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君臻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经方诊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陈君臻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泄泻首载于《内经》,并且对于病因病机有较为全面的阐述,李中梓在《医宗金鉴》中提出了治泄九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治疗学上的里程碑。历代对于泄泻的病因病机论著颇多,认识逐渐完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中医药对于腹泻的诊治拥有独特见解,准确运用可以起到明显效果。
中医药;腹泻;经方;肠易激综合征;治泄九法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等改变为临床表现,而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腹泻主导型(IBS-D)类似于《内经》记载的“飧泄”“注下”“鹜溏”等病[1]。腹泻病机复杂多样,脾病与湿盛作为基本病机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肠道功能失司无以分清泌浊,则会发生泄泻。泄泻的病变主要在脾,主要病理因素是湿邪,急性暴泻多由于湿盛,或者饮食不洁,食滞脾胃,脾胃被湿所困,辨证为实证。久泻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而生湿,五脏一体的思路考虑,其他脏腑病变也可以影响脾胃及肠道失司,如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主之;肾阳虚衰证,四神丸主之;肝气乘脾证,痛泻要方主之。
2.1 半夏泻心汤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临床常用量:姜半夏15g,黄连5g,黄芩15g,人参10g,大枣20g,炙甘草6g,干姜15g。主要适用于舌红苔黄腻,易生口腔溃疡,伴有消化道症状者,多有难以入睡或者醒后难入眠,肝火旺者[2]。
2.2 理中汤
精神不振,腹痛胀闷,畏寒喜温,下利不止,浊唾涎沫多而清稀,舌淡红,苔白厚腻者多用。临床常用量:干姜15g,甘草5g,白术15g,人参15g。如果病人伴有心悸、胸闷,可以加肉桂10g;口腔溃疡多发,腹泻者,加黄连5g;脉沉细无力,精神不振者,加制附子10g。
2.3 四逆散
临床上适用于四肢逆冷,紧张时明显,伴有手心出汗较多,血压偏低,脉弦滑或细的患者[3],常用量:柴胡15g,枳壳15g,白芍15g,生甘草5g。病人咽喉有异物感,腹部胀满者,可合半夏厚朴汤;泌尿道结石者,可合猪苓汤;顽固性头疼,失眠健忘,呃逆,舌暗紫者,加桃仁10g,红花5g,当归10g,川芎15g。
2.4 乌梅丸
乌梅丸又主久利,常用量乌梅20~50g,蜀椒5g,桂枝6g,人参6g,干姜5g,当归5g,黄柏5g,黄连5g,细辛3g,制附子5g。乌梅丸现在为临床常用方,如果出现呕吐、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疼痛久利者,可用次方,病情较轻者,可服用丸药[4]。
2.5 小建中汤
虚寒腹痛泄泻、形体消瘦、饭量小、易烦躁、脉缓无力、苔薄白者主之。饴糖30g,桂枝15g,白芍30g,大枣30g,甘草6g,生姜15g。病人面色黄,肌肉松弛,加黄芪15g;食欲不振,加人参10g(可用党参15g代替);疼痛剧烈者,加川芎10g。患者服药后,出现泄泻加重症状者,应减少白芍的用量。
赵某,女,23岁,患者多年大便溏泻,时发时止,多次服用中药、西药等,未见好转。白天大便2~3次,夜间1~2次,肠鸣腹痛,便后则消,脉沉细无力,舌淡,苔白滑。辨证为肾虚久泻、寒热错杂,治以温肾补虚、清热祛寒。主方乌梅丸主之,党参15g,黄连5g,肉桂3g,木香10g,蜀椒12g,当归10g,白芍10g,炙甘草6g,补骨脂9g,吴茱萸6g,三剂水煎服。二诊诸症皆减,月经来潮,量少色紫,遂加小茴香温通肾气,舌苔仍然白腻,治以除沉寒积湿,方药去白芍,加苍术12g,炮姜9g,肉桂6g,小茴香5g,三剂水煎服。随访半年腹泻未复发[5]。
王某,男,22岁,于2015年4月8日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鲁医院。病人自述受凉后腹泻,晚饭后尤甚,持续一周余,手脚发凉,四肢不温,饭后白稀痰增多,腹痛,倦怠乏力,易头晕,腰背不舒,纳可,睡眠可,小便调,大便不成形。治以温肾补阳,行气止痛,方药:炒山药30g,炮附子10g,干姜10g,陈皮10g,补骨脂12g,吴茱萸6g,云苓12g,炒白术12g,木香10g,炙甘草3g,七剂水煎服。二诊时诸症减轻,遂上方服用频率改为每日1次,巩固疗效。
李中梓在《医宗金鉴》中提出了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治泄九法,对后世治疗腹泻影响深远,被诸多医家借鉴[6]。淡渗适用于暴泻不止,“久泻不可利小便”,恐伤正气,代表方剂如五苓散等。升提为升阳止泻,升举脾胃阳气,“上腾则注下自止”,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清凉法用于湿热伤中,湿滞脾胃,大肠传导失司所致,方用葛根芩莲汤,升清止泻,湿邪偏重者,可以加藿香、茯苓、猪苓等健脾祛湿。疏利法对于痰凝、食滞、水停、气滞皆使脾胃升清降浊。因此祛痰理气、消积逐水等能疏利肠胃气机者均属此法范围[7]。甘缓止痛止泻,适用于腹痛明显,加甘草可有奇效,另外中满不可甘补。酸收用于“阳明胃土己虚,厥阴肝风振动”,甘以理胃,酸以制肝,方中每多人参、乌梅或甘草、白芍同用。甘缓酸收之法对于纯虚无邪、肝脾失调之证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燥脾为运脾化湿,作为治疗泄泻的治疗原则。温肾用于肾阳虚衰证,四神丸主之。固涩之法需要注意,临证备要不可轻用补涩法,以免闭门流寇[8]。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证,病因较多,如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禀赋不足等原因引起。西药对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认识尚不明确,在抑制腹泻副作用方面,中药比西药更具优势,中医药止泻的疗效已被临床和多项动物实验证实。中医药在运脾化湿、温肾补虚、抑肝扶脾等方面,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显著疗效。同时,在改善机体全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也有显著优势。
[1] 苏冬梅,张声生,刘建平,等.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系统评价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4):532-535.
[2] 张声生,汪红兵,李振华,等.中医药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2.
[3] 邱琳,孙志广.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7,13(11):79.
[4] 谢建群,郑昱,费晓燕,等.疏肝饮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脾不和型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8(4):11-13.
[5] 张声生,杨静.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大有可为[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33):3457-3461.
[6] 项柏康.重视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理的研究及中医药治疗[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3):15-16.
[7] 余大强,乐伟芬,周蓥,等.中医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6):78-79.
[8] 汪红兵,张声生,李振华,等.中医药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卫生经济学评价[J].北京中医药,2010,29(3):169-171.
(责任编辑:余 婷)
2015-04-30
陈君臻(1993-),男,山东中医药大学在读生,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R289.5
A
1673-2197(2015)17-0080-01
10.11954/ytctyy.201517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