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档案和数字化建设研究

2015-02-11 05:36杨洁明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文化遗产受众

许 辉 杨洁明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 阿拉尔843300)



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档案和数字化建设研究

许 辉 杨洁明*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 阿拉尔843300)

档案是一个时期区域历史的存留。档案工作能够以史鉴今、留史资政,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和数字化建设尤其重要。环塔里木盆地是世界四大文明体系和七大文化的汇集地,其历史文化遗存涵盖了人类历史的精华。在厘清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档案主体、客体和受众的基础上,针对非遗档案和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整体规划,统一规范和标准,实现重点突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扩大融资渠道;加强非遗档案数字信息安全建设;结合旅游开发,实现数字化非遗档案的应用。

环塔里木盆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

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通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档案经过高科技技术加工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较之传统非遗档案具有不可代替的先进性,不仅可以增强非遗原件保护,还可以提高非遗的社会服务功能。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指用文字、照片、录音、录像等各种形式记载这一地域的历史存留和民族记忆,以抢救濒危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将非遗信息通过局域网、互联网、移动手机端口为广大受众提供计算机检索、电子阅读等开放式服务,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在线利用平台,将静态非遗资源转变为多种多样的动态衍生产品,提升环塔里木盆地非遗价值功能使其见证过去的文明,同时对后来时代发挥持续影响。

1 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概述

季羡林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诚如其言,环塔里木盆地为世界四大文明体系和七大文化(羌人文化、塞人文化、华夏文化、于阗文化、疏勒文化、龟兹文化、高昌文化)的汇集地,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成就了其极具特色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南疆片区非遗的相似性及传承上相互影响,将吐鲁番盆地非遗项目也纳入研究范围,故环塔里木盆地非遗界定为:新疆南部围绕塔里木盆地的2个州、3个地区、4个师(巴州、克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农一师、农二师、农三师、农十四师)及吐鲁番盆地在内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3年开始,新疆先后建立起国家级、自治区级、地级、县级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截至2014年1月,已查明环塔里木盆地有3 700多项非遗项目,其中,3项进入世界非遗名录,80项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92项进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民间文学25项、传统音乐38项、传统舞蹈30项、戏剧2项、曲艺7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4项、传统美术29项、传统技艺77项、传统医药6项、民俗54项),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个门类,其中传统音乐、舞蹈、技艺和民俗等类别占非遗总数的68%。

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是新疆世居民族生活风貌及其文化生存状态的反映,但是非遗的传承与人类文化发展同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非遗接受着被解读与被释放,在被传承的同时也经历着重构,甚至一些传统技艺在生活中已经失去应有作用。非遗不同门类的传承都有各自特点,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及曲艺大多以口传身授方式,完全凭个人记忆力与智慧得以传承;传统技艺是具有文化历史背景的技术、技能,必须经过一定的深入研究学习才能掌握。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保护和传承下去,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截止2014年7月,新疆共有49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些非遗传承人年龄均在八九十岁以上,在2013年有15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去世意味着相关非遗传承的中断,因此,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抢救工作必须走在前面,非遗档案和数字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 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档案和数字化建设的核心要素

2013年12月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提出:“用1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以数字资源为基础、安全管理为保障、远程利用为目标的数字档案馆(室)体系的发展目标,要求各级档案馆(室)以实际行动开展数字化,实现数字转型”[1],为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档案的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将经过鉴选、原本存储于传统载体上的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转换并加以存储、保护、检索利用的系统工程[2]。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数字化建设从20世界80年代开始,用音、谱、图、文、像的形式,将新疆世居民族非遗资源按照不同门类系统保存下来,非遗档案和数字化建设的核心要素包括档案管理主体、客体及档案受众:

