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姿+于雪丽
【摘要】商业信用是企业外部短期融资的决定性因素,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采用指标分析法,对我国75家上市建筑企业2006~2103年间的融资途径、规模、成本以及经营现金流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金融危机爆发时,商业信用会受到企业极度重视,对企业融资起到促进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金融危机爆发后,商业信用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方式,进一步减少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关键词】金融危机 商业信用 企业融资 建筑行业
一、前言
1997年7月,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整个亚洲,一向欣欣向荣的经济景象被打破。由金融风暴引发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发布而有所收敛,据有关资料显示,1996年“三角债”大约达到了8000亿元,到1998年又迅猛增长到1万亿元左。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更是引起了全世界经济的轰动。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大幅度上升,为避免风险,金融机构必然紧缩信贷,企业和个人贷款难度加大。
由于全球金融系统动荡,金融危机成为商业信用得到多方重视的契机。樊纲(1996)通过对1989年和1993年两次企业过度依赖商业信用引发“三角债”危机的研究,得出企业对商业信用十分重视的结论。商业信用对于企业融资的影响程度从商业信用缺失给企业带来的危机得以显示。三角债的坏账直接导致了企业资金周转不灵,企业间资金链断裂,进而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加速了企业破产。
在银行信用紧缩的背景下,商业信用作为重要的融资方式,对于企业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能否发挥重要作用?在金融危机时期,企业是否更为重视商业信用?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融资方式能否改变?继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商业信用再次进入理论和实务工作者的研究视野。
二、上市建筑企业商业信用指标分析
(一)商业信用指标的设计
本文研究目标是要分析金融危机对企业商业信用的影响程度,判断标准定为金融危机前后商业信用对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变化趋势。依据判定标准,本文主要从融资途径和规模、融资成本、经营现金流的改变三个角度对此进行评判,具体描述如下。
1.融资途径和规模。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两种,商业信用作为企业在银行借款的基础上新增添的融资方式,能有效改善企业在银行借款存在问题时的融资困境,这种替代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效率,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融资规模方面,我们重点强调企业融资效率的改变是否是由商业引用引起的。因此,选取“银行借款/应付账款”的比值得出的相对值作为分析指标,探究融资规模的影响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2.融资成本。随着融资规模的增加,融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改变。利用商业信用进行融资后融资成本的改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融资效率的改变。财务费用作为银行借款的成本体现,在企业利用商业信用的比例改变时必定会受到影响。利用财务费用与(银行借款+净商业信用)的比值,即“(应付账款-应收账款+银行借款)/财务费用”作为另一个分析指标,研究融资成本的相对变化对融资效率的影响。
3.经营现金流的改变。经营活动是指企业直接进行产品生产、商品销售或劳务提供的活动,是企业取得净收益的主要交易和事项。经营现金流就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下产生的现金流量。企业经营少不了现金的使用与流动,现金为王的观念在企业经营中尤为重要。而商业信用正是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账款所形成的企业常见的信贷关系。由此可知,商业信用的增加,势必会在增加预收账款或延期付款的同时给企业增加经营现金流。因此,商业信用的使用对企业经营现金流的改变也是企业应考虑的因素之一。针对此研究角度,采用“现金流/主营业务成本”的比值最为另一个分析指标。
(二)商业信用指标的分析
1.数据来源。选取深市沪市上市的137家建筑业企业,去除数据缺失和ST、ST*的62家企业,本文采用75家建筑业企业在2006年至2013年的相应数据,分成金融危机前(2006年~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2008年~2009年)以及金融危机后(2009年~2013年)三个阶段,分阶段的进行数据分析。
2.数据分析。(1)银行借款/应付账款。对于企业来说,商业信用是除银行借款之外的第二大融资途径。银行借款/应付账款的值越小代表企业利用商业信用的比重越大,商业信用的替代作用更加明显。这里,为了更好的呈现这一经济指标,我们利用银行借款的绝对值,以银行借款的绝对规模,探究近几年来商业信用即应付账款的增减状况。
图1 建筑业企业2006~2013年银行借款/应收账款指标值折线图
