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社会 -
中国医药的世界贡献
文|李文宗
当地时间2015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委员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
2015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委员会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成绩,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也标志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一种认可,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屠呦呦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后这样对外界表示。
有人说这是一个“迟到的承认”。的确,青蒿素的发现距离第一发现人屠呦呦拿到诺贝尔医学奖跨越了半个多世纪。
1960年代末开始,屠呦呦以“中医中药专业组”组长的身份加入到当时的国家抗疟“523任务”。1972年,她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提取出了青蒿素。到了1975年,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在屠呦呦的参与下被确定。
然而,由于“523任务”的保密性质,在这整个过程中,屠呦呦没有任何研究论文发表出来,外界对她所做的工作不得而知。
直到1979年,国家科委将“国家发明奖”颁给青蒿素研究成果,其中屠呦呦为第一发明单位的第一发明人。同年8月,中国外宣期刊《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英文版发表了题为“一种新型抗虐药物”的文章,介绍了青蒿素的研究。正是这篇文章,让西方的科研人员第一次了解到了来自中国的青蒿素研究成果。
在这篇文章中,讲述了一位中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人员受到东晋医学典籍启发,从而想到用新方法提取青蒿素的故事。随后,这篇文章在各种英文出版物中被广泛引用。例如,1985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青蒿素的综述文章,详细描述了中国科研人员取得的进展。
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青蒿素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抗疟领域,但其发现者是谁依然并不为世人所知,屠呦呦及其团队对世界医药界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也没有得到及时认可。
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200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廖福龙在化学领域期刊Molecules上发表了一篇“社论”,明确指出青蒿素的发现归功于屠呦呦。
“2009年是屠教授80岁寿辰,Molecules杂志邀请写一篇文章祝贺。我是中药所研究人员,虽然未直接参与当年青蒿素研究,但对于当年情况历历在目。在中药所得到青蒿素结晶时,从未听说哪个单位得到过结晶。”廖福龙说。
无独有偶,201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传染病专家路易斯·米勒与同事在生命科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期刊《细胞》上发表了他们的调查结论:“我们的发现毫无疑问地显示最大的功劳应该归屠呦呦”。“在寻找线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尽管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都没有论文发表出来,当世界卫生组织(WHO)工作组在1981年到中国来了解青蒿素的时候,是屠呦呦被安排来向他们汇报情况的。”此外,米勒说他们还掌握其他更强有力和更直接的证据。
2011年,屠呦呦获得了医学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奖项—拉斯克奖。这个奖项一直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屠呦呦
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眼中,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当年,全世界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重大课题,必须要有新的抗疟新药来解决老药的抗药性问题,国内外做了大量工作都没有满意成果。”回忆与青蒿素的第一次接触,屠呦呦的眼神清亮,语气中不乏兴奋和自豪。
20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影响严重。1967年5月23日中国召开大会,动员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同心协力,寻找新的抗疟疾的药物,这项工作后来有了一个代号,被称为“5 2 3”项目。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又有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的经验,于是,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急受命,成为课题攻关的组长。
此前,中美两国的抗疟研究已经经历多次失败。美国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而没有结果;中国在1967年组织了全国7省市开展了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屠呦呦和同事们通过翻阅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搜集了包括青蒿在内的600多种可能对疟疾治疗有效果的中药药方,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用老鼠做试验,但没有发现有效结果。
“后来,我在重新复习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的,由此想到可能是因为在加热的过程中,破坏了青蒿里面有效成分,于是改为用低沸点溶剂乙醚提取。那时药厂都停工,只能用土办法,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实验,我们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经过实验,用乙醚制取的提取物,对鼠虐猴虐的抑制率达到了100%。为了确保安全,我们试到自己身上,大家都愿意试毒。”屠呦呦说。
“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素,整天不着家,没有白天黑夜地在实验室泡着,回家满身都是酒精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老伴儿李廷钊说。
曾在1983年至1993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的姜廷良也见证了当年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的执着、奉献精神。“他们的研究过程非常曲折,在选材、提取、临床试验等环节都困难重重。如果没有执着的精神,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研究都可能中止。”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1973年初,北京中药研究所拿到青蒿结晶。随后,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其他地区得到证实。“523项目”办公室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几年后,有机化学家完成了结构测定;1984年,科学家们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在特殊历史时期,屠呦呦带领团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无数次试验,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之受益。
1979年8月,中国外宣期刊《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英文版发表了题为“一种新型抗虐药物”的文章,介绍了青蒿素的研究
2015年10月8日,北京,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共同举办座谈会,祝贺屠呦呦研究员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素等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寄生虫疾病的治疗。世界上每年有约2亿人感染疟疾,在全球疟疾的综合治疗中,青蒿素至少降低了20%的死亡率及30%的儿童死亡率,仅就非洲而言,每年就能拯救10万人的生命。”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特别指出。
据了解,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前,全世界每年因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亡。感染和死亡者主要集中在相对贫穷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
最近,非洲多国政要、专家以及民众得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后,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了他们对于青蒿素药物疗效的充分肯定和感激之情。
科摩罗副总统穆哈吉说:“2007年以前,科摩罗这个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两三个人因疟疾住院,国家社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2007年,中国开始与科摩罗政府联合实施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2014年,科摩罗实现了疟疾病例零死亡,发病人数下降了98%。”
洛美地区中心医院是中国政府2010年在多哥援建的一所综合性医院。“在多哥,疟疾发病率在所有疾病中排在首位,”该医院院长亚库布介绍说,“治疗疟疾患者时,我们首选青蒿素复方药物。”目前这家医院的疟疾患者治愈率达98%。
“我们10年前开始临床推广青蒿素复方药,”洛美地区中心医院儿科主任帕兰加·阿米告诉记者,“这种复方药对儿科疟疾患者非常有效。通常重症患儿注射青蒿琥酯制剂后,第二到第三日病情好转。对于轻度患者,服用青蒿琥酯片也有同样效果,服药后第二到第三日开始见效。青蒿素复方药疗效好,副作用很小,尤其适合儿童使用。”
洛美地区中心医院内科医生亚伯拉罕·阿德克贝表示,非常高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向中国科学家致敬!她的事迹将会激励更多研究人员取得更大的创新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非洲国家疟疾猖獗的情况,中国还在非洲多个国家援建了30家抗疟中心,培训非洲医务人员提高抗疟能力。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与“屠呦呦”这三个字一起成为中国各个网站、社交媒体上的热搜词的还有“中医药”。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评价:“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很了不起的。”
中国社科院中医药国情调研组组长陈其广表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证明了中医药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它极大的发展潜力。“此次获奖是值得肯定的,再次证明了青蒿素的发现离不开中医药,这是国家、屠呦呦及她的团队多年来努力的结果。”但他同时指出:“要把握好中国的医药发展方向。中医药的业界人士要增强自信心,有自觉性,保持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这也是克服医改难题的重要手段。”
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在得知中国医药学者获得诺奖后非常感慨:“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实践经验与智慧的结晶,是最具原始创新性的学科领域。中医药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妄自菲薄。”
对于获奖者本人,已经85岁的屠呦呦说:“获不获奖对我来说不那么重要,但是获奖也证明我们的中医药宝库非常丰富。”
屠呦呦强调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地被世人认识,能为世界医学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中国人的成果被国际认可,关键是真正解决了问题,挽救了许多生命。应该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因为做了一辈子,希望青蒿素能够物尽其用,也希望有新的激励机制,让中医药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成果,更好地发挥护佑人类健康的作用。”屠呦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