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报春息,瑞雪兆丰年”。今天我们在这庄严的人民大会堂相聚,纪念中央红军长征80周年和《烈火忠魂》一书的首发仪式,我谨代表中共龙川县委、县人民政府以及龙川百万老区人民群众,向成功举办这次活动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前来出席这次活动的嘉宾表示诚挚问候!
龙川,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深厚历史的千年古县。有百粤首邑之称,以“蛟龙出川”而得名的龙川,位于粤东北东江和韩江的上游,北与江西定南、寻乌相连,东与兴宁、五华相邻,全县面积3089平方公里,人口100万。秦三十三年置县至今已有2228年的历史,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是南粤王赵佗的兴王之地,是广东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龙川,又是广东为数不多的原中央苏区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龙川顺应革命潮流,艰苦卓绝开展革命斗争活动。1929年春,在刘琴西、罗屏汉等人指导下于龙川大塘肚成立了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成功创建五兴龙苏区,五兴龙苏区在中共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活动,并发展成为中央苏区的一部分,为中国革命以及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龙川苏区仍坚持革命斗争,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留守苏区的古柏、罗屏汉、李大添等一批中央苏区军政领导人先后在龙川与反动当局开展殊死斗争,均壮烈牺牲。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央苏区鼎盛时期,龙川建立了众多地下交通线,组成庞大的“挑夫队”为中央苏区挑送食盐、洋油、药品等军需物资,直到今天,民间仍流传有“十万挑夫上赣南”的说法。龙川红色的土地上曾留下毛泽东、彭德怀、彭湃、林伯渠、古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的足迹。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革命史迹的保护与利用,共投入一千多万元先后对县苏维埃政府纪念馆、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文化大营救”旧址(老隆福建会馆)、黄居仁故居、龙母战斗指挥部旧址等20多处红色史迹进行修缮和立碑保护。
悠悠南流的东江水,孕育了龙川古老的大地以及大地上近百万生生不息的人们,培育出龙川人民勤劳勇敢、坚忍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更磨砺出龙川人民开拓进取、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意志和胆识,图强、求新、奋进的龙川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不断谱写着新的篇章。近年来,龙川结合实际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旅游产业化“四化并举”的发展道路,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坚守生态环境保护底线,凝聚力量,艰苦创业,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努力建设自己美好家园。当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缘等因素,与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发达地区相比,龙川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老区人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以及制约老区经济发展的公路交通建设等,更是落后于发达地区。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央关于支持原中央苏区县振兴发展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大好政策下,龙川人民一定能把家乡建设得更好、更美!老区的老百姓一定能过上更加幸福、和谐的生活!
“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革命前辈在枪林弹雨里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继承和发扬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缅怀革命先烈,铭记革命历史,用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情怀,奋力开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本文系龙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黄春彭同志在纪念中央红军长征80周年暨《烈火忠魂》首发座谈会上的发言,题目为编者所加,内容略有删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