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研究性学习与乡土德育教育有机整合的策略

2015-02-10 05:40秦建虹
文教资料 2015年13期
关键词:麦秸太仓郑和

秦建虹

(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江苏 太仓 215400)

小学研究性学习与乡土德育教育有机整合的策略

秦建虹

(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江苏 太仓 215400)

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潮流,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自主探究。在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自己调查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通过动脑、动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小学研究性学习 乡土德育教育 有机整合

各校都能依托地域德育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具有本土特色、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德育资源开展德育教育。但是同时发现,许多学校在开展乡土德育教育时还是单向性的,由学校、教师挖掘本地德育资源,再组织学生学习。虽然挖掘并合理配置乡土德育资源,发挥乡土德育资源在学生德育中的功效,使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由固定时空、单一渠道向立体化转化、全方位形成教育合力,但是在乡土德育教育中未能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当下,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潮流,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者自主探究。在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调查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通过动脑、动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在研究性学习指导实践中很多老师仅仅为培养学生能力而指导,缺乏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可以与德育、语文、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整合。

一、在乡土德育教育资源的挖掘过程中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1.寻访家乡乡土德育资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确立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保障了学习者自主选择的权利。研究性学习不但赋予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权利,而且使学生成为某一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提出者与实施者,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从而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历史悠久的太仓是江南丝竹发源地、牛郎织女降生地、郑和航海起锚地、娄东画派发祥地,根据太仓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组织学生开展以“寻访家乡乡土德育资源”为系列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分组走进社区、走访太仓名人、查阅太仓志、上网,使得“娄东画派”、“麦秸工艺”、“郑和远航”、“中国的居里夫人——吴健雄”、“太仓肉松”等体现太仓特色的德育教育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2.研究家乡乡土德育资源,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1)培养自主选题能力

如从对“娄东画派”的研究性学习开始,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选题能力,让学生掌握产生问题的方法,学会思考问题。我们从学校所在区域的西庐园谈起,从对西庐园的印象谈到大家对西庐园的了解,引出曾在中国画坛有深远影响的娄东画派。在课堂上一是让学生讲讲自己认为需要了解的内容:①西庐是什么时候建造的?②西庐园古代的模样?③西庐园的主人是谁?④西庐主人是怎样的人?⑤为什么这个地方称为西庐园……二是在矛盾和争议中寻找问题,在“娄东画派”研究课题的选择过程中,通过指导,初步感知西庐园的主人与在全国有影响的太仓的娄东画派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然而娄东画派的“王画”在新文化运动中又遭到批判,引导选择值得探究的问题:①娄东画派是什么时候兴起的?西庐园的主人在娄东画派中的作用?②娄东画派的发展?③娄东画派中有哪些画家?④娄东画派对中国画坛有什么样的影响……通过选题的指导,学生逐步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内容来自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善于发现和探究问题。

(2)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在“娄东画派”研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到西庐园周边问一些老爷爷或老奶奶;利用网络上网查找资料;走访太仓文化名人;到太仓艺术馆、书店查找王时敏、娄东画派的资料,逐步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编写以“西庐”为题的小报;以电脑编制“走近西庐老人,感受娄东画派”为题的专辑;讲述西庐老人和娄东画派其他几位主要画家的故事;以 “我心目中的西庐文化”为题目的西庐文化研究后记等研究成果展示,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学会沟通与合作

人们合作探索才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乐于合作、善于合作是重要的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

(4)整合运用相关知识

小学生学科知识的积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在“郑和远航”研究过程中,让学生与五年级语文课文内容结合起来,通过掌握的美术绘画技能画郑和宝船,运用信息技术查找郑和历史知识等。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把各方面的知识调动起来,在综合运用中提高各科知识的价值。

3.展现家乡乡土德育资源,提升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能力。

例如有老师在组织开展以“郑和远航”为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后进行“穿越明朝看郑和远航”研究成果展示,就以组织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学生在汇报“我们的穿越经历”这一板块中,通过小组多幕剧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原因;“能工巧匠”小组通过“海船发布会”形式介绍郑和航海中各种船型设计、功能,介绍船队编排与通讯及造船工厂;还有小组展示《智擒海盗》、《爪哇事件》、《锡兰战事》等手绘连环画;另有小组展示郑和下西洋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讲述在远航过程中的经商之道;“电子眼小组”介绍穿越活动的宣传,展示发行的小报,介绍“娄东大讲堂”活动,展示穿越日记,介绍学校主题墙。学生在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发挥自己的特长,得到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在研究乡土德育教育资源学习过程中感受德育教育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杜宇教育就是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感悟。开展对乡土德育校本课程资源研究,使得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紧密,加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关注,加深他们对地方生活环境的感悟,增进学生的家乡情怀,增强学生的道德使命感、责任感,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融合。

1.在研究过程中感悟。

例如开展“麦秸工艺”研究,正是基于太仓市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工艺家史仁杰先生经过五十多年探索发明并首创“麦秸工艺”。“麦秸工艺”是具有乡土特色的德育资源,开展“麦秸工艺”研究,体现乡土德育的现实性、地方性、综合性和活动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学习体验,尝试麦秸制作”,通过做一做,感受被废弃的麦秸变成精美工艺品的过程;“走近史仁杰,认识麦秸工艺”,了解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史仁杰在五六十年的时间里为了“麦秸工艺”孜孜以求,充分感受麦秸工艺的精美;“拓展延伸,谈论麦秸工艺”,研究性学习中不仅是了解“麦秸工艺”制作,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感悟“麦秸工艺”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如学生在交流中谈道:“我们做麦秸画要用到艺术课上所学的美术绘画技能,要掌握美术的构图技能,还要具有劳技课上习得的动手能力,所以我们要学好现在的课程。”“可以将废弃的东西变成我们有用的东西;作品设计要精致,制作要精美,把一些普通的东西变成精美的工艺品。”“史老师从开始做麦秸画到现在做成精美的工艺品,在五、六十年的时间里,朝着一个目标不断努力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人类有着无穷的智慧;我们要学会创新。”“我们要传承麦秸工艺文化。”……

2.在交流过程中辐射。

例如在开展以“郑和远航”为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后,学生在成果展示时将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进行比较,中国明朝七下西洋的郑和率领的船队,曾经完成环球航行,并在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之前7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张岂之主编的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历史元明清卷》提到:郑和下西洋的结果,打通从中国到非洲的航路,把亚、非的广大海域联成一气,这是地理大发现以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郑和是和平的使者,他在下西洋前后二十八年,通过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把中华民族的物质和文化交流与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而哥伦布是殖民统治者,他远航是军事殖民行动。为慑服海地岛上的印第安人,哥伦布进行九个月的征服战争。在短短的几年中,印第安人累世积攒起来的黄金很快被西班牙殖民者榨取一空。哥伦布这类典型的西方航海家具有航海探险家与殖民扩张分子的双重身份,与提倡和平亲善的中国航海家郑和恰成鲜明对照。学生谈感想时讲到了民族自豪、爱国情怀,讲到了热爱和平。这样的思想深深地感染参与研究活动的每一位学生,也使参与观摩成果展示的学生受到影响。

小学研究性学习与乡土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既能将乡土德育教育资源有效开发出来,又能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深受乡土德育的熏陶,不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1]张岂之,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历史元明清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7-01.

猜你喜欢
麦秸太仓郑和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踩麦秸
江苏太仓元代古木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