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田,许 飚,李德闽
心胸外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掌握心胸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因此,临床教学是培养心胸外科医师的重要环节,尤以课堂教学对于入门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自身带教经验,探讨提高心胸外科临床教学质量的方法。
心胸外科学是研究心血管以及胸壁、食管、肺、纵膈各器官疾病的发生、治疗和预防的专业医学学科,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及临床医学的主干课程,在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该学科既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其特点之一是理论性强,尤其是心脏外科部分,既要有扎实的内科知识,如心电图、超声、心血管常用药物等,还要掌握一系列心血管解剖、血流动力学及病理生理知识。其次,心胸外科的临床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多。除了自身所包含的胸部外科和心脏外科以外,还需要掌握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以及麻醉学、体外循环和重症监护等基础和临床学科。此外,心胸外科手术尤其是心血管外科的手术专业性强、操作复杂、难度高、风险大,观摩手术的效果不佳。最后,心胸外科学科发展迅速,新技术、新理论更新快,如微创、杂交等新理念、新方法近年来进展迅速。
心胸外科包括了胸部外科、心脏外科和大血管外科3 大部分,病种繁多,内容丰富。但目前高等教学本科阶段心胸外科课程时间为12 ~16 节课,教学时间相对不足,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矛盾突出,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如何在较短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需要每一位从事心胸外科临床教学者去思考和不断改进。
心胸外科所涉及的诸器官结构复杂,位置较深,相邻器官解剖关系复杂,容易使初学者混淆,尤其心脏的实体解剖与教学示意解剖差距较大,诸如各瓣膜位置和相邻关系、心脏传导系统走行、冠状血管的分布等。另外,心胸外科中不同疾病体征各异,体格检查更易于混淆,以心肺听诊为著。虽然《诊断学》课程已对心肺的体检进行了详细讲授,但真正接触到具体患者还是难以入手,呼吸音、异常心律、心脏杂音的听诊容易混淆,教学中往往难以完全通过言语表述清楚,只有通过典型病例的反复听诊才能获得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因此体检的讲解是又一个难点和重点。
心胸外科疾病的诊治离不开影像及超声学的知识,因此胸部X 线片、心电图、CT、MRI、超声心动图,甚至包括冠状动脉造影等辅助检查的知识在初学者的课堂上应有充分的讲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但掌握这些知识需要一个长期积累过程,如何在短期内让学生对这一系列辅助检查有一个较清晰理解和判断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心胸外科是高风险学科,临床教师均来自于一线的临床骨干,平时临床工作压力大,主要精力集中在手术和患者,加之繁重的科研任务,可能存在“重医疗、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从而影响临床教学的效果。
临床教学是医学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教学质量与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直接关系。重视教师队伍和素质,强化临床教师的教学意识,将教学放到与医疗和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对提高临床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医院应定期对临床教师进行培训,统一教学内容、规范操作技能,从而确保教学效果的一致性[1]。
作为教师,首先应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特点和重要性,从心理上对该课程产生兴趣与努力学习的愿望。在教学计划实施中突出课堂知识和临床病例密切联系,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由于学生们尚未充分掌握心胸外科学的专业特点,学习起来往往感到困惑,易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效果。因此应采用多种方法结合教学,因学施教。
单纯以挂图为教具,以讲授为主导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高等教育的要求。1969 年加拿大McMaster 大学首先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的教学方法,即采用以病案为先导、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的自学讨论式教学方法。由于成效显著,而很快为世界医学教学所接受[2]。“以问题为引导”或“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是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结合自身特点而进行的改革,并得到许多学者医学临床学科中的实践与探讨。其核心是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结合基础医学知识解决临床上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启发思考性的问题加强了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电子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科学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不仅从手段和方法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从观念、过程、形式以及师生角色诸多深层面赋予了教学以新的含义。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能够清晰地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从而解决传统教学中因受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限制而无法展示的难题。由于心血管系统在解剖结构上具有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直观、形象的表述其内部构造,这一点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而多媒体课件则可以通过图片、动画、手术录像等直观形象多方位展示,将解剖、生理、影像资料和手术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但使讲课生动有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使学生从感知上直接了解到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以及救治方法,可以收到常规教学不能达到的效果。
在讲授心胸外科学课程中,应增加解剖学、胚胎发生学及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知识,以提高教学效果。课程设置的着眼点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动态及最新技术的进展,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3]。讲课过程中有意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中英文对照讲课,培养学生临床英语水平,以增强在以后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中阅读文献的能力。
积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也是提高心胸外科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为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继承和发扬老教授、老专家多年来积累的宝贵教学经验,我院近年来建立了专家督导制度,聘请了部分热心于教学、责任心强、临床工作经验丰的老教授为督导员。一方面通过督导专家示范性讲课以及对每位授课教师的具体指点,从组织教学内容、板书、教学方法和手段、专业英语词汇的应用、语言精练程度以及教师的仪表举止和教书育人等方面认真评价,从而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和教学质量,达到教学质量督导的目的。另一方面督导专家深入课堂和病房,对教师的授课与病房见习带教进行全面的监督,对提高临床教学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今年我院外科教研室还推行了公开课制度,一方面请有经验中青年专家进行示范性讲课;另一方面组织各教研室教员进行公开课讲授,全体教员集中听课。专家教员在随堂听课后及时与被评教员谈话,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课程结束时,由教研室主任综合多方面的评估信息反馈给教师本人,既肯定成绩,又指出差距和不足,帮助被评教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从而促进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督导团的督教对提高教学意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4]。
作为教学医院,医疗是中心,教学是基础,科研是动力[5]。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临床和基础的结合,理论授课和临床见习的结合,可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心胸外科学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体和手断,紧密结合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实际,强化课堂和临床紧密联系,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系统,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1] 杜兆东,胡丽婷,赵桂秋,等.眼科学研究生显微手术技能培训教学探索与实践[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27(12):1308-1310.
[2] 赖兆光,李 敏.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在七年制眼科医学生临床病例讨论教学中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27(2):184-186.
[3] 王与荣.强化动物外科手术教学 促进临床医学人才培养[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9):966-969.
[4] 谢 肇,赵永亮,陈自强,等.构建“教、学、督、管”四位一体临床教学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370-373.
[5] 胡 容,周曼颖.护理专升本“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27(10):1089-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