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渊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放射科,湖南衡阳421001)
DSA应用于头颈部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谢 渊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放射科,湖南衡阳421001)
目的:探讨分析在诊断头颈部血管疾病中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就诊并确诊的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89例,对89例患者分别进行DS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检查,并对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中,MRA检出25例,检出率为89.29%,DSA检出26例,检出率为92.86%;在血管畸形患者中,MRA检出11例,检出率为68.75%,DSA检出14例,检出率为87.50%;在动脉瘤患者中,MRA检出38例,检出率为84.44%,DSA检出41例,检出率为91.11%。结论:在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中使用DSA的检出率较MRA的检出率要稍高,两者在头颈部血管疾病诊断中各有各的优势,在临床上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检查方法。
头颈部血管疾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价值
随着生活条件及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寿命显著延长,这种老龄化的出现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日渐增多,其导致的致残率及病死率也逐渐增高[1],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如何对头颈部血管疾病进行及时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对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有很多种,如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2],每种检查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析在诊断头颈部血管疾病中使用DSA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0月~2015年10月来我院就诊并确诊的89例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男46例,女43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41.01±2.34)岁,在患者入院时即对患者均进行DSA和MRA的检查,其中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有28例,血管畸形有16例,动脉瘤有45例。
1.2 方法:DSA检查:使用Siemens Angiostar 1000 mA的DSA机器进行检查。对右侧股动脉部位进行常规的消毒并铺巾,然后使用Seldinger技术将鞘管通过右侧的股动脉进行穿刺插入,然后在导丝的引导下将导管置于主动脉处并进行造影,对两侧椎动脉、两侧颈内动脉及分支、两侧颈外动脉及分支、两侧颈总动脉的一般情况进行观察,最后实施超选择,逐渐地将靶血管进行显像。
MRA检查:使用Siemens磁共振Avanto1.5T、经线圈、相控阵头进行检查。首先对患者实施常规的扫描,然后对患者实施增强的血管检查,应用序列Flash-3D进行扫描,每个序列的扫描时间为15s,层厚为1.2mm,Fov为380,Maxtri为448448。以中心优先的方式填充K-Space。蒙片为得到的三维数据,然后将18ml的扎喷酸葡胺经右肘的正中静脉穿刺注入。在carebolus透视下观察药物是否到达颈内动脉,到达颈内动脉即将注药前的Flash-3D序列进行重复扫描,两次扫描所得的参数一致,减影所得到的图像并在Syngo操作平台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3]:经过不同检查方法进行检查后,观察不同检查方法对患者检查结果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28例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中,MRA检出25例,检出率为89.29%,DSA检出26例,检出率为92.86%;在16例血管畸形患者中,MRA检出11例,检出率为68.75%,DSA检出14例,检出率为87.50%;在45例动脉瘤患者中,MRA检出38例,检出率为84.44%,DSA检出41例,检出率为91.11%。
DSA是应用于血管检查的金标准,在本研究中探讨分析在诊断头颈部血管疾病中使用DSA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在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中,MRA检出率为89.29%,DSA检出率为92.86%;在血管畸形患者中,MRA检出率为68.75%,DSA检出率为87.50%;在动脉瘤患者中,MRA检出率为84.44%,DSA检出率为91.11%。
在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检查中,DSA是一种金标准的存在,在判断血管狭窄程度上有较为准确的优点,特别是在检查动脉时,可以将静脉同时进行检查,这样可以对头颈部的血管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检查,不仅如此,还可以对血管的形态进行全程的观察,并能反映血管中血流的情况,对血栓形成的风险具有很好的评估作用,美中不足的地方是花费比较大,对检查者来说经济负担比较重,另外,DSA的操作比较复杂,对患者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如血管的闭塞、血栓的脱落等。
综上所述,使用DSA对头颈部血管疾病进行检查具有较明显的临床效果,与MRA相比,检出率相对较高,并且能对血管的整个状态进行观察,但仍存在一些弊端,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要根据患者的情况不同进行分析,并选择使用不同的检查方法。
[1]向威楚,李欢欢,李国栋,等.“双血管三维影像融合”对脑血管疾病诊治的评估价值[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外科杂志,2015,20(1):1-4.
[2]马廉亭,杨铭,李俊.DSA影像融合新技术进展及其在神经外科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18(10):626-629.
[3]温齐平,郭稳利,李振国,等.64排螺旋CT头颈CTA血管造影扫描技术探讨[J].医疗装备,2013,26(4):10-11.
R816.1
B
1002-2376(2015)11-0047-01
201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