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德宇
(湖北民族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调查
——以湖北民族地区为例
谭德宇
(湖北民族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农民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无法回避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凝练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必须将广大农民纳入其中。我们以湖北民族地区为分析单位,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获取了大量资料,展现了当代农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综合分析了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对策建议。
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核心价值观是在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体系的最高概括和最高抽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她最鲜明、最直接地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从内容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都提供了明确的价值指引,贯穿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始终。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农民仍然是我国最为庞大的一个群体,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他们选择什么样的核心价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着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农民幸福生活的创造,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业发展史的大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农民是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体力量,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的研究者认为,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只有真正解决了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得到了学术界和农村工作者的普遍认可和倡导。然而,要实现农民的“华丽转身”就必须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使之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看,只有全国近8亿的农民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可能真正培育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高素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体系更加活跃、趋于合理,才能真正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实现经济上更加富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指的就是要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物质财富,主要强调的是经济上的发展,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夯实物质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主体。这一目标不会自动实现,还需要广大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和努力,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就是其中的关键一环。然而小农思想长期束缚着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经济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思想上武装农民,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获得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收,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二)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实现政治上更加民主
民主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既是手段,也是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思想主要体现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保障和尊重人权等方面。农民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基础,理应充分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参与到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基层事务的决策。培育好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农民发扬“民主”精神,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增强参与基层事务特别是农村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充分行使手中的权力。因而,培养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有效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三)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实现文化上更加文明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更不是社会主义,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这里的精神文明是特指与精神上的愚昧、思想上的保守和文化上的落后相对应的精神上的进化、思想上的进步以及文化上的先进,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先进文化为目标,既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又与时代进步要求和发展趋势相一致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农民讲文明、树新风、改陋习,破除封建迷信思想,自觉追求科学和真理,弘扬我国传统的(乡村)道德文化,这都将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
(四)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实现社会更加和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人们更加注重公平和自由;另一方面,功利主义、小富即安、亲情利益化的现象大肆蔓延,不断消磨传统价值观,一些社会基本规范逐渐沦丧。一个没有规则和底线的社会是相当危险的,是不可能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导农民要与人为善,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凝聚社会力量,在全社会中形成统一的价值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指导人们思想的行动指南,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既然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此重要,事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那么,弄清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就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我们组织了专门的调查活动。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范围
我们以湖北民族地区来凤县绿水镇为调查地点,随机发放了9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75份,回收率为83.33%。在制作问卷时,考虑到了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我们特设计了一些人口学变量。统计概况如下:男性38人,女性37人;年龄在18到30岁之间的有28名,31至50岁之间有30名,51岁及其以上的有17名;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其以下有24人,初中为27人,高中及其以上学历者有24人。此外,我们还选取了其中的10人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了解了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一些深层问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问卷调查深度不够的遗憾。
(二)问卷设计
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按照社会调查方法的基本要求,结合民族地区农民的实际情况,对研究问题进行了具体操作化,力图使抽象的概念变成农民可以接受、可以理解的日常用语。我们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划分为三个维度。一是国家层面,主要调查农民对国家的认同和政治意识取向;二是社会层面,主要涉及社会道德风尚文明情况,了解农民的思想与行为规范;三是公民层面,主要是个人的价值取向问题,关于对中国的传统价值的认同问题。其中,每个维度又包含四个指标,分别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三)调查结果呈现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录入和整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维度的统计结果如下:
表1 国家层面的统计结果
表2 社会层面的统计结果
表3 公民层面的统计结果
通过上述统计数据和我们掌握的定性材料,仅从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方面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对国家层面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方面的认知比较高
