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日下午,李德修院长在他那间面积不大装饰朴素,但挂着多个直升机模型的办公室里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李院长身材高大、戎装整齐,四方脸庞上透显着共和国军人的刚毅和睿智。分宾主落座后,李院长首先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由衷希望通过《兵器知识》杂志的介绍,使广大读者能加深对陆军航空兵学院一这一新型兵种院校的了解和认识。
我先给你们讲个故事。有一年我们陆航部队在参加南方某地抗洪抢险中,做出了很好的成绩,当地一份很有影响的报纸竟然称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陆航部队”!从这可以看出社会舆论、广大群众对我们陆军航空兵还很不了解,在他们心目中,大概只要在天上飞的军用飞机都是空军的。
讲到这里,李院长笑了……
按照预定的采访程序,记者开始向李德修院长提问。
记者:李院长,您是否可以先谈一下您的从军历史?
李院长:我与我军直升机有着不解之缘。
我是河南省商丘人,家中世代务农,日子过得很清苦。1978年,空军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飞,经过层层筛选,我和其他3个同乡有幸被选中,进入了保定预备飞行学校(该校现已撤销)。入校后第一次全体学员大会,政委的话我至今记在心上:“你们要是飞不好,那就哪来哪去!”这句话对我来讲就如重锤一样砸在心上。如果我当不了飞行员,那就得回商丘老家,从军梦、飞行梦就会化为泡影。由于飞行员实行全程淘汰制,在学习飞行的过程中,随时都可能被淘汰出局。我们商丘来的4个人,只有我和另一个同学真正成为了飞行员,另外两位中途淘汰回家了(不是因为他们学习不好,而是身体原因)。现在情况有了改变,凡被淘汰下来的学员,都可以继续参加其他军校的学习,或从事地勤机务保障工作。
我从保定预校学完理论,就开始学习驾驶初教-6。飞了一段时间后,我的血压低压有点偏高,飞特技不行。我们要成为歼击机飞行员,特技不过关是要出局的。大队领导多次找我谈话,劝我改飞直升机,可是我坚决不同意,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机场就有直升机,我常看见直升机慢腾腾地飞,而我心中的目标就是要开高速歼击机,那多带劲。我甚至表示如果开不成歼击机就回老家种地!可大队长还是苦口婆心劝我改飞直升机,在他的反复劝说下,我终于同意飞直升机。也正因如此,我才与直升机结缘,才能有今天。所以,我终生都感谢那位好心的大队长。
我所在的是空军直属独立团,机场在河南新乡。当时,我们使用国产直-5型直升机。这是哈尔滨飞机制造厂根据苏联米-4仿制生产的,曾在我军服役了很长时间,拥有量也达到过几百架。当时直-5担负的任务非常多,我一年有七八个月都在外面执行任务。邢台大地震时,周总理乘直-5飞赴灾区慰问。总理还曾经把直-5作为国礼送给越南的胡志明主席。由于直-5太老了,我们又从法国引进了一些“云雀”轻型直升机。我国也研制过直-6、直-7等直升机,其中直-6研制得比较成功,后由于某种原因又下马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陆续从法国引进了“小羚羊”、“超黄蜂”、“海豚”等机型,其中以“海豚”为原型仿制的直-9最为成功。我们学院的部分训练团也在使用直-9。特别是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武直-10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武装直升机水平。现在通用型的直-20也已成功试飞,为我国中型直升机家族增添了新成员,将弥补我国直升机在这方面的缺失。现在,我军的运输直升机以俄罗斯的米-8、米-17、米-171等机型为主。俄罗斯直升机虽然比较笨重,但经久耐用,部队反映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在几次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曾从苏联引进过3架米-6大型直升机(载重20吨)。后来在米-6基础上改进的米-26大型直升机,也就是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吊运大型工程机械的那种直升机。我同试驾过米-26的我国飞行员交谈过,据他们讲还是比较轻松的。我由衷地希望我国也能拥有这种在军事、民用方面都有广阔前景的直升机。但客观地讲,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李院长,您驾驶直升机几千小时了,也飞过我国的所有直升机和一些外国直升机,参加过各种任务,而飞行又是一种高危工作,能否讲一下您在这方面的一些经历呢?
