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下世界拍全景

2015-02-11 08:15保罗·弗特里格·弗雷特维尔(PaulF
摄影世界 2014年12期
关键词:全景图全景溶洞

保罗·弗特里格·弗雷特维尔(Paul+Footleg+Fretwell) 郭育青

我是英国摄影师保罗·弗特里格·弗雷特维尔(Paul Footleg Fretwell),从事溶洞摄影已经有25年。在这期间,我一直在研究如何在溶洞中采光、布光。

溶洞摄影充满未知,黑暗的洞穴、阴湿的环境对摄影器材是很大考验。拍摄时,摄影师要历经数小时上上下下的奔波,踏过泥泞土地,跨过地下水流,有时在攀爬岩壁的过程中还不得不生拉硬拽,保护好摄影包。参与这种探险活动的摄影师较少,想要拍出好照片就更难。不过,溶洞摄影虽然艰辛,却充满未知的喜悦。

进入地下世界

拍摄溶洞绝不仅仅是按下快门那么简单,摄影师本人也要是一名探险者。

到达拍摄地前,首先我会翻看地图,找到地下世界的入口,然后和一起探险的朋友们跋山涉水(甚至要漂洋过海),想尽一切办法来到入口。探险开始后,我们需要在入口处寻找一根强健的树干,布置下行的绳索。因为径直伸向黑暗深邃溶洞的绳索是我们“上上下下”的生命线,所以务必要反复检查其是否固定牢靠。一旦探险者将绳索固定在不牢靠的树根上,“嗖”的一声,人就将坠入深不可测的谷底,很可能有去无回。

沿着湿滑的绳索渐渐下行,摄影师就需要寻找另一棵健壮的大树,设置另一个安全固定点。沿着树旁的安全固定点开始向溶洞的边缘下降,过程惊心动魄,在触及地面前每一步都要慎之又慎。快到底部时,人就会被黑暗包围,冷空气从黑暗中呼啸而过,那一刻我总能感到自己的渺小。安全降落后,我会通过对讲机给地面上的朋友报平安,再向更加深邃的地方进发。地下的酸碱环境与地上不同,很多液体具有腐蚀性,因此进洞后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尽可能清洗所有的背包。

需要提醒读者的是,要进行溶洞探险,最好准备抗酸碱腐蚀的衣物和鞋子,背包也要有很好的水密性,最好再准备一个带矿灯的安全帽。一行人在地下安顿好之后,务必反复检查随身的补给食品、灯具、相机、急救囊等。探险固然刺激,生命更加可贵。

在溶洞拍全景

在英格兰与威尔士之间有一个进入难度很大的溶洞,2009年,我终于得以一探究竟。那个溶洞充满神秘,洞中的钟乳石、石笋及其它钙化物都如室内装饰品般精致。可要进入这个溶洞并不轻松,我坚持了两个多小时的负重持续攀爬,挤过狭窄的走廊,趟过很长的泥浆路,所有的摄影器材也都在探险前做好了防水防沙的准备。因为负重大,水平面起伏不平,大多时间我是拖拽着背包前行;在一处地势突变的地方,溶洞的入口被一滩湖水覆盖。我和同伴只有等待退潮时刻才能进出该岩洞。

在洞中一块巨大的岩石上,我撑起三脚架,拿出了最广的广角镜头,却发现只能拍到不足一半的美景,根本拍不出我眼前的景致。这么费尽周折来到这里,绝不能留这么大的遗憾,于是我将相机调整为垂直模式,尝试拍摄不同角度的照片再回家拼接。我安排了四个机位,每个机位都拍摄了多种角度、不同级别的曝光的照片。最后一共拍摄了50多张RAW格式素材。虽然后期合成工作很艰巨,让人不太开心,但第一次“被迫”拍摄全景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之后,我历经一年半的学习与反思,最终发现全景摄影就是我一直苦苦寻找的溶洞摄影最佳表现形式!

