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璐
After decades of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application of component element in contemporary sculpture not only affected abstract sculpture and stimulated the development of minimalism sculpture, but also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huge sculptures in public space own the constructive elements and they enriched peoples three-dimensional visual language. This article contains some explanations from two aspects: expansion of the constructive elements in the space and the diversity of the constructive elements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art. This article includes the conclusion about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constructive elements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art: contemporary artists understandings about constructive elements are no longer related to the expressive methods of early constructivism sculpture, however, they want to focus on more diverse artistic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ve elements in contemporary sculpture.
20世纪初出现于俄罗斯的构成主义雕塑,有别于古典雕塑着重塑造人物的三度体量,而逐渐强调“空间”这个概念在雕塑中的地位。而“构成”这个元素,也不再似以往那样仅仅作为雕塑艺术整体构图而存在的“构成因素”,开始更加明晰显著地存在于注重空间形式感的现当代雕塑中,真正展示出全方位的三维构成空间,并指明雕塑可以是构成的。由此开始,构成元素的运用大大简化了雕塑作品的外观,使其线条简洁明朗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所谓“构成元素”,最初是作为雕塑、绘画甚至艺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隐形因素存在的,艺术家将“构成元素”融入到作品的创作当中,用构成法则来制约着作品的整体构图及作品的完整度,潜移默化地主导着呈现于观者面前的视觉效果。而如今,构成元素不再以“隐形”因素存在,而直接出现在观众眼中。
构成元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广泛应用,使其逐步脱胎于早期在《现实主义宣言》中追求的一种“比任何对自然的模仿都更加绝对的形式”的柏拉图式理想的现实。艺术家们开始主动地面对周围的客观世界,把雕塑造型和空间中的点、线、面、体赋予全新的形式,将构成元素作为雕塑中重要的表现因素。这些都体现在构成元素在空间中的拓展与当代艺术语境下构成元素的多元化中。
一、构成元素在空间中的拓展
构成元素在空间中的进一步拓展,是当代雕塑艺术发展的一个方向。不同于古典意义上对于“雕塑”的定义,《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ternational China Edition)中将雕塑定义为“一种在三维空间通过凿刻、塑造或焊接将硬质或可塑材料造成艺术品的美学表现形式……”, 而雕塑材料则“可以利用种种不同的媒介物……甚至空间本身,以表达作者对于造型的形状、质量、情调和相互关系的构思……”。
由此可见,对于当代雕塑概念的理解,已经有别于传统雕塑强调的“雕”与“塑”,而更加注重雕塑空间的拓展性了。也正因如此,一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对于空间的探索,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一般是公共艺术作品)中将构成元素进一步空间化,通过构成元素语言表达自己对于雕塑空间的自我认知。
法国艺术家丹尼尔·布尔兰(Daniel Buren)善于使用构成感十足的对比色条纹来整合作品表面的视觉效果,其作品往往占有很大的建筑空间,并以其诸多地标性雕塑而闻名。1985—1986年间,他制作完成的极具争议性的作品《双平台》(Les Deux Plateaux)(图1)被安放在法国巴黎皇家宫殿(Palais Royal)的内庭院。这件也常被戏称为《布尔兰的柱子》的作品在创意初期曾遭到御前议会的否决,作品中带有黑白条纹的柱子作为作品重要的构成元素完全占据了整个宫殿的内庭院,高低错落的柱子按照一定空间构成形式进行排列,而黑白条纹本身更是将平面构成语言融入到作品中。