调查中有74.7%的农民认为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优越感,57.3%的人认为中国是最民主的国家,他们以身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表现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归属感。同时,在调查农民是否知道、了解马克思主义时,45.3%的农民表示知道马克思主义,69.3的农民认为毛泽东思想在当下的中国依然十分有用。此外,绝大多数农民认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建立起来,占到了62.7%左右。这都说明我国农民的国家意识和政治素质都比较高。他们关心国家大事,注重主权国家的荣誉和地位,为实现祖国统一而感到骄傲。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幸福指数感。在调查中我们印证了这一观点,有86.7%的农民认为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的生活才能越过越好,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2.在社会层面上,法治观点有较大提高,但对自由、平等和公正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
依法治国是我们的治国方略,自1986年“一五普法”开始,普法工作单独执行五年规划,随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农民对于法律法规的认知与践行都有了较大提高。调查中有49.3%的农民都认为《宪法》是用来规定国家的各项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多数农民依旧保留着本分、守纪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日益开始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力。当问到“假如您在外打工工资被拖欠,您首先会选择什么样的途径要回工资时”,56.0%的人选择了找政府或劳动局帮忙解决,选择单靠自己或武力解决问题的比重较低。这就说明他们法律意识普遍提高。
在对待自由与平等问题上,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渴望自由与平等,渴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渴望自我得到尊重和价值得以实现。在对公平、自由等概念的理解上,大部分农民的理解还有失偏颇。调查中依然有18.7%的人认为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为所欲为。这是典型西方“自由”思想入侵的结果。因而,也有一部分人陷入到了认知困境当中,对自由、平等实现的道路没有清晰、理性的认识。主要表现在过分保守、追求绝对平等、渴望平等却又缺乏政治参与等方面,还有的试图通过“走关系”、“走后门”等方式来达到弥补社会的“不平等”,从而维护自身利益。
3.在公民层面上,农民群体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认识虽有差别,但整体素质比较高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稳步推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的矛盾有所缓和,对社会的基本问题形成了一定共识。在对待爱国的问题上,绝大多数农民的爱国意识是比较强烈的,他们对于“爱国主义”有着比较明确的认知,调查中有88.0%的农民会通过电视、手机等各种途径关注国家大事,部分农民在空闲之余还喜欢讨论国家最新出台的方针政策以及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等话题。在涉及自身工作、社会诚信、友善等问题时,他们相信勤劳致富,崇尚诚信待人,与人为善,宽容他人。在问到“您是否会原谅那些和您吵过架的人”时,86.7%的人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们对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寄予了较高期望,在自身道德素质的认知方面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农民一方面实现自身价值的道路不畅通,往往显得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在“思”与“行”的层面产生了错位。同时,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已经渗透到了农村地区,导致了乡风民俗日趋恶化和部分农民道德素质的堕落。调查中有56%的人认为“金钱比朋友更重要”。
认知与认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联系密切。认知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1],而认同是指群体中的成员在认知与评价上产生了一致的看法及其感情[2]。认知是认同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对某一事物或者某一观点没有清晰的认识就很难有较高的认同。我们认为,认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了解,侧重于对客观事物本身属性的掌握程度。而认同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强调人们内在接受与内化程度,更侧重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它比认知的层次要高。
所谓价值认同就是指人们对某种或某类价值认可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点。[3]7有了价值认同,人们才有共同的价值观念,也才会形成价值共识,实现社会的组织化运行,增强整个社会的凝聚力。纵观整个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认同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强制认同,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强行在非西方国家推行他们的价值体系,任意批判他国的价值体系。二是引诱认同,即西方国家以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手段和措施引诱非西方国家认同西方价值,还创造了所谓的“普世价值观”。“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社会价值的“最大公约数”,既不存在强制性的痕迹,也不会带有引诱性的阴影,而应是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共识。
通过对统计数据和访谈资料的分析,我们认为,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农民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但缺乏主人翁自觉意识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凭借后发优势,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全球第一,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中国声音”传向了世界给地。农村社会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生产实现“十年增”,农民减负增收工作举得重大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各种惠农惠民政策的出台,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变化,过上了以前不敢奢望的生活,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为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而自豪,也因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而觉得骄傲,能够将国家繁荣富强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认同国强则家富的逻辑,这是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具体表现。
同时,我们也看到农民的主人翁主体意识不强的现状。当访谈中问到是否支持南京青奥会时,很多人都纷纷表示支持。但当进一步追问“您是否愿意为其做点什么”的时候,他们纷纷表示那些事情离自己太远了,那是城里人的事,自己是平民老百姓,没什么能做的,能看看热闹就好了。农民自动把自己排除在外,甘愿成为国家大事的“局外人”。深入了解后,我们发现农民基本是被动的接受国家安排,政府有什么政策就接受,村里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基本是处在置身事外的状态,缺乏积极主动性。他们的政治参与度也比较低,对党和国家政策只是停留在了解或者支持的初级阶段,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民具有较强的集体主义观念,但弱化趋势较为明显
从调查的结果看,农民的集体主义意识是比较强烈的,当被问到“您是否认为集体利益比个人利益重要时”73.6%的人的回答“是”,15.3%的人回答说视情况而定,说明大部分人是以集体利益为重的,他们愿意参加社会的集体活动,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访谈中,有村民表示“这是举手之劳,能够帮助别人,自己也觉得很快乐,大家互帮互助,就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也能间接为自己带来方便。”
但是,我们又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逐渐弱化。特别是在新生代农民中表现尤为明显。他们在本该还在上学的年龄就辍学在家务农或者外出务工,心智还不够成熟的他们极易受社会各种负面思想的冲击,倾向于西方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他们回村之后,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偶尔参加的集体活动也是避免自己被冷落和孤立而参加的。他们也很少关心集体的事情,认为集体的事和自己并无太大的关系,觉得个人生活得是否幸福完全在于自己的奋斗,别人生活的怎么样与自己没有关系,常用“那是村里的事”、“那是干部的事情”来回答我们的问题。
(三)坚守中国的传统道德价值,但利己主义思想有上升趋势
家庭是中国社会的核心概念,家庭伦理道德也是我们传统价值观的重要部分。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农民能够坚持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对大是大非的问题有很清醒的认识,他们很重视“家庭”观念和“责任”意识,认为孝顺老人、照顾孩子是为人子女、为人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夫妻之间应该和睦相处,邻里朋友间要相亲相爱,互帮互助。但当被问到对“未婚同居”和“奉子成婚”的看法时,半数人认为这是别人的事,只要双方自愿,就可以。还有一半的人则认为自己不能认可这样的事情,觉得应该婚后怀孕。当让大家谈谈对当前农村离婚率普遍升高现象的看法时,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中老年的受访者趋于保守,不会轻易选择离婚。而青年一代中认为,在现代社会离婚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合不来就离婚”,人们应该追求自己个性的解放。