溶洞全景拍摄流程

我使用的器材是一台全画幅135单反相机和一只20毫米定焦镜头。

选择135相机是因为它轻便,选择20毫米定焦是因为它能让我只拍摄三圈就能够再现整个三维空间。我通常先水平拍摄一圈,然后相机上扬拍摄一圈,再向下拍摄底部一圈,俯仰均为60度。为了保证成功率,我还会将相机正对着天空拍两张,再正对着地面再拍两张。这样的拍摄流程,共需要28张素材(水平、上扬和底部各8张,天空和地面各2张)以完成最后的球形全景图。

每一张全景照片,都会混合多种光线,而采用20毫米镜头拍摄能让我将注意力集中在视野有限的单张素材,也使得人工补光变得简单。由于溶洞中没有任何光源,为此我采用发光二极管(LED)自制了一些高功率持续光源。之所以不用闪光灯,是因为持续光源能够让我实时看到光线造型,同时也可以保护眼睛。有时,我会一次性照亮整个溶洞;有时,分部分采用不同角度的灯光会让溶洞焕发生机:逆光能表现神秘感,侧顺光让岩石显出自己的性格,顺光则让溶洞纤毫毕现。

溶洞全景摄影布光方案

拍摄溶洞全景时要时刻变换光源,所以同一块岩石在不同画面中的影调、纹理、质感都不相同。在一些纹理多且深的岩石上,光源变换甚至会改变岩石的形态。如果处理不当,纵使有重叠区域,在后期进行拼接时,软件依然找不到相似点。这部分也就成为拍摄溶洞全景的布光难点,我的处理办法是:在重叠区域部分,增设一个光源,找到合适的光位,使得这个光源既不会严重干扰主光的照明,又能将相邻照片重叠区域呈现出相似的光照环境。于是,我就在相机两侧各架设一个光源,左面光源作为主光,右面的辅灯专门对付拼接重叠区域。

这种方法,对于拍摄稍远的岩石及头顶的岩石都很好用,但对于脚下的物体,拍摄起来就需多加小心。这时,由于拍摄主体距离光源很近,光源之间的交叉会造成阴影、层次的突变,三脚架的影子也可能会被拍进去。拍摄这类素材时,如果两个光源实在无法达到满意效果,我就对这部分采用单灯照明。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就是避免人造光源距离相机太近。顺光光源会让画面看起来平淡,过近的强光还会照亮空气中的尘埃,而尘埃颗粒相互之间的反光会降低画质。另外,近处的水雾、灰尘会让画面看起来好像蒙上一层雾气。解决办法是:从侧方打光!同时注意不要让光源出现在画面中,防止炫光。只有这样才能拍到真实的影调和细节。

溶洞全景的构思及制作

全景拼接时,我使用这样的流程:冲印数码底片、预处理、拼接、局部修复、成片。需强调的是,全景摄影不仅仅是拼接那么简单,每个环节都把控好才能得到最优画面。

第一步:数码冲印RAW文件。如果追求效率我会使用Lightroom,如果要得到更高品质,我青睐Phase C1软件。在数码暗房中,我调整白平衡,处理高光暗部关系,校准色差,应对噪点,并选择合适的色彩空间。

第二步:预处理。如果相机一次能够拍到理想照片就可以跳过这一步。图05白垩纪溶洞就是一个例子。溶洞有自然采光,而且白垩岩石天然的白色也充当了反光板,将自然光尽可能反射到了洞中深处。于是一次成像再拼接就能得到成片。

如果相机拍不到满意的照片,我会拍摄不同曝光的照片,通过Photoshop等软件进行混合,得到一张富有故事性或者最接近人眼视觉的图片作为拼接素材。

身临其境乃至触景生情是我所理解的故事性。要叙事就一定要安排好各场景。在拍摄《熊洞的呼唤》全景照片时,地上有一具历史悠久的熊骨,我仿佛能够感受到来自于远古的呼唤。要表现这种情感,一定要借助画面来叙事,因此我在拍摄完全景后并没有收起器材,而是对准熊骨,并让我的助理来到熊骨旁边,变换不同的蹲站姿势进行拍摄。最后合成出一张能够表达心灵感受的“分镜头”照片。在全景摄影中,这样做能够让拍摄者主观控制画面中出现的人或物,借助造型与光源,许多叙事元素能够汇聚在一起形成故事。