李:直到现在我每年仍有20小时的飞行时间。几十年间也确实经历过不少空中险情,但令我终生难忘的只有一次。1996年夏天,洞庭湖一带发大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要前去视察。上级命令陆航出动4架米-17执行此次任务,我驾驶的米-17作为先遣机打前站。在湖南常德机场,指挥组由我驾驶的直升机运送。米-17起飞不久就进入了暴雨区,用倾盆大雨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暴雨打在机身上的声音,甚至超过了直升机发动机的巨大轰鸣声。按照米-17的飞行要求,只允许在中雨以下飞行,而当时是暴雨,如果浇灭了发动机,那直升机就完了,迫降也不行,因为那一带都是山区。机身在暴雨中剧烈抖动,我和副驾驶两人紧握操纵杆才稳住飞机,尽量往上飞,到了3000米还摆脱不了暴雨。此时,不仅大雨如注,还有道道闪电在机身前后左右闪动。那一时刻,我的头发都立起来了!经过机组人员的奋力搏斗,直升机终于冲出暴雨区。刹那间,前方是一片晴空万里的蓝天!我们都激动地喊了起来。后来,我在南京高等军事学院培训时,曾撰写了一篇名叫《黑色九分钟》的文章,专门记述这件令我终生难忘的空中遇险经历,在学员中引起广泛共鸣。
听完李院长的这番讲述,记者不由得发出当飞行员可真不容易的感叹。
李:何止是不容易,只要直升机上了天,就意味着死神在向你招手。我们飞行员有句俗语叫:“离地三尺,人命关天!”但我们作为人民军队中光荣的陆航飞行员,既然有幸从事这项工作,就要兢兢业业地去飞行,履行好党和人民的光荣使命。我虽然是特级飞行员,但每次飞行仍全神贯注,不敢有丝毫马虎。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由于直升机速度小、升限低、特技动作少,所以相对歼击机、轰炸机等固定翼飞机而言,还是比较安全的,由于机械原因造成的严重飞行事故很少。我军陆航部队几次比较严重的事故,大部分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相信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装备质量的提高,规章制度的完善,“万时率”(每飞行一万小时发生事故的概率)会得到有效控制,这类事故会杜绝的。endprint
下面谈谈陆航学院的历史。我是今年3月10日才接任院长一职,此前在训练部长、副院长的岗位上工作了多年,可以说见证了我们学院成长壮大的一段历史。我院是在1986年陆军航空兵成立时的几个训练团的基础上组建的。刚成立时在北空的一个机场,条件非常艰苦。用当时的院长郝政利少将的话讲,就是“组建没有窝,小马拉大车,起步就爬坡”。但全院上下齐心合力,艰苦奋斗,将2万多平米的废旧车库改建成了教室和宿舍,边建边学,很快完成了从训练团到学院的转变。2002年,经中央军委批准,新院址选在通州区台湖镇。仅3年时间,一座现代化、设施齐全的陆军航空兵学院便拔地而起。2005年新院址正式启用。近年来,学院紧紧抓住军事大变革、陆航大发展、教育大转型的历史机遇,贯彻全军十六次院校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强军目标要求和房峰辉总参谋长“两个靠拢”的指示,聚焦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新型军事人才,为陆航由“支援保障型”向“主战主用型”转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学院建设保持强劲发展的良好态势。我院现有指挥、飞行、工程三大类专业,八个人才培养层次,两个学科门类,七个一级学科八个学科专业,三十一个研究方向的学科专业体系,学习、训练、试验、科研“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有六个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点。
我有信心,在自己的任期内,把陆航学院建成全军陆航直升机人员培养基地、理论创新基地、科研创新基地。我也相信,我们陆航学院培养出的各类型直升机专业人才,会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海洋权益、国内安全稳定及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发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些年,我院在对外交往方面也是成绩斐然,先后派人员出访了波兰、土耳其、澳大利亚等国的陆航院校,并与之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我们还多次派出教员及有关专业干部到俄罗斯等国学习进修。2013年4月,美国参联会主席、四星上将邓普西来访,在两军交流会上,37名学员用娴熟的英语、准确的军事术语,昂扬向上的气质,展示了大国军人风采。2013年9月,我院首批招收的来自孟加拉等友好国家的17名学员正式开训,掀开了学院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我院自组建以来,共为陆航、空军和武警部队培养输送了各类直升机专业人才数万名。在执行抗震救灾、“神舟”飞船回收、赴巴基斯坦执行人道主义救援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活跃着我院毕业学员的身影。学员参加全国航空航天模拟锦标赛,获一等奖两项;参加全国数学建模比赛,连续两年获一等奖;参加国际、国内水中机器人大赛,力克清华大学、美国西点军校等国内国际名校,连续三年获冠军。一期期有兵味、血性、虎气的陆航尖兵,从这里成熟而自信地走向军事斗争准备第一线。作为这样一所优秀院校的军事主官,我深感光荣与自豪。
