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美祥 徐泽
【摘 要】高校教工体育组织是当前我国高校开展教工体育工作的重要组织形式,具有其区别于一般民间体育组织的独特功能与优势,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在当前我国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工体育组织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点,为高校教工体育组织、民间体育组织的发展开拓新路。
【关键词】高校教工 体育组织 公共服务
1高校教工体育组织的现状分析
1.1高校教工体育组织的现状研究
当前,我国高校教工体育组织主要是在校工会(少数在学院二级工会)的支持下,由教工自愿、自发组成的,组织成员以校内教职工为主。依据一般民间组织的运作方法,组织设有日常管理机构,如会长、副会长、秘书、宣传、活动策划等,这类管理多数由校内教师兼职担任。在活动经费方面,除了工会提供的部分资金,多数活动费用由会员自筹,也有少数能获得少量社会赞助。高校教工体育组织在活动场地方面,主要是高校自有体育场地设施,这也是高校教工体育组织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师资方面,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在体育技能培训、赛事活动组织策划等方面,为高校教工体育组织提供支持。
1.2高校教工体育组织存在的不足
高校教工体育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组织独立性不够、经费资源紧张等不足。第一,高校教工体育组织是在高校工会的组织领导下由本校教师自愿组织而成,受校工会的领导与管理,这决定了组织对学校和校工会的依附性,缺乏自主运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第二,指导师资队伍不稳定。高校教工体育组织的指导教师一般是以本校在职的体育教师为主,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职责是对学生的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与科研几个方面,对教工体育的指导没有明确的规定要求,这导致指导教师与教工体育的工作关系缺少组织和经费的支持。第三,教工体育活动未纳入学校体育工作的计划和预算,教工体育组织活动经费支持主要是工会支持与教工自筹,经费不足制约了组织的师资招聘、活动组织。第四,组建管理机构组织不稳定,因为没有专职岗位,组织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由教师兼职,工作人员流动过大。第五,组织管理松散。当前工会的特性决定了教工体育组织的性质,导致教师普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参加教工体育组织是一种工会福利,更有少数教师把这当成一种行政任务。所以,教工对参与组织和服从组织管理持无所谓的态度,组织对教工缺乏很好的约束手段,造成组织的纪律松散、管理不严,教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不强。
2民间体育组织存在不足
当前我国社会组织的表现为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类由政府推动成立并合法注册登记,具有合法法律地位,这类组织具有官民两重性的本质特征;第二类由居民自下而上自由团组织成立的体育组织,这类组织规模小,多数没有登记注册,不具备合法法律地位。两类民间组织各存利弊:第一类具有合法地位,获得政府支持,但行政色彩浓厚,不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二类,由民间自发组成,是民众根据自身需要组成,但无合法的法律地位,权力不足,难以获得政府支持,表现为缺乏资金、缺乏活动场所和办公设备,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缺乏人才、信息交流与培训机会,组织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干扰太大等。
2.1高校教工体育组织的优势
高校教工体育组织是由高校工会领导,高校工会是具有合法法律地位的民间组织并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这使得高校教工体育组织与政府有着天然的亲近,方便于政府的有效监管,有利于获得政府支持。组织是由高校教工自愿组成,组织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自发性和互益性,这使得其又不同于其他具有行政色彩的民间组织,能真正代表民众需求。
2.2国家法律政策的支持
近十年来,比较城市社区的体育设施建设,高校发展更快,高校在体育场馆的资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解决广大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需要,国家不断出台政策促进校园体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鼓励学校体育场馆在保证教学、训练的基础上与社会共享资源。《全民健身计划》提出“整合街道辖区单位、学校的体育设施、体育人才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社区体育与单位职工体育、学校体育共同发展。”
2.3高校工会创新发展需要
高校教工体育组织是高校工会的衍生,在发展创新方面具有工会所不具备的优势,可以充当改革实践的实验田。教工体育组织是一个以教工文体活动为主的民间组织,改革中的不确定因素不会对现有工会运作模式产生质的影响。同时,在创新发展中可以培养高校教工的社团意识与组织经验,这为今后工会改革、民间组织发展起到预热的效果。
2.4实现路径
首先,高校应该将教工体育工作纳入学校体育工作的范畴,为教工体育组织的工作人员和指导教师提供稳定的保障和经费投入,在法律上确立教工体育组织的民间组织地位。第二,建立跨校教工体育组织联合体,进一步壮大组织规模,在发展中形成稳定的组织管理架构。第三,与企业、社区联合培育校企、校社联合体育组织,构建政府、高校、社区、企业多方资源交换平台。通过平台,高校体育组织负责提供体育公共产品,如场地设施、活动组织与策划、体质健康监测、社区体育指导等;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通过平台提供给市民和企业;社区、企业则借助于平台获得政府的产品服务和法律支持。
3对策
3.1 高校教工体育组织与社会、企业联合,促进高校获取社会资源,促进高校教工体育组织发展,促进高校体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工会组织的发展。
3.2 校企、校社体育组织联合,为政府、高校教工、社区居民、企业员工打造体育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流通平台。
3.3 突破传统校企、校社交流的瓶颈,以体育为媒介构建一个校企、校社交流的新平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