2.1 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档案主体

非遗档案管理主体主要有政府职能部门,非遗保护中心,各级档案机构,博物馆、纪念馆,艺术研究机构,传承人、新闻媒体、非遗研究者和爱好者。新疆非遗保护条例指出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新疆自治区文化厅是非遗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该部门对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搜集、整理、研究翻译出版,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术支持、社会参与的保护格局;新疆艺术研究院是自治区级唯一的艺术科研机构,下设音乐、戏剧、舞蹈三个研究室和艺术档案室,为新疆各民族非遗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新疆非遗保护中心共14处,集中在北疆和东疆;新疆有博物馆共23处,环塔里木盆地仅有4处;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档案的管理主体匮乏,亟需建设。

2.2 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档案客体

非遗管理的客体主要有五大类,一是与非遗形成和发展历程相关的档案资料;二是实务档案;三是传承人档案;四是与申遗相关的档案资料;五是非遗调查研究和遗产项目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3],也包括散落在民间的非遗资源。纸质档案作为重要的载体材料数量庞大,新疆各大博物馆现有纸质档案近十几万件,除了尽量延长纸质档案的寿命,必须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以期长期留存。对散落在民间的非遗资源要进一步调研,一步到位做好数字化采集工作。

2.3 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档案受众

受众指档案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是档案工作的服务对象。受众群体是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活跃因素,也是制约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受众对档案信息的选择,大致可将受众群体划分为政府、研究人员、学生、普通公众四个层面[4]。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档案数字化开发必须以受众需求为着眼点,受众群体是非遗档案资源的消费者,也是实现非遗档案资源价值的检验者。

3 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档案和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数字化工作仅停留在扫描、拍照、摄像为主的低级阶段,只有部分高级别非遗项目完成数字化建设,并提供检索利用功能。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档案和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3.1 人力、物力、财力匮乏

环塔里木盆地区域范围大,非遗项目众多,对非遗的普查和数字化建设造成现实困难。各级档案馆工作人员年龄偏大,信息、网络、数字化技术匮乏,缺少专业技术人才。非遗档案和数字化建设急需信息采集、存储和利用设备。数字化建设、后期运作和维护与更新均需大量经费;计算机技术、4G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导致档案数字化建设与老化现象同时伴生,图片、数字化音频等载体处在随时都会过时的危险状态,数字档案信息的长期存储面临巨大挑战。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国家专项拨款只是杯水车薪。

3.2 公共性、开放性不足

非遗档案数字化建设旨在建立一种公共性、开放性、互动性的非遗保护和交流平台,使得非遗借助数字化媒介实现全球共享。目前,较有影响力的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数字化网站为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院主页,开辟网上展厅、学术专题、塞外论坛等栏目,还有很多模块在筹建中。新疆各级非遗档案官网、数字博物馆和微博端口的中心资讯、非遗名录、资料集锦、网上商城等数字化建设还需很长时间来完成。

4 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档案和数字化建设对策

4.1 整体规划,统一规范和标准,实现重点突破

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数目巨大,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要遵循整体规划,统一部署,有序进行。数字化建设不可全面铺开,应将世界级和国家级,最具代表和特色的非遗项目作为重点,使得非遗档案数字化建设稳步推进。非遗档案和数字化建设要整体规划,统一规范和标准,实现信息无缝对接;提高非遗档案利用率,打破封闭的数字档案管理模式,让受众享受便捷、高质量的档案信息服务。

4.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扩大融资渠道

由于管理人才缺乏,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数字化进程缓慢,人才培养和管理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引进计算机、信息通讯、网络媒体技术人才,加大培训投资力度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提升档案信息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注重档案信息系统整体效果,通过档案受众的自传播与共享充实非遗档案数据库。2013年,国家取消档案收费项目,档案利用进入免费时代,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档案服务的范围和受众,通过二次开发非遗档案资源,生成衍生产品从中获利,从而拓宽非遗档案和数字化建设后期运作及维护的资金渠道。