结论: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大多数公司银行借款/商业信用的值在2006~2009年间有明显下降,说明商业信用对于企业融资的替代作用在2006年开始已经有所体现,在金融危机期间体现尤为明显。银行借款与应付账款的比值从2006年开始就有逐年减小的趋势,2006年指标值最大的“延长化建”也从当初的40.09最后趋近于0。在2009年~2010年有小幅上升,在2010~2011年有小幅下降,2011~2012年明显上升,2012~2013年明显下降,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之后整体呈现波动状态,说明企业在金融危机之后利用银行借款与商业信用的情况并不稳定,既不完全依赖银行借款进行融资,也不完全利用商业信用进行替代。但是根据趋势可以看出,商业信用在2013年后对于企业融资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企业的融资规模在逐渐加大表明在今后的发展中商业信用的替代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为了直观显示商业信用的替代作用,我们找出银行借款相对稳定的9家公司,根据商业信用替代作用的强弱分成好中差三组进行进一步分析,九家公司的指标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1 九家建筑业企业指标值及排名表
图2 九家建筑业企业指标值折线图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以银行借款的绝对规模进行分析时,指标值银行借款/应付账款的值依旧逐年递减,说明即使企业在2006~2013年间银行借款基本保持不变时,应付账款的使用还是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商业信用有效的增大了企业的融资规模,同时缓解了企业融资困难的局势。
由折线图可以看出,商业信用替代作用最明显的三家公司(延长化建、三峡新材、国栋建设)在2006~2013年波动比较大,但是大致符合整体的趋势走向。在整个行业中,这三家公司并不是行业中表现最突出的,甚至在二级行业排名时排到了行业的后面。但是,针对这三家公司的商业信用表现,我们可以看出这与我们之前提出的“在金融危机期间商业信用对中小企业的财务表现作用更加明显”的假设一致。而行业排名比较靠前的几家公司在金融危机期间商业信用替代作用却是中等或是相对的差等,这说明金融危机对其商业信用、银行借款等的使用影响不大,但总体来说还是存在增加商业信用使用的趋势。
(2)(应付账款-应收账款+银行借款)/财务费用。此指标意在从融资成本的角度对商业信用的融资进行解读。企业利用银行借款必定会产生财务费用,当企业利用商业信用融资的比重加大时,利用银行借款融资的比重就会减少,这样因银行借款而产生的财务费用就会减少,致使整个指标的值有所上升。
图3 建筑业企业2006~2013年(应付账款-应收账款+银行借款)/财务费用指标值折线图
结论:由上图看出,该指标在2006~2007年上升显著,说明在危机爆发之前融资成本逐渐降低,商业信用的利用率逐渐提高;随着危机的到来,2007~2009年指标数值急剧下降,说明金融危机爆发后融资成本急剧上升,商业信用的利用率也在降低;然而2009~2013年间的数据波动不断,说明在金融危机后融资成本一直处于波动状态,商业信用的利用率有回升趋势,但是回升数值仍然未达到爆发危机前的最好水平。以变化明显的2009年数据为例,除少数几家像“延长化建”、“浦东建设”等企业,大多数企业在2009年指标值较前一年相比都存在明显上升趋势。以变化值最高的“华新B股”为例,2009年“华新B股”的应付账款涨幅接近40%,应收账款更是翻倍增加,与2008年商业信用接近不变的比例相比可谓增长迅速。宏观政策上,2009年针对金融危机问题,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包括4万亿基础设施建设在内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整体图像我们可以看出,从2011年起,指标值一直处于回升状态,2013年以后的指标值肯定会继续上升,商业信用对于融资成本的下降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3)现金流/主营业务成本。现金流/主营业务成本的指标重点描述商业信用的使用对企业经营现金流的影响,用经营现金流与主营业务成本的相对指标表示商业信用的作用。商业信用的作用越明显,企业在同等程度上将比不使用商业信用时拥有的现金流更多,指标的值越大。
图4 建筑业企业2006~2013年现金流/主营业务成本指标值折线图
结论:去除波动无规律的公司,从整体的图像可以看出,2006年~2009年的指标值相对比较稳定,后期有小幅度的上升,2009年达到观察期间的最高值,这与2009年国家实行的政策是离不开的。和指标二的分析相结合,当国家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商业信用的使用大大增加,增大了经营现金流的规模,导致指标三的值在2009年存在明显的分水岭,达到最大。尽管企业在2009年指标三的值都有大大小小的增加,但是涨幅程度却不尽相同。以“汇丽B”和“葛洲坝”作为优势企业与劣势企业的典范,“汇丽B”指标三的涨幅远远高于“葛洲坝”。这是由于“汇丽B”在2009年不仅经营现金流大幅度增加,而且主营业务成本也开始呈缩减状态,但是“葛洲坝”的情况却恰恰相反。由此可见,在2009年,相对优势的企业使用的商业信用比重增加的同时,又在缩小主营业务成本,满足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可以进行流动,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2009~2012年开始指标值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11~2012年下降的趋势表现更加显著,2012年开始指标值又开始大幅度的上升。在金融危机期间上升幅度不明显的原因在于企业的资金利用相对比较困难,不足以大幅度的弥补成本。而下降趋势的造成则是由于金融危机的重创对于企业的发展影响巨大,一时之间难以恢复,不仅无法弥补成本,连持续的现金流可能都无法实现。但是好在2012年以后,全球经济开始慢慢恢复,经济大幅度的提升,所以才能有现在看到的上升曲线。
