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抗联精神的一面旗帜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老干部工作部门主管的老年期刊今年宣传报道的工作重点。为了充分发挥老年期刊的整体优势,全面做好纪念抗战70周年的宣传报道工作,从6月开始,中国期刊协会老年期刊分会组织开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联合采访报道活动。
活动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及其他有关活动的通知》(中发〔2015〕7号)精神为指导,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对抗日战争中重大事件发生地的史料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报道。老年期刊联合报道活动先后以山东台儿庄战役、云南腾冲中缅远征军、东北抗日联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实地采访对象,全面客观地再现了当年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壮举。
本刊派记者全程参与联合采访报道活动,通过探寻历史遗迹,祭拜抗日英豪,采访幸存老战士等,重温那段战火硝烟的历史,采集那些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再一次深刻地展示中华民族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勇于奋斗的抗日精神。相关报道将陆续刊登,敬请关注。
哈尔滨市南岗区的鞍山街上有一座幽深的院落,院里经常传出阵阵嘹亮的歌声。这里就是黑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抗联老战士李敏的家。今年92岁的她组建的“东北抗联精神宣传队”经常在小院里排练,老人的愿望是将东北抗日联军的歌曲整理成册,将抗联的歌声重新唱响在白山黑水间。
李敏向采访团记者赠书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李敏参加了抗日救国儿童团。1936年冬,她在汤原县见到了东北抗联老交通员李升,李升把她送到抗联第6军第4师营地,安排在被服厂。就此,13岁的李敏成了当年抗联队伍中最小的女兵之一。后来,她在苏联受训,成为中国首批具备伞降能力的女特种兵,并参加了苏军对日寇发起的最后一战。2005年,俄罗斯政府授予她“朱可夫勋章”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章”。2010年她荣获哈尔滨市“百年风采女性”荣誉称号。2014年9月3日,李敏陪同习近平主席一同参观了抗战胜利专题展览。
“人们常说8年抗战,这个说法不对,中国的抗战应该是14年。”李敏说,由于长期宣传是8年抗战,东北14年抗战史逐渐被淡忘。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前,东北民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进行了6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这段历史不能被抹杀,不能让后辈儿孙对此一无所知。
为此,2002年,李敏倡议成立“抗联精神宣传小分队”。初始,这个小分队成员为抗联老战士和烈士后代,后来,成员逐步扩展到离休干部、教师、艺术家、记者、工人和企业家,当时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50岁。这些年,李敏带领抗联精神宣传小分队,身穿抗联服装,踏着先烈的足迹,遍走东北三省的白山黑土绿水间,寻找抗联遗址和烈士殉难地,宣传、重访、考证、书写抗联历史。在长达14年的抗战中,东北抗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孤悬于敌后,英勇奋战,流血牺牲,艰苦卓绝。当时的政府没给一颗子弹、一支枪,更不用说给养,无论是总司令、军长还是士兵,在残酷的斗争中,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饿死、冻死和战死的威胁。李敏说,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把这段尘封的历史重新挖掘,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知晓这段历史,了解抗联精神。
“我们的队员是流动的,只要想宣传抗联精神,都可以自费做一套抗联服装加入进来。”李敏说自己也不知道10多年来究竟有多少人加入,但可以肯定的是,参加宣传队并不是什么“待遇”,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居民社区、部队学校……到处都有宣传队活动的足迹。边防哨所,李敏和20多个队员单独为两名哨兵表演节目,两个哨兵感动得热泪盈眶。牡丹江畔,密林深处,战友墓前,大家含着热泪唱起了老歌,缅怀当年42位被日军毒气弹害死的将士。“从退下来后我就没有出省旅游过,很多老朋友都是去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安享晚年,我却是一门心思往深山老林里钻,因为经历、了解抗联的老人没多少了,我心里着急啊!”李敏满是担忧地说,“我们要重走抗联路,在抗联将士战斗过的地方宣传他们,让年轻人更多地了解这段历史。”
作为抗日战争的亲历者和幸存者之一,多年来,李敏始终忘不了当年的艰苦经历和出生入死的战友,她一遍遍讲述着东北抗联的英雄事迹,时刻不忘宣传将士们忠贞报国、勇赴国难、不畏牺牲的精神。2013年,她撰写完成《风雪征程——东北抗日联军战士李敏回忆录(1924—1949)》(上、下)一书,并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80万字的回忆录是她先后历经30余年的筹备整理、反复踏察战地、回访战友、考证核对史料、回忆自童年开始的战斗经历等多方面工作完成的。这是一份血与火的记忆。每当和来访者回忆起那段战斗岁月,悲叹愤慨之余,李敏总会拿出自己的书,在扉页上写几句赠言再签上名字,送给对方。
李敏院落一角
每一位走进老人家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到这里仿佛是一座东北抗联博物馆。小院的墙上挂满了石碑,大都是李敏老人和她的丈夫、原黑龙江省省长陈雷的书法碑刻,内容也多是歌颂抗联精神的。室内则陈列着大量东北抗联时期的歌曲、抗联将士的照片,以及她的战友们用过的物品。
李敏非常崇敬抗联将领赵尚志,她一直珍藏着赵尚志用过的碗和受伤时染血的一块毛线毯。李敏回忆起赵尚志,说他嗓门大,常在开大会的时候向战士们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1942年,年仅34岁的赵尚志在战斗中牺牲。日寇将其遗体肢解,身体沉入松花江,头颅送伪满“首都”新京(今长春)请功,而后下落不明。逝者长已矣,生者尚悲歌,寻找将军的遗骸,是李敏多年来的一桩心事。
1987年,日本女学者山崎枝子采访李敏,老人便请山崎帮助寻找赵尚志的头骨。山崎回国后找到当年策划杀害赵尚志的东城政雄,获得重要线索——将军遗首被埋葬在长春市的护国般若寺。2004年11月29日,经国家公安部鉴定,将军头骨得以确认。2006年12月8日,中央决定将头骨安葬于其出生地辽宁省的尚志村。自此,英雄忠魂得以安息。
经过多年抗联精神的宣传,对于这个曾经的“红小鬼”来说,烽火硝烟不仅仅是一段经历,东北抗联艰苦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早已经融入她的血液。很少有人知道,年过九旬的李敏还是一位癌症患者,面对老年期刊的20多位记者的采访,她坚持站着接受访问,在两个多小时的活动中,没有丝毫倦态,之后,她和抗联精神宣传队一起表演了合唱、舞蹈节目。她身着抗联服装,打着绑腿,胸前挂满功勋章,饱含深情地为每个来访者介绍着东北抗联时期那些战斗的场面,激情唱响那个年代战斗时的歌声。她就是抗联精神的一面旗帜,猎猎劲风中依然招展高扬!
(本刊记者:塞音青格乐柏寒)
中国期刊协会老年期刊分会联合报道组吉林站采访记者在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