4.3 加强非遗档案数字信息安全建设

非遗档案数字信息安全与档案数字化建设同等重要,在非遗档案的归档、管理、使用、流通及服务利用过程中,存在威胁数字信息系统安全的危险因素和薄弱环节:硬件的老化和突发因素造成的数据损失或破坏;黑客对数字信息系统的侵犯窃取或篡改;管理人员操作不当或管理漏洞造成的病毒感染等。对非遗数字化档案建立双机“热备份”、云处理或云备份双保护机制;应用防火强或身份验证等安全技术;采取科学有序的管理措施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组织管理和防范不当,才能较全面的保护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此外,对涉密非遗档案实物要加强安全管理,涉密档案的借阅、移出等应严格按规定手续办理,指定负责人,严禁失密、泄密问题。

4.4 结合旅游开发,实现数字化非遗档案的应用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在4G网络进一步普及、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视频、音乐等高流量手机用户越来越多[5]。对非遗档案资源进行旅游开发,通过电脑和移动手机端口为旅游者提供非遗信息和虚拟旅游服务。建设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档案数据库和旅游服务平台,以文本、图像、声音、视频为表现手段,向游客展示非遗旅游项目,将非遗数字化保护和旅游开发应用结合起来,实现非遗档案资源的活态化保护。

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非遗保护的同时,容易造成非遗的固态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凝练形成的文化形态,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很多文化具有原生意义,应让文化形态回归原野,像麋鹿放归自然那样,让在属于自己的视域中学会自给自足,进入自然选择和生物链”[6]。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植根于特定的地域环境,必须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环境,这样才能实现非遗的活态化传承。“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玛纳斯”和“麦西热甫”进入世界非遗名录的同时也进入了急需保护名单。一旦非遗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改变,就会造成非遗的改变或缺失,过分依赖数字化手段和固态的博物馆和数据库将使非遗失去鲜活的生命力。因此,在加大非遗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同时,要注重保护非遗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环境。通过定期举办非遗档案展览,在报纸或杂志开辟专栏,邀请电视台制作影视剧等手段,举办非遗文化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邀请传承人进课堂讲授非遗知识等方式引起社会大众对非遗保护的关注度。建立非遗旅游示范基地,与市场接轨,通过生产性保护措施实现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数字化建设和活态化传承。

[1] 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档案,2014(1):22.

[2] 屠跃明,翟瑶.档案数字化的元数据研究[J].兰台世界,2012(5):60.

[3] 王云庆,樊树娟.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主体和客体[J].山东艺术学院院报,2013(4):11.

[4] 刘亚娟,尹君.从受众角度分析档案馆信息传播行为[J].信息系统工程,2010(1):95.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03-0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gb/201403/t20140305-46240.htm

[6] 罗斌.中美文化论坛——数字化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现[C].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12):26.

Study on Digitizing Archiv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ound Tarim Basin

Xu Hui Yang Jiem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arim University, Alar, Xinjiang 843300)

Archives are remnants of regional history in a period of time. Archives work provide historical reference and guidelines for the government. Constructing digitization archiv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Big Data era. The four major cultural systems and seven cultures assemble around tarim basin, whose cultural heritage covers the essence of human history. This study clarifies archives subject,object and the audience of the Tarim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This study aims at archives digitization construction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 tarim, and presents countermeasures to construct digitization archives and the path to develop the tourism.

around Tarim Bas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management; digital construction

2014-06-15

塔里木大学校长基金项目(TDSKSS1310);国家科技部文化科技创新项目(2013BAH27F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CGL158)。

许辉(1982-),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文化遗产。E-mail:77249601@qq.com

*为通讯作者E-mail:28022075@qq.com

1009-0568(2015)01-0041-04

G

ADOI:10.3969/j.issn.1009-0568.2015.01.003

猜你喜欢
塔里木盆地文化遗产受众
与文化遗产相遇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塔里木盆地西缘乌恰地区海相砂岩型铜矿的发现及对找矿的指示意义
AMT法在塔里木盆地吐格尔明背斜及含铀地层识别中的应用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塔里木盆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