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海(北京海泰泓达科技有限公司疾控中心 北京 1
在肉鸡养殖过程中建造良好的鸡舍、选择优质的鸡苗和饲料,科学化的饲养管理,尤其是对温度、通风、湿度、密度和光照科学控制,是养殖成功的必备因素。但在饲养过程中,还有一点是决定养殖成败决定性的因素,并且在饲养过程中较难掌控的,也是诱发较多疾病的根源——温差。众所周知饲养管理最核心的内容是温度、通风和湿度。三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三者协调不好就会出现温差,鸡在羽毛更替期温差的最大承受力为2℃以内,羽毛更替结束后对温差的适应力有所增强,但最大也不宜超过4℃。但现实中由于温度探头灵敏度、准确性的问题,安装位置的不同,所表现的温度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掌握温度除观察环空仪外,还应该参考鸡群情况,来判断鸡群温度是否适宜。温差通常说起来很简单,但要在整个饲养过程中,有效地掌控却并非容易的事情。温差通常有如下几种情况。
主要是指一年四季温差。季节温差对饲养管理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季节交替时气候易突变,给饲养管理带来较大的不便。
春季的特点:湿度较低,温差变化较大,多风。饲养管理的主要工作:增加鸡舍湿度(尤其是暖风炉和水暖锅炉采暖的鸡舍)。负压通风的鸡舍,要根据鸡舍构造和实际情况给予鸡群合理的通风,以降低鸡舍内单位空间病原体的含量。
夏季的特点:干热和湿热并存,饲养管理的工作以降温为主。初夏天气易突然炎热,可使用纵向风机通风降温,此阶段要注意,虽然外界温度已经较高,但风速温度仍然较凉,要注意进风口不能直接吹鸡(做好湿帘挡风板或挡风帘)。随着温度的升高,湿度的增加逐渐使用水帘降温,初期要注意缓慢使用,防止温度急剧降低(可通过调整风机的使用数量和调整湿帘周围的侧窗,调整湿帘上水时间)。进入三伏天后,要放开使用一切降温设备,包括风机、湿帘,此阶段的注意事项是:(1)尽最大可能性降低鸡群喘息的比例。(2)注意通风死角,尤其是鸡舍前端。(3)注意舍中间的风速是否达标。(4)注意晚上的通风降温。(5)千万不能控水,要及时检查水线。(6)注意舍内负压。
秋季的特点:温差逐渐加大,初秋多水,风大。与夏季相比秋季的饲养较难掌握的就是通风。初秋白天高温高湿应该降温为主,夜间合理通风保持鸡群所需目标温度。到深秋就是一个在合理通风的情况下保持鸡群所需目标温度的过程。
冬季的特点:天气逐渐变冷,多干燥,有风。冬季最主要的是考验鸡舍的密封及保温情况,这个阶段要注意的是:(1)在深秋和初冬季节要注意看鸡舍的墙壁、棚顶和隔断是否有水珠形成,凡能形成水珠的位置,冬季将会有冷气渗入进鸡舍,造成鸡舍内温差拉大和局部鸡群受凉。(2)在合理的通风下保持温度达到鸡群所需的目标温度。
主要指天气在晴、阴、雨、霜、雪和风时对饲养管理造成的不变及应对。
在养殖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才能让鸡群较大限度地减少发病,因此养鸡喜勤忌懒。
晴天:要注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温度。阴天: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合理通风或供暖。雨天:要注意及时升温,防止外界温度下降引起鸡舍内温度的下降。
下霜:往往白天热,晚上冷,尤其1:00~5:00,要注意这一时间段通风及温度是否在合理范围。
下雪:下雪不冷化雪冷,雪天过后要及时给鸡舍房顶清雪,并适当提高舍温,合理通风。
天气突变对养殖的影响最主要考验的是:快速、及时。不要认为冷一会不要紧,热一会没关系,要知道细节决定成败。
这是养殖过程中最累人的一个环节,白天温度逐渐升高,而晚上温度逐渐下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供暖设备和通风设备,才能较大限度降低舍内温差,因此将舍内设备设为自动最为合理客观。最明显的四个阶段:7:00~11:00,升温阶段;13:00~15:00,高温阶段;17:00~22:00,降温阶段;1:00~4:00,低温阶段。当然以上4个阶段有一定的地区差异和季节差异,要灵活掌握。
进口主要指人员、设备的进出口,一般进口瞬间进来的风较凉,也容易忽视,因此临床上70%以上鸡群的呼吸道疾病,都是由于进口温差引起。人员的进出口要有一个充足温度缓冲带,并在进口2米内,用塑料纸对舍顶至地面的位置进行保护,以防人员进出凉风趁机入侵。
主要指鸡群随日龄的增长,自身对温度需求的变化,和鸡群自身产生的热量的变化。这个过程要注意2点:(1)日龄增长的同时温度应该缓慢下降,始终保持鸡群所需目标温度。(2)当后期机体自身产生的热量能满足需要时,也不要着急停止供暖设备(可适当加强通风),防止突然降温。
主要指舍内温度分布的均匀情况和有无通风死角,尤其是规模化养殖场的鸡舍。一般情况下,育雏的位置靠近暖风炉的位置,温度始终要高一点,离热源远一点(靠近风机)的位置始终要低一些。为弥补这一缺点,可以将散热片尽可能向后移动(送风袋靠近炉子的出风口全部扎死让热风向后输送),另一种情况是,鸡舍四周温度低,中间温度高(尤其夏季降温时),通风时要充分考虑。
主要指鸡群在舍内的分布均匀情况和整体的饲养密度是否合理。鸡正常的体温是42℃,控制密度温差的一个原则是不让鸡相互拥抱取暖。一般鸡场饲养密度,地面饲养为不超过12只/m2,夏季根据降温设备情况确定合理的密度,冬季如果通风设备不很理想,建议不要盲目扩大密度,以免因舍内空气质量差、单位空间病原体含量高诱发气囊炎、大肠杆菌病和腹水症等疾病。在饲养的过程中建议及时用网片将鸡群分成几段或几片,不让其来回自由奔跑,以免鸡都挤在一起时热,分散开来又凉。当然密度温差也受扩群及时与否的影响。
指在鸡群扩群前后产生的温差,现实生存中15%的呼吸道疾病与扩群有一定关系。当温度能够满足时,鸡群密度应越小越好,但最大的密度承受在于: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不管是吃料还是饮水,都不应该有鸡在后面等着或者挤着吃料饮水。
扩群的注意事项:(1)扩群前,适当提高鸡舍内温度1~2℃(主要为秋冬季节)并持续到扩群后24小时逐渐下降至正常温度。(2)扩群前,对即将要扩的位置预温,不低于鸡舍内现有温度,当温度能够满足鸡时,先将塑料隔断拉下,注意2小时内不要往内放鸡。(3)后端塑料隔断必须全密封,不能让鸡直接接触塑料隔断。(4)扩群时尽量选择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免疫前后不扩群,鸡群在亚健康时慎重扩群。
主要指鸡苗进舍前,舍内温度过高,与鸡苗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温差。一般鸡苗进舍前,建议提前6个小时升高温度至34℃,以后缓慢降至30℃。雏鸡进舍后缓慢升温至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