正如建筑作家安得烈·埃尔斯(Andrew Ayers)描述的那样,“布尔兰将概念性的条纹形式强加到庭院里,在每个纵列与横排之间的交叉点上,那些糖块似的黑白条纹柱子从庭院里拔地而起,好似海边的岩石标记……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艺术家的这件作品可以被解读为对于感性空间上的理性思维投影的一个探索……”1。由此可见,这件将构成元素在空间中进一步拓展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仅是艺术家对于作品表面肌理构成形式的探索,也体现了艺术家内心对于空间理性思索的认知。
诸多雕塑家选择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在原有的构成主义雕塑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空间的概念,将构成元素拓展到更宽广的空间里,营造更为壮观、与建筑环境结合更加紧密的公共艺术。
二、当代艺术语境下构成元素的多元化
构成元素作为长久以来艺术的组成部分,一直为作品的整体构图与效果服务的,当代艺术的发展将原本“隐形因素”的“构成元素”解放出来,直观地呈现在观者面前,通过艺术家对艺术的解读及多元化的创作方式,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展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被称作“圆点女王”的怪婆婆草间弥生(Yayoi Kusama),从幼年起由于被大量幻觉困扰,创造出其一生中以圆点为元素的各种作品。这位将最简单的构成元素——圆点运用到极致的艺术家,可谓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将看似单一的构成元素发展到了无限多元化的极致。正如她自己所说,“在创作、寻找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被磨灭、被无限大的时间与绝对的空间感不停旋转着,我变的渺小而且微不足道。” 2正是由于她对于时间、空间、甚至更广阔的宇宙的认知与理解,才创作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尽管草间弥生几乎所有作品都在重复着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圆点,却因为她将其拓展演变的多元化,使得她的艺术及本人在半个世纪的艺术创生涯中,不断得以证明自己,超越时代与年龄,并和安迪·沃霍尔、小野洋子等先锋艺术家见证了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而她2012年与著名时尚品牌LV合作推出的带有浓厚圆点“草间弥生风格”的时尚服饰、箱包,进一步凸显这位将构成元素发展多元化的怪婆婆的艺术潜力。
2013年末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展出的《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为国内观众第一次呈现草间弥生近几十年的作品全貌。为期三个月的展览,超过三十万人次的参观,足可见这位怪婆婆的艺术魅力。此次展览全方位展现了草间弥生艺术生涯中如何将圆点作为构成元素,并将其融入各种多元化艺术的震撼效果。无论是充斥整个展厅的带有波普艺术风格的《波点偏执》(图2)、还是将色彩斑斓的圆点与生活场景结合的装置作品《洁净之屋》(图3)、《我在这里,却了无一物》(图4),都将其圆点这个构成元素巧妙结合到空间中去;雕塑作品《为挚爱郁金香之永恒祈祷》(图5)、《狗》(图6)、《南瓜》(图7)则将圆点这一构成元素作为雕塑表面重要的肌理效果呈现;作品《无限镜屋》(图8),利用光学原理,如万花筒般的变幻着红蓝黄绿等色彩与花样,再一次将看似简单的构成元素在不同空间、角度中转换,展现了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堪称视觉饕餮的作品《无限镜室—灵魂波光》(图9)则完全利用光线的反射、折射、光影的变幻、镜子对于空间无限穿透的视觉错觉等手法,为观者营造出一个完全梦幻的世界。圆点这一构成元素在作品中令人眩目的存在,在面积不大的“镜室”里,以惊艳的姿态引领观者进入草间弥生创造出的梦境中,在这里,观者可以深切体会到空间的悠远、宇宙的神秘。
正如草间弥生一样,当代艺术家对于构成元素的认知不再停留在早期构成主义雕塑的表现手法上,更加多元化的艺术创作手法及艺术理念,进一步推动着构成元素在当代雕塑中的发展。
当代雕塑中构成元素的运用,在经过数十年的演变与发展,不仅影响到抽象主义雕塑、促生了后来的极少数主义雕塑,甚至影响了整个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公共空间中的大型雕塑则大量采用其“构成”因素,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立体视觉语言。“构成元素”在当代艺术语境下,不断激励当代艺术家对于空间、对于艺术多元化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Ayers, Andrew (2004), The Architecture of Paris, P49(安得烈·
埃尔斯《巴黎的建筑》,2004年出版,第49页)
2草间弥生绘画作品《花(D.S.P.S)》中的自序,19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