虽然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但在农民在实际的行为选择中却是用利己主义熟悉指导自己的行为。一方面农民认为应该孝顺老人,但事实 “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婆媳关系紧张、感情淡薄,与父母间的关系越来越利益化,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蔓延,人们对财富的盲目追求,时常发生一些违背信义的事情。另外,农村的社会风气也开始恶化,攀比消费十分猖獗,大办红白喜事以及各种人情酒宴,讲究排场,互相攀比,使社会风气中的消极方面开始盛行。这些功利主义思想的蔓延使农民的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开始退化。我们不难发现,农民的“知”与“行”是脱节的,人们能够分清是非和好坏,但却不能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践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步,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有助于我们引领社会思潮,坚定信仰,凝聚共识,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自觉和实践能力。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对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从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层面系统展开,整体推进,形成强而有力的教育影响。
(一)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着眼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建设目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高农民对国家事务的参与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在建国100周年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层面。因此,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让农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让他们因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倍感骄傲,能够认同、接受党和政府制定的大政方针,并自觉地参照执行。
从国家层面上培育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力量,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国家意识。二是要加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他们对国家和集体事务的参与度。在这方面要加强党组织的基层建设,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起先锋模范作用,率先带头,身体力行,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要使农民群众自觉认识到个人生活和国家事务都是息息相关的,不能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要主动参与,要敢于追梦、圆梦。同时,国家还要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提炼,实现话语转换,让农民听得清、记得住、用得便,要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创作适合农民寓教于乐的文艺作品,让农民真正理解、接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引导农民正确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含义,确立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强化集体主义意识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要求,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培育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引导农民正确理解这四个方面的含义,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找准自己的位置与方向。我们所说的“自由”是指人的意志、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马克思主义追求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价值目标。“自由”是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是相对的自由,任何社会都不存在绝对的、无限制的自由。“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人们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社会主义制度下平等高于以往所有社会制度中的平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平等是人的一项本质属性,包涵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是全方位的平等。“公正”即社会公平正义,一个让老实人吃亏、投机钻营者得利的社会不能说是公正的,要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透过努力有改变命运的机会。“法治”是指一个法律信念,特别要有宪法权威。
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多种途径,比如开展各种形式的宣讲或娱乐活动,向广大农民讲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方面的内容,引导他们正确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含义,矫正原有的不合理的认识,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认同。对青年农民一代要重点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传统美德的教育活动,以展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体现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说服力。同时,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强化他们的集体主义意识,确立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
(三)培育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点,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坚守转型社会的“底线伦理”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的要求,包含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各个方面,涉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个人层面上看,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凝聚社会共识,坚守转型时期的社会“底线伦理”。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个体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西方社会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个人主义不断冲击着我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出现了诸如“信仰危机”、“道德失范”的现象。农民应该是整个社会群体中受传统道德观念影响较深的群体,他们的思想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和淳朴,但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广大农民群体的思想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波及,它对良好的社会风气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必须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点,弘扬和传播我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坚守好转型时期的社会伦理底线。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的关系。我们一方面要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价值认同,但我们不能强制的扼杀农民个体的价值追求,要具有包容性,尊重和保障农民正当的个体利益诉求,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二是社会现实与大众理想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立足现实才能“接地气”,不会让农民觉得遥不可及,放眼未来才能给人希望,体现价值凝聚力和号召力。三是传播过程与接受效果的关系。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需要进行进一步凝练和概括,要用农民的话语体系来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必须认识到,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尊重认识规律,不可急功近利,伤害农民的感情。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滞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这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工程必须提上日程,只有广大农民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的践行者和拥护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算“落地开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才会更上一层楼。当然,我们也必须清晰地看到,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淀才能有所推进,急功近利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要尊重认识规律,要相信时间积累的力量。
[1] 陈会昌.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心理发展卷[M].辽宁:沈阳出版社,1995.
[2] 李鹏程.当代西方文化研究新词典[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 汪信砚.普世价值·价值认同·价值共识——当前我国价值论研究中三个重要概念辨析[J].学术研究,2009(11).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谭大友
2014-12-30
湖北省教育厅社科重点项目“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与出路”(项目编号:14zd050)。
谭德宇(1971- ),男,湖北建始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地区政治发展。
D422.62
A
1004-941(2015)02-014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