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永,王洪军,季 杰,刘文龙,田柳青
(河北省三河市医院 中医科,河北三河065200)
乳突部火针点刺配合耳垂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乳突部疼痛的临床研究
刘海永,王洪军,季 杰,刘文龙,田柳青
(河北省三河市医院 中医科,河北三河065200)
目的:观察乳突部火针点刺配合耳垂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之乳突部疼痛的效果。方法:搜集2013年9月~2014年9月周围性面瘫伴有乳突部疼痛的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式将其分组。对对照组30例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乳突部进行火针点刺并配合耳垂做放血治疗。观察对比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8.95%,试验组为94.74%,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愈38例,效果显著14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95%;病程为1~3d的患者,痊愈率为100%,病程为4~12d的患者,痊愈率为82.4%,病程为13~35d的患者,痊愈率为68.8%,病程为36~90d的患者,痊愈率为38.6%,病程为92~180d的患者,痊愈率为0。结论:乳突部火针点刺配合耳垂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乳突部疼痛的效果显著、快速、安全,患者病程时间越短,效果越明显。
周围性面瘫;乳突部疼痛;耳垂放血;火针点刺法;散寒祛湿;活血通络
周围性面瘫乳突部疼痛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现代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突部疼痛是周围性面瘫病变部位位于膝状神经节,也称为Bell麻痹,是周围性面瘫的常见症状之一,严重者患侧乳突部疼痛、灼痛,常伴患侧味觉减退、听力改变及眩晕,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但仍存在见效慢、治疗周期长等缺点。笔者采用局部放血配合围刺的综合疗法,疗效显著、简便易行。本研究对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患有周围性面瘫伴有乳突部疼痛的患者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乳突部进行火针点刺并配合耳垂做放血治疗,分析乳突部火针点刺配合耳垂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之乳突部疼痛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搜集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患有周围性面瘫伴有乳突部疼痛的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组。对照组中男13例、女17例,共30例,年龄56~78岁,平均(64.52±6.58)岁,病程7~180d,平均(5.56±1.25)年;试验组中男12例、女18例,共30例,年龄55~79岁,平均(64.69±6.33)岁,病程(5.26±1.48)年。对照组与试验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乳突部火针点刺配合耳垂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乳突部疼痛的治疗。采用耳垂放血配合火针点刺。(1)耳垂放血:将周围性面瘫患者乳突部的疼痛处消毒后,用一次性的三棱针刺入耳垂相应部位,轻挤出一两滴血后,等待止血后将该疼痛部位进行火针点刺的治疗。(2)耳垂围刺:在患者乳突部疼痛处周围固定好8个刺入点,待常规消毒之后用一次性三棱针向乳突部疼痛中心刺射,而三棱针需要在乳突部疼痛处留针约20min。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进行效果评定[1]。比较对照组与试验组疗效。
1.3 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相关准则:(1)痊愈: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乳突部疼痛感100%消失。(2)显效: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乳突部疼痛感90%以上得到有效缓解。(3)有效: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乳突部疼痛感50%以上得到缓解。(4)无效: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乳突部疼痛感未得到任何缓解。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对照组无效6例(21.05%),有效16例(47.37%),显效8例(31.58%),治疗有效率为78.95%。试验组无效2例(5.26%),有效17例(36.84%),显效11例(57.89%),治疗有效率为94.74%。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病程与治疗结果:治愈38例,效果显著14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95%;病程为1~3d的患者,痊愈率为100%,病程为4~12d的患者,痊愈率为82.4%,病程为13~35d的患者,痊愈率为68.8%,病程为36~90d的患者,痊愈率为38.6%,病程为92~180d的患者,痊愈率为0。患者病程时间越短,效果越明显。
乳突部疼痛是周围性面瘫引发病症中所显现出的较为严重的一个症状之一,在医学上认为导致周围性面瘫的原因有很多种,但主要是有两种原因引起,第一种是病毒引发的周围性面瘫,还有一种是伤风受凉引起的周围性面瘫[2]。发病原理则是由于局部面部神经的血管痉挛而导致面部肌肉收缩性的障碍,从而产生了周围性面瘫并伴有乳突部疼痛的症状。可以说,随着近年来气候变化的异常以及空调使用频率的越来越高,周围性面瘫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从而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在中医中对于周围性面瘫的解释则认为其实一种“痹症”。病因多是感受风寒之邪、阻塞经络,或风热外袭、损伤经络等等,在中医的相应治疗中则多采取针灸、放血、理疗等排湿祛热的方法,从而从根本上去除湿气寒气,从而达到使麻痹神经恢复活性的功效。有研究认为周围性面瘫乳突部疼痛分为急性期、静止期、发病期、恢复期,一般3个月内疼痛较为严重、频繁,3个月后疼痛会逐渐减轻。经过临床观察,患者病程不止限于3个月,由于样本量有限,病程大于半年者未见[3]。
笔者采用围刺加放血综合疗法,属强通法。贺普仁教授创立的强通法在治疗“痹证”的疾病方面有着起效快,疗效显著,不易复发,而且操作简便,经济适用的优势。放血疗法首见《内经》“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中的刺络法。对于放血疗法的有效性,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相传扁鹊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新唐书》记载: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4]。
临床观察发现,局部放血围刺法相结合,能够增强活血化瘀、疏通经脉的作用,具有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肌肉肿胀、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快速恢复神经正常的传导功能等作用。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应用局部放血配合围刺疗法,能快速缓解周围性面瘫乳突部疼痛,而且极少出现不良反应,效果稳定,且患者病程越短,效果愈佳。本疗法操作简单,疗程短,见效快。
[1]房迪,陈以国.陈以国教授治疗面瘫后遗症临床经验总结[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3):59-60.
[2]刘洪峰.李燕梅教授分型辨治面瘫经验[N].中国中医药报,2013.
[3]郑斌.围刺法临床应用举隅[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4):75-76.
[4]于金栋,张静,曹世强,等.面瘫1号方内服加耳后热敷治疗Bell麻痹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5):556-557.
R745.12
B
1002-2376(2015)11-0115-02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编号2014313)
201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