参与,从而调动起各个阶层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自身价值的积极性,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民族复兴的进程。
再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政治制度。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不断的民族交往与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五十六个民族所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建立在各族群众维护民族独立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我国特殊的民族历史发展和分布状况制定的,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制度。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表现出了更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其将国家利益与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了有机的统一,保证了中国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是调动各民族积极参与民族复兴的制度前提。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条件下,各民族群众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中国梦”贯穿于其中,实现以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础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构筑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各社会主体在政治实践与社会实践上的政治行为必须是规范的。政治行为就是在一定利益支配下,政治主体围绕政治权力而开展的政治活动。在现代,一般说来,执政党的政治行为主要表现为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政治团体、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个体的政治行为主要表现为政治参与。规范的政治行为在现代社会主要体现在政治决策的民主化、政治参与的有序化等方面。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中国梦”所不可缺少的先进的政治文化、合理的政治制度、和谐的政治关系等最终都需要通过规范的政治行为体现出来。
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结构的分化,产生了大量新的利益群体,导致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会产生不同的利益,进而发生利益冲突。在不同阶层的利益博弈过程中,弱势群体往往处于劣势地位,造成社会利益分配不公,差距逐步拉大等不和谐因素。“中国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也是为了消除中国发展过程中的这些矛盾。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应该加强党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调整不同阶层利益关系的过程,其核心是通过构建不同利益阶层间的统一价值,实现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一致性。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在不同社会阶层参与国家治理的基础上,以法治为主要手段实现对社会的监管与调控,在法律上明确不同阶层政治权利的平等性,使他们拥有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尤其应保障法律所赋予的弱势群体的权利,使他们拥有利益诉求的渠道,并对其诉求给予积极的回应,从而实现对不同利益阶层的妥协,在减少社会动荡的基础上,实现不同利益阶层的公平与正义,形成党和人民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由此我们党才能在社会中获得准确的信息来源,作为决策的依据,使决策更加科学化。
实现“中国梦”,就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这种参与离不开对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中国梦”实现的一个重要基础。实现“中国梦”的政治本质就是不断落实人民群众民主权利,体现在人民群众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有效参与之中。“政治参与不仅沟通了公民与政府间的信息交流,而且还促使了公民许多直接利益的实现。”[5]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市场主体在对经济利益追求的过程中实现了物质生产的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也不断发出,要求政府决策给予政策性支持。因此,必须使不同利益主体认识到参与社会治理是他们实现利益分配的重要途径,从而迫切地要求参与到政府决策,尤其是与他们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中,通过合法的途径参与政治,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只有让不同的利益阶层和群体参与到各种政治活动中,影响和决定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才有可能建成一个公平正义、民主法制、社会安定的新型和谐社会,从而实现“中国梦”的合理政治架构。
政治发展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政治发展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之义,而且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6]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党的命运便与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紧密相联,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行为也势必影响民族的发展方向。因此,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纪律状况决定着民族的前进脚步,党的先进性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必须提高执政能力、完善民主法治、革新思想意识、净化作风纪律、增强执政的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同时,实现“中国梦”也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目标,政治的发展也必须围绕“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一是政治发展促进政治民主和法制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史,是一个由人治到法治、由专制到民主的发展过程。政治的发展,是通过对现有的政治权力结构进行调整,不断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社会覆盖面,使权力体系向更多的社会成员开放,激发公民政治参与和公民自治,使社会所有成员的积极能量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不仅能够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而且对开发政治资源、有效地增强政治体系的各项功能和政府权威,以及加强对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的建设都有重大的作用。二是要解决好政治发展的人才培养问题。让有梦想的人成长起来,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下决心创新用人机制,为梦想者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仅要有梦想者,而且要使梦想者多起来,将梦想者们用起来,党的执政骨干应充分发挥“领头雁”的示范作用,发挥实现“中国梦”的中流砥柱作用,推动“复兴之梦”的梦想成真。
通过对“中国梦”的宣传与践行,“中国梦”已逐渐深入人心,但筑梦的道路却任重而道远,这不仅仅是当代人的梦,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持续奋斗。因此,必须构建长效机制,使为梦想而奋斗成为全社会每一代人的主流价值取向,并使这种正能量得到制度的保障,使认同、践行这个梦想的人,受到社会的尊重、组织的器重、群众的倚重,并最终成为新时代的标杆、人民心中的榜样、中华民族的脊梁。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6.
[2][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
[3]刘吉发.政治学论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162.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5.
[5]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9.
[6]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01).
On the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China Dream”and Political Factors and Its Development
QIAO Xia-yang
(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X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Xi’anShaanxi710048,China)
Abstract:“China Dream” provides value orienta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which is rich in systematic social politics including the interconnection and development among such political factors as political philosophy, political culture, political system, political behavior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political thoughts and political factors suggested by “China Dream” is of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the insurance of fair and just interest relation coordi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China Dream”.
Key words:politics; “China Dream”; political factors
(编辑:张文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