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
【摘 要】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是近几年来职业倦怠成为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对建设一支高层次、高素质、用得上、留得住的辅导员队伍至关重要。
【关键词】辅导员 职业规划 素质拓展
职业倦怠是一种身体、情感和精神的枯竭状态,以及对工作和生命的消极态度[1]。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近年来一些高学历人才为了能留校工作,宁可去做辅导员工作,然而由于自我价值目标和现实差异性较大,这部分人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以笔者了解的情况,目前在我省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教师队伍中,有转岗、换岗想法的教师不在少数,工作的临时状态必然造成临时观念和短期行为,导致很多人将辅导员作为人生职业经历的过渡和中转,辅导员地位也一直处于高校教师队伍的边缘,其发展滞后于高校其他教师队伍。
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外因也有内因,有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问题的产生。社会的支持不足和对辅导员工作要求过高是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原因。辅导员工作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和容易,个中况味只有所从事者方能体会。凡是与学生管理和服务相关的工作都需要由辅导员来承担,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们所得到的与所付出的不成正比。现实存在的原因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确实存在的。从学校层面来讲,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有考评机制不合理、缺乏公平感等等。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管理者,一旦学生发生任何问题,首先问责的便是辅导员,很多高校都普遍认为辅导员是“万金油”,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辅导员都要“大包大揽”,过多地充当了“保姆”的角色,辅导员对学生应该以“导”为主,要让学生学会选择。其次,学校对辅导员的定位并不清晰,在职称评定上也不清楚,使得辅导员上升空间严重受阻。辅导员将自己在工作中付出的艰辛劳动与所得的回报相对比时,就会发现不仅在经济收入上没有一般专业教师高,而且也没有得到自己所预期的社会地位,这就使得他们对自身职业价值产生一定的怀疑,个人成就感的降低,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不能忽视的外部因素。
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是造成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内部因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容易忽视辅导员的权利,而只强调他们的义务。相较于任课教师而言,辅导员在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深入学生中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没有太多的时间从事教学研究,在晋升职称方面和任课教师相比不占丝毫的优势,这种落差致使辅导员队伍在精神上波动较大。就目前我们学校来看,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辅导员考核制度以及激励制度,使得辅导员在工资待遇和职务晋升等方面都处于劣势,这种不良情绪长期弥散严重妨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一些高校领导往往是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辅导员的工作最繁杂最辛苦,对其个人素质要求也是最高的,但实际情况是在多数人眼中,辅导员工作是没什么前途的,在各高校现有辅导员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特别是中青年辅导员,对从事学生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坚实的思想基础。一般来说,一名辅导员要面对200名甚至更多的学生,一些不在职责范围内但却又与学生切实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务,也要由辅导员处理,因此辅导员队伍会觉得工作压力太大,事务性的工作太多。除此之外,学校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有着复杂的人际关系,辅导员还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调整心态,转变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理想,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而这些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很难及时显现,因此,高校辅导员赢得肯定的评价就比较少。
关于辅导员的晋升,就目前我校的情况来看,空间不大。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上,没有完善的针对辅导员的职级评定系列,辅导员队伍在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发表方面相比其他业务教师没有优势,这样客观上造成辅导员专业职称评定和工作业绩脱节。许多辅导员的工作很出色,学生也非常认可,但专业职称却很难评上。就目前全国高校整体而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称偏低,而辅导员的最高行政级别是科级,虽然有些高校已给辅导员落实副处级待遇,但职位毕竟有限。为什么高校对唯独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始终不落实优惠政策呢?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什么在实际问题上总是要将这支队伍边缘化呢?边缘化的后果:各项工作缺少连续性,工作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不能、不愿也不敢潜心本职工作,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新动向不能正确分析,不会主动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工作经验的积累,整个队伍的状况与角色要求的差距会不断拉大。如此,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情绪也就不难想象了。对辅导员进行有效的激励,提高其工作积极性、能力和水平,进而强化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质量,也就成了近些年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奎庆.高校青年辅导员职业倦分析及干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 (10).
[2]晏苹.中美高校辅导员工作比较——浅论我国辅导员制度的发展方向[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116.
[3]李剑,叶向锋.员工考核与薪酬管理[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