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玲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从气虚血瘀论治病毒性心肌炎
徐 玲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常见心脏疾患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现代医学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中医益气活血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取得了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病毒性心肌炎;气虚血瘀;益气活血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临床常见心脏疾患之一,随着生活环境质量的逐步下降,该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嗜心性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脏非特异性炎症。VMC失治误治,迁延日久,会导致心肌纤维化,最终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中医古籍并无VMC病名,根据其发病特征,可将其归属于“温病”范畴,根据临床表现又可归属“心悸”“怔忡”“心痹”“胸痹”等范畴。VMC的治疗多采用抗病毒、营养心肌等疗法,但疗效不明显,临床发现,中医辨证论治在VMC的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发现,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其贯穿于VMC病程始终,以益气活血为治疗总则,采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VMC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值得推广及应用。
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将病毒性心肌炎定名为“心痹”,即风、寒、湿、热等邪侵及形体,阻痹经气,复感于邪,内舍于心,久之损伤心气脉络,心脉运行失畅,临床以心悸、胸闷短气、心脏严重杂音、颧颊紫红等为主要表现[1]。目前多认为VMC的发病是由于感受温热毒邪,或风寒、风湿之邪从口鼻、皮毛而入,继则由表入里,留滞不去,内舍于心,阻痹心脉而发为本病。其发病的根本在于正气亏虚,导致其迁延难愈的关键病理因素是血瘀内停,具体阐释如下。
1.1 正气亏虚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的根本前提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论述:“凡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或恐惧忧迫,今心气虚,易受风邪,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其描述的“惊悸”是VMC常见的临床表现,其认为VMC的发病虽然与感受外邪密切相关,但其关键在人体正气是否充沛[2]。心主血脉,为君主之官,心气不足,则推动乏力,血流运行不畅则停为瘀血,而出现心悸、胸闷、憋气、舌有瘀斑、脉涩结代等血瘀证的表现。VMC病位在心,与脾脏关系密切相关。心主血脉,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心、脾两脏在生理上联系密切,病理上亦相互影响。病毒性心肌炎多见于素体虚弱者,忧思劳累而伤脾,脾虚气弱,气血生化乏源,加之邪毒侵犯,正气无力趋邪外出,邪毒留恋,耗伤气阴,心脉失养而发为病毒性心肌炎。
1.2 血瘀是病毒性心肌炎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
血瘀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贯穿于本病整个病程中。温热毒邪或风寒、风湿之邪侵袭人体,酿成热毒,热毒之邪既伤心体又伤心用,使心气不足,血运无力,血流不畅停为瘀血。瘀血既成,阻滞脉络,气血壅滞加剧,病情加重,即所谓虚可致瘀,瘀可夹虚,所以瘀血贯穿于VMC急性期、慢性期和后遗症期,但以中后期较为显著。血瘀不仅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同时也是致病加重病情的重要因素。
病毒性心肌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气虚血瘀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因此在治疗上,应以益气活血法为基本治则,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随证加减。
2.1 立论依据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针对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是中医调和气血的主要治疗法则。益气活血法的立法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宜掣引之。”张仲景在继承《内经》气血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并首创瘀血之先见,其认为祛瘀必寓于温通之中,因血遇温则行,又赖气的推动。王清任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得出了“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的重要结论。基于病毒性心肌炎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的病理特点,即因气虚而发病,因血瘀而致疾病迁延难愈,虚与瘀贯穿于疾病过程的始终,不可分割。“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基于气血之间的关系,对于气虚血瘀证的治疗,单用益气则瘀不散,只用活血则气不充,惟有益气活血并用,才能气助血行,瘀去而脉利。
2.2 临床运用
病毒性心肌炎早期的病理表现为炎症细胞浸润、变性或坏死,可以认为是机体局部瘀血所致。而慢性期心肌结构异常,心肌细胞凋亡,心肌间质过度增生,形成心肌纤维化,成为顽固性心律失常及转化为扩张型心肌病的重要时期,此组织结构的异常也可以看成是血瘀证之微观辨证指标[3]。鉴于血瘀是贯穿于VMC急性期、慢性期的关键病理因素,气虚为VMC发病与发展的内在前提,因此,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VMC是其必然选择,临床诸多研究也证实了其良好效果。夏里丰等[4]运用自拟益气活血汤(黄芪、沙参、党参、丹参、红花 、金银花、连翘、甘草)治疗,并以西医病毒唑治疗组为对照,其结果显示自拟益气活血汤治疗后综合疗效总有效率(88.64%)明显高于对照组(65.91%),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81.82%)明显高于对照组(56.82%)。孙九凤[5]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自制益气活血方(麦冬、柴胡、 牡蛎 、双花、瓜蒌、太子参、桂枝、丹参、黄芪、龙骨、当归、川芎、炙甘草、五味子、白芍、茯苓)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总有效率为84.4%,并能够显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临证过程中,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选择药物,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黄芪是补气佳品,研究表明黄芪皂苷能够清除过多的氧自由基,黄芪多糖具有免疫调节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既能促进抗体产生,又能增强巨噬细胞活性,提高抵抗病毒的能力[6]。此外,具有活血功效的三七,其有效成份三七总黄酮能明显抑制心肌细胞中病毒的复制,降低病毒润度,减轻炎性细胞浸润[7]。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药,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的作用,改善心脏血液循环,从而促进心肌炎康复。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病理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尚缺乏研究。气虚血瘀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生的核心病机,且贯穿于其全过程。祖国医学从整体观角度出发,辨证论治,采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为防治病毒性心肌炎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1] 吴美芳,张军平,吕仕超.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证候学研究概况[J].中医杂志,2012,3(5):437-439.
[2] 张俊婷,张世亮. 浅析病毒性心肌炎之病因病机[J].河南中医,2015(3):523-524.
[3] 王振涛.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期心肌纤维化证治规律初探[J].四川中医,2003,21(12):8-9.
[4] 夏里丰,吴国红,胡霞.自拟益气活血汤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疗效及心电图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10):2543-2545.
[5] 孙九凤.益气活血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效果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1):69-70.
[6] 项杰,王育斌,徐涛,等.黄芪多糖在宿主抵抗李斯特菌中的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8(6):741-743.
[7] 孙非,衣同辉,梁重阳,等.三七总黄酮对病毒性心肌炎模型治疗作用的药效学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4):476.
(责任编辑:魏 晓)
2015-04-22
徐玲(1987-),女,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心病临床与实验研究。
R256.3;R542.2+1
A
1673-2197(2015)17-0068-02
10.11954/ytctyy.201517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