商业信用的使用能为企业带来现金流,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有效的弥补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善于运用商业信用的优势企业会在增大商业信用利用率的同时有效减少主营业务成本,令企业增加资金流动,使企业达到良态运营。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金融危机对商业信用的使用影响巨大:第一,金融危机发生前商业信用的使用并没有十分明显;第二,金融危机的出现为商业信用的地位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可以说金融危机作为一个契机加大了企业对商业信用的重视程度,企业对于商业信用的使用急剧增加;第三,金融危机发生后,经济的回暖虽然使传统融资手段逐渐回归正常,但是企业同样没有放弃对商业信用的利用。
由于商业信用的大量使用,企业不再单单依赖于银行借款来满足融资的目的,利用商业信用有效的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减少融资成本,使企业逐渐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走出来。同时,针对建筑业企业商业信用的使用以及管控问题,建筑业企业应根据其自身行业特点更加重视起来。
(二)建议
1.金融危机发生时,商业信用可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途径。但这种新的融资途径,在给企业带来可观的融资规模的同时,也会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由于金融危机的周期性以及金融危机与商业信用之间的紧密关系,企业在利用商业信用时,不仅要考虑商业信用提供与使用本身的危险,也要注意其周期性,避免周期性波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2.金融危机发生时,建筑业企业在使用商业信用时,要考虑其行业的特殊性。由于建筑业行业商业信用的风险过高,抗风险能力不强。因此,建筑业企业在利用商业信用进行融资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对商业信用的管控,应针对整个行业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完善相应的政策,以防经营风险过高导致的资金链断裂问题加大。
3.金融危机发生后,使用者应意识到商业信用的使用容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由此也暴露了商业信用的利用存在诸方面的不足,商业信用作为一种新的融资途径依然不成熟,需要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共同完善。同时要加强商业信用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保证在各个环节都能做到有效的降低商业信用的使用与提供风险。
总而言之,金融危机的阴霾虽然已经过去,但是潜在的影响与警示让人无法忘怀。无论是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抨击全球的次贷危机,都将是经济发展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伤痛,还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任何国家发生的经济波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都会波及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我们不仅要内部管控,还要加强外部防范。商业信用的使用对于企业来说是一大福音,尤其是针对那些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可谓是经济大环境下走出经济阴影的光明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日后对于商业信用的使用会越来越多,相应的法规与政策也将越来越完善,人们对于商业信用的认知与利用将会达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Petersen.M.A.and Rajan,R.G.Trade credit theories and evidence[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7.
[2]樊纲.企业间债务与宏观经济波动[J].经济研究,1996,(03).
[3]刘民权.商业信用对信贷政策的抵消作用是反周期的吗? 来自中国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09(10).
[4]王喜.市场竞争、银行信贷与上市公司商业信用[J].财贸研究,2011,(03).
[5]石晓军,张顺明.商业信用、融资约束及效率影响[J].管理科学学报,2010(12).
[6]卢霞.风险导向下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探讨[J].财会通讯,2010,(32).
[7]王欣然.我国建筑行业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J].商业经济,2011,(19).
[8]赵琳.关于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对策浅析[J].价值工程,2010,(03).
作者简介:杨天姿(1993-),女,汉族,辽宁辽阳人,大连海事大学,本科,财务管理;于雪丽(1992-)女,汉族,山东烟台人,大连海事大学,本科,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