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伟,苏淑芳
(1.濮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河南 457000;2.濮阳市经济作物工作站,河南 457000)
小麦是河南省的第一大优势作物,近年来种植面积达526.7 万hm²。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小麦总产连续跨上500 万t、1 000 万t、1 500万 t、2 000 万 t、2 500 万 t、3 000 万 t6个台阶,全省小麦总产由1949年的254 万t增加到2013年的3 359.16 万t,平均667 m²产量由1949年的43 kg增加到2014年的410.5 kg,实现了连续七年总产超3 000 万t,是2007年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一年,连续十二年增产。进入21世纪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给小麦生产带来很大威胁,河南小麦总产在3 000 万t状态下已徘徊7年。小麦生产要迈上新台阶难度增大。打破小麦产量徘徊的局面,保持稳定增长的局势,需积极改进传统的生产方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采取应变对策,趋利避害,使小麦在不同生态条件下获得高产、稳产。
小麦应变栽培技术,是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研究各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小麦各生态因子异常变化适应能力以及针对性的技术措施,确保小麦稳产、高产。坚持“预防为主,积极应变”的指导思想,尽可能地预防不利生态因子对小麦严重危害(预防)。对难以抗拒的灾害则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应变技术措施以缓减其危害程度(缓减)。而当灾害已经发生,需要继续采取措施尽力解除其危害(解除)。“防、缓、解”的技术路线使小麦生长发育、生态条件和农艺措施3个系统的动态变化达到最佳配合,确保小麦沿着所规定的模式发展。
河南省小麦生育期间(9月至翌年6月)自然降水年际间变率较大,从东南向西北递减,除豫南常年降水在580 mm以上外,其他地区在300~500 mm之间,黄河以北仅有250 mm左右。加之时空分布不均,小麦生育期间干旱时有发生。小麦干旱主要是播种期干旱、春旱和后期干旱,素有“十年九旱”之说,9月底至10月20日是河南省小麦的适宜播期范围。适宜的底墒水(播前40 d降水量)指标为100~120 mm,少于100 mm为干旱。而河南省由南向北同期雨量相应减少,播前10 d大于20 mm降水的保证率仅有30%。越临近播期,土壤水分欠缺程度越大。生产中由于秋收后未能整地保墒造成土壤失墒,特别是底墒不足尤为突出。
河南省属于大陆型季风气候,降水季节间分布不均,加之地形复杂等原因,导致部分地区降水过多,形成雨涝。特别是豫南地区,9—10月份降水量超过150 mm、3—5月超过300 mm时就会形成雨涝危害。据相关资料统计分析,34 a中雨涝造成减产的年份共计24 a,占70.6%。其他地区因降雨不均,亦会造成阶段性雨涝危害。阴雨连绵延误播期的地区及频率为:豫中南地区为28.6%,豫西南地区占44.1%,沿黄河地区33.4%,豫东北低洼区18.2%。小麦生育中、后期南北降水差异较大,淮南后期降水近300 mm,雨涝发生频率在80%以上;豫中南地区春季雨涝危害频率为28%,阴雨寡照天气严重影响小麦籽粒形成、灌浆与成熟,降低产量。
河南省小麦籽粒形成、灌浆与成熟过程中,最适日平均温度为20~22 ℃,日平均温度高于26 ℃或日最高气温32 ℃以上,灌浆过程就会受到胁迫。近年,高温到来得早并且偏高,一般在5月25日前后就出现日均温度越过26 ℃、日最高气温超过32 ℃的高温天气。气象统计资料显示,北部地区5月25—28日出现高温的年份占45%,5月29—6月1日出现高温的占55%,6月2—5日出现高温的占45%,3个时段出现高温的频率,中部分别为35%,30%和55%;南部分别为30%,35%,65%;西部分别为55%,55%和75%。从以上分析看出,高温出现的频率,北部高于南部,西部高于东部。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温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大。晚播小麦受后期高温危害的机率更高,一般为45%~75%。小麦成熟前6~7 d的灌浆后期,若降水量达到5 mm以上,雨后变为晴朗天气时温度会骤然上升,造成小麦青枯死亡。小麦生长后期最高气温达30 ℃以上,相对湿度降至30%以下,风力在3m/ms时,则可形成干热风。河南省的郑州、洛阳、三门峡、焦作一带,安阳以东到濮阳一带及商丘东部是干热风多发区,出现概率达10年8年遇。
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生产水平的提高,农田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也出现新的特点。例如,小麦纹枯病过去仅在信阳、南阳、周口、许昌、新乡等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区和稻茬麦区发生,近年来,各地已普遍发生,并且日趋严重,已上升为主要病害。南部小麦土传花叶病,北部、中部、东南部麦棉套作区的小麦丛矮病,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小麦黄矮病等都严重地威胁着当地的小麦生产。小麦病虫害每年发生与气象条件息息相关,如在多雨潮湿、温度偏高的年份造成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大流行,对产量影响较大。而在干旱年份蚜虫、麦蜘蛛和黄矮病会大发生,危害严重。
优良品种是主动应变的基础。合理选用良种并进行适当搭配,发挥良种的整体功能,是确保小麦稳产的基础。应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产量水平以及品种特性选用适宜于当地小麦生产发展的高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充分发挥其最大增产潜力。
培育壮株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主要措施。适时早播,培育壮苗、并合理调控群体发展,可显著提高小麦内在的抗逆能力。针对河南省大部分地区播种期间旱害频繁的特点、耕耙整地蓄水保墒,达到土碎、上虚下实、地平、墒足,即早腾茬、早整地、保好墒、无墒灌水打好播种基础。在播种前雨水较多的年份,要健全排灌系统,及时排水防涝。适当早播可以充分利用晚秋降水以及光、温资源,使麦苗早分蘖多分蘖,并增加根系生长量,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根据不同地区高温危害程度以及出现时间不同,采取相应的防旱措施。合理安排茬口,减少晚播面积。高产田要控氮、增磷、补钾,避免贪青晚熟。高温到来时适量灌水降温度增湿度,改变田间小气候。浇水后麦田温度降低l~2 ℃,湿度增加8%~l0%,叶片光合强度提高45%左右,功能期延长2~3 d,千粒重提高1~2 g。高温到来之前667 m²喷50~75 L的0.4%~0.55%的P2O5水溶液,可减轻高温伤害。
(1)小麦病虫害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加强产地检疫,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
(2)选用多抗优质品种,提高小麦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采用促优栽培、平衡施肥、清理渠沟、保灌排畅通、科学灌溉、清除田埂及田间杂草、净化麦田环境,减少病虫害寄生场所。
(3)选择对小麦天敌杀伤力小的中、低毒化学农药,避开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时期,发挥天敌除虫作用。
(4)加强病虫害监测,根据防治指标抓住时机选用低毒农药提高药效,减少农药使用次数与用量。禁止在用药安全间隔期内用药和超量用药。
[1] 马元喜.小麦超高产应变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 王绍中.河南小麦栽培学(新编)[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 史瑞青.小麦高产应变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2007(2):26.
[4] 吴朵业,王长年.气候条件与小麦抗逆应变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5(6) :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