预处理的另一重要性体现在多光源混合。下面的图片就介绍了一个典型方法。PS中最下面图层是我认为整体效果最好的,后续图层只保留最优的部分。多光源混合目的是将每一种光源最好的照射效果整合在一张照片中,同时还能够在重叠区兼顾后期拼接的需要。

第三步:拼接。我有一个拍摄习惯,就是用草图记下图片拍摄时的相对位置,这样对后期拼接也是很好的指导。软件我会优先考虑PTGui,它更符合我的使用习惯,同时自带的蒙板功能可让用户实时预览最后的漫游效果,给了摄影师更大的可控性。拍摄前要清楚所用镜头还有机身的参数,拼接前要输入给PTGui,这样它才能自动生成全景图。生成的全景图难免会有瑕疵,就需要摄影师的慧眼去发现,通过调节拼接蒙板或者合理设置手工控制点予以解决。

但PTGui不是万能的,比如溶洞全景照大都是多光源混合的产物,PTGui有时找不到合理的控制点,手工放置控制点也会因为照片纹路不规律而劳神费力。这时要保证拼接成功,我就会采用Autopano Giga软件,它自带的控制点工具算法更加强大,能够通过对比指定区域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点计算。《熊洞地面》这个作品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里为了强化地面的视觉冲击力,我选择了“小行星”几何变换。

第四步:局部修复。因为节点不会绝对准确,所以拼接不会绝对完美,高品质的全景图还要进行局部修复。几何线条、流动的云彩、翻腾的浪花等等都可能会有瑕疵。如果前期没有面面俱到,局部修复就必不可少。另外,有时一个图片素材会包含多个叙事元素,这些元素也要根据故事的起承转合来重新分配。

第五步:成片。这个过程并非是将素材输出为Jpg格式这么简单。首先,合理采用图形变换才能增加视觉冲击力;其次,原始尺寸在网上展示非但速度慢,品质观感也会大打折扣。我的原片尺寸通常都在14000×7000像素,缩放后再输出,才能保证观看质量。缩放时,推荐采用PS内置的二线性算法,既保证成片锐度,又使观看起来既流畅又清晰。

其他注意事项

除了上面介绍的流程、构思和技法,据我的经验,也有其他需要提示给读者的事项。

晴空万里,烈日当头时,许多影友会采取包围曝光进行拍摄。但是,即便天气再好,还是建议朋友们采用三脚架,并在最后拼接操作中采用分层输出的方式输出不同曝光值的全景图,再从全局把握,根据各个区域的明暗进行分区精细调整。

不是只有鱼眼才能拍摄全景,任何设备都行。我在溶洞拍摄前期采用了全画幅相机配合20毫米定焦镜头。后来我换成了M43系统结合7.5毫米鱼眼镜头。它们各有优劣:前者重量更大、画质更好、制作更难,但布光方便;后者拍摄简单、制作周期短但是画面质量差强人意。前者适合出精品,而后者更适合拍摄溶洞这种路途艰辛的工作。

不要被人眼的视野局限,也不要为360度全景的条条框框而束缚,时常记得上下左右张望,再结合投影法想想其他可能的构图方式。左面这张在岩洞底部拍摄的局部垂直全景,就用一种非常规的视角展示了岩洞下行的整个路径,经过了墨卡托(指正轴等角圆柱投影方式)变换得到。

最后,我想说,每个人都要量力而行,不要一味求险,不要为了拍摄全景图而做出不必要的牺牲。

猜你喜欢
全景图全景溶洞
戴上耳机,享受全景声 JVC EXOFIELD XP-EXT1
出发吧,去溶洞
妙梦巴王国历险记 七.中保村和百丈山溶洞24
嫦娥四号月背之旅全景图
全景敞视主义与侦探小说中的“看”
神秘的溶洞
隧道特大溶洞处理施工技术
从5.1到全景声就这么简单 FOCAL SIB EVO DOLBY ATMOS
全景搜索
奇妙岛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