记:李院长,听了贵院的光荣历史,我们也深感振奋。一所年轻的军事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也一定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您是否可以谈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李:是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现实存在许多问题也亟需解决。我院成立之初是按每年培养百余名飞行员(其它人员不计)的规模建立的。但现在上级给我们下达的每年培养飞行员数量增加了几倍,“小马拉大车,起步就爬坡”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他配套设施、保障能力和师资力量也很吃紧。其次,我们的学员是分驾驶单发直升机(如直-11)和双发直升机(如直-9)学习的,而现在单发直升机在陆航部队已经不再使用了,这样一来,飞单发直升机的学员毕业分配到部队,还要进行改装训练,这就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也影响了飞行学员的实际成才率。
记:那为什么不多培养双发直升机飞行员呢?
李:这就回到我在上面讲的问题,由于入校学员成倍增长,导致各训练团的双发实装直升机严重不足。现在我们是采取“歇人不歇马”的无奈办法轮训学员,一个训练团的全年训练飞行时间要比陆航部队一个旅的训飞时间还要多。
记:那么您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李:我们已经向总参陆航部打了报告,请示将陆航部队的几十架米-17、直-9直升机划拨给我们,以解燃眉之急。按照先进国家的惯例,院校教学应该使用军队的最新装备。而我们却在使用部队淘汰下来的旧装备,当然,我们也体谅国家和军队的困难。还有如机场建设也严重不适应陆航飞速发展的需要。现在,我院所属的几个训练团的机场都是原来空军歼击机、轰炸机等机种的机场。它们对机场跑道的要求是长。而直升机是垂直起降的,多架次直升机起降对场地的要求是宽,这样才能适应直升机悬停起降的需要。诸如此类的困难还有不少。不过,我们乐观地期望,在总部首长的帮助支持和我院党委的努力下,这些困难会尽快得到解决。
记:现在是我军陆航大发展的时期,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李: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中央军委做出了优先发展陆军航空兵的英明决策,提出了“加快新型作战力量建设”的指示要求,这些都为陆航发展带来了宝贵机遇。但我认为机遇和挑战并存,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决落实习主席一系列指示要求,实实在在地贯彻精兵发展之路,求质不求量,切忌一哄而上。当前首要任务是把现有的陆航部队建设好、运用好,用作战需求牵引装备发展。现有的陆航旅团要明确各自职责,谁负责攻击,谁负责运输,要分清主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记:刚才您讲过贵院这几年在对外交往方面成绩斐然,您作为院首长,一定也参与其中,能否谈一下对国外陆航的印象和评价?
李:我虽多次出国考察,但印象最深的还是俄罗斯陆航。该国陆航有较长的历史并且有实战经历,比如在阿富汗战场。尽管外界对此有许多负面评价,但就陆航作战本身来讲,俄军还是汲取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对他们的武装直升机改进有很大促进。俄罗斯陆航军人都有很强的国家荣誉感,他们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而自豪。俄军陆航人员训练有素而且有针对性,极少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演习绝对是“练为战”而不是“练为看”。俄罗斯陆航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我们还有许多问题想要请教院长,但时针已经指向了下午5点,李院长很忙,不能再占用他很多时间,所以只好结束了采访。临别时李德修院长热情地说:“有机会让你们到陆航学院在外地的实装训练团采访报道!”
这真是喜上加喜,记者憧憬着那一天的到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