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国庆
【摘 要】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本文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社团实践为例,从“校、企、社”三元联动角度研究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实践摸索。研究发现,高职类院校通过采取社会工作机构购买社会工作专业社团志愿服务,是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新方式。
【关键词】专业学生社团 社会工作人才 购买服务
2014年世界社工作联合大会重新将社会工作概念定义为:“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是促进社会改变和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赋权并解放人类的一门学科,社会工作的核心准则是追求社会公正、人权、集体责任和尊重多样性。社会工作使人们致力于解决生活的挑战,提升生活的幸福感。”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教育者要致力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内化专业价值、在实践中塑造职业理想。基于这样的背景,2013年笔者选择了社会工作专业社团与社会工作机构深度合作为研究课题,就高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一、“校、企、社”三元联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理念
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社会工作教育必须基于实践。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早在2004年,按学生个人的实践选择,备案成立了青年社会工作协会、农村社会工作协会、星光老年人社会工作协会等十多个社会工作专业社团。期望以专业社团为载体,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社会工作。从而实现“校、企、社”三元联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的。“校、企、社”三元联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理念主要有二点:
一是服务学习的理念。服务学习核心理念是通过储备知识、行动设计、实施设计三重设计,让学习者学以致用,做到学、行相长的目的。二是行动科学的理念。实践导向的社会工作职业,要求社会工作者须具有在具体工作情景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但现实的情况是工作情景千差万别,所学知识只是具有普遍概述性的知识。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必须具有出境化知识应用的能力,行动科学理念解决这一困境。
基于以上两点理念,笔者采取“社会工作机构购买社会工作专业社团志愿服务”方式,总结“校、企、社”三元联动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社”三元联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方式
(一)三个主体。一是社会工作专业社团。社会工作专业社团是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学生根据个人实务去向选择参加的学生社团。专业学生社团为会员提供组织平台、联系实践单位、进行日常管理。二是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机构是以社会工作服务为核心的社会组织,其因工作的需要,必须培育属于本机构的固定的志愿者,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可以为其提供具有一定社会工作水平的志愿者。三是社区,社区是社会工作机构的工作场所,为其工作提供服务对象,社会工作专业社团借助社会工作机构平台,在社区内为有困难、有需要的人们提供志愿服务。
(二)三元需求,一个目标。“校、企、社”三元联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中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社会工作机构、社区的需求存在差异。即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主要的需求是为会员寻找到合适的、稳定的志愿服务点,在志愿服务中提升会员的专业能力;而社会工作机构则需要稳定的志愿者,协助机构社工为其负责的服务对象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对于社区而言,根本的需求是解决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满足服务对象存在的需求。虽然,三个主题的需求侧重点存在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服务。
(三)实践方式——社工机构购买专业社团志愿服务。常态有效的志愿服务,需要一定的服务成本。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采取实践策略为:一是在学期初了解所有社会工作专业社团志愿服务意向、可以提供的固定志愿者人数;二是学院相关部门将这些信息反馈给社会工作机构;三是要求有意向的社会工作专业社团、社会工作机构进行洽谈会,寻求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如2014年,长沙民政学院医务社会工作协会与长沙社会工作协会合作实施“宁养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三、“校、企、社”三元联动社会工作人才培模式的作用
(一)可增强学习者专业认同感。社会工作学习者通过自己所在的社团参加到社会工作机构的志愿服务中,协助机构社工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所学专业在解决社会问题、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工作中的有效性,从而增强学习者的专业认同感。
(二)可增强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志愿者服务不仅仅是奉献自己的时间、经历,还需要解决志愿者服务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社会工作者在协助机构社工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机构社工督导其采取有效的志愿者服务,可能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校、企、社”三元联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一)必须给社会工作专业社团安排专业督导教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团的成员正处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具体工作情况中,则需要督导教师的指导,督导教师要答疑解惑。
(二)社会工作机构必须有规范的志愿者管理制度。社会工作机构要与学生社团合作开展志愿服务,则必须建立健全志愿者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有效地借助志愿者的力量,为机构的服务对象提供良好的服务,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浪费人力物力,甚至影响机构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滕飞,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J].现代交际,2014(5).
[2]侯利文,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社会需求的视角[J].学理论,2013(24).
[3]许原植.王卫平,王国祥,谭卫华,我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4]何可倩,职院校“项目服务+课题研究”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201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