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赞琼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中西医结合医院,海南 昌江 572700)
护理研究
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应用于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
符赞琼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中西医结合医院,海南 昌江 572700)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应用于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中风患者120例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康复护理,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对2组护理前后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试验组效果优良率为87%,对照组为70%,试验组效果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症状积分、FMA评分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试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应用于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具有良好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中西医结合方法;康复护理;中风;肢体功能
中风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尤其在老年群体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肢体功能障碍是中风患者的典型表现,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康复干预措施很容易导致偏瘫,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对于中风患者除了要积极对症治疗,还需要加强康复训练。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应用于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显著,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对收治的中风患者给予该护理模式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上述时期我院收治的120例中风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2],并通过临床诊断和脑CT确诊,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55~85(66.47±11.27)岁。对照组男40例,女20例;年龄54~86(67.56±11.35)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西医康复护理模式。①体位护理: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经常翻身体位,避免发生褥疮、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由于患侧肢体肌肉往往比较松弛,静脉回流情况较差,因此容易引起水肿,通过及时翻身能有效促进静脉回流,避免或减少水肿发生;在翻身的过程中尽可能选择健侧卧位翻身,至少1h翻身1次,要保证频次,注意翻身的时候不要暴力牵拉患侧的上肢,以此降低患侧肢体的受压。同时要注意翻身的时候做好患者患侧关节功能位置的保护,应保持肩外展50°,内旋50°,屈50°[3]。②被动运动:如果患者合并有意识障碍,则可以对患者及早实施被动运动护理,具体措施上可在发病后次日由护士或者护士指导患者家属进行。采用拇指揉捏患者的上肢五次,轻轻按摩患者的头部,或者用手指在患者肌腱部位采用弹指法2次,并对患者的各个关节进行活动,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和体质状况控制好按摩力量和时间,控制每次按摩时间在30min内,最初的时候每日1次,根据患者的承受能力逐量增加至每日3次。最后由责任护师对按摩的效果进行评估;在此过程中,除了护理人员执行以上操作,还需要指导患者家属掌握这些方法,可通过现场指导、发放手册等方式积极调动家属参与护理,让患者感受到亲人的关怀,为尽早康复树立信心。③患肢训练:对于病情比较稳定者,可由责任护士指导患者由卧位→坐位→立位→站位→行走进行分阶段训练,注意控制训练的强度和频率,不可急于求成。④主动运动:患者入院后第3天开始,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在患侧肢体上作“假想运动”,同时充分利用助力运动。活动部位可先从手指开始,然后逐渐增加肌力,当肌力达到2级的时候协助患者开展健肢协助患肢的运动,运动方式可选择左右移动身躯、翻身、左右手相握等;如果患者的肌力达到3级时,则可以协助患者下床运动,可先进行站立,站立时间从几秒逐渐增加,以患者耐受为准。另外是采用上肢手握健身球运动,以促进患者的手指功能恢复[4]。⑤坐位训练:该训练类型主要针对于肌力测验达到2级的患者,同时患者健肢能够协助患肢活动并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在具体措施上,可先由责任护士将病床床头摇高,并协助患者从床上坐起,然后慢慢的换为下地坐轮椅,每次训练时间为5min左右,同时结合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到每天0.5~1h。⑥站立训练:该项目针对于肌力测验达到3级的患者,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训练过程中必须由家人搀扶,防止发生跌倒,站立时间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和身体状况而定,以患者耐受情况而定,最初的时候可控制在1min,并逐渐地延长时间,直到15min左右,在此过程中搀扶者逐渐减少其支撑力。护理人员应积极鼓励患者自己从轮椅中借助支撑物站立,直到能够独立站立。⑦步行训练:该项目主要针对于肌力达到4级或者能够独立徒手站立坚持30min的患者,叮嘱患者开展步行训练。具体方法由护理人员或者患者家属搀扶患者患侧,在行走时以护士的内侧腿拖带患者患侧下肢向前行走,尤其是要注意患者的中心应向健侧偏移,并且要注意防止跌倒的发生。
1.2.2 试验组 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①肢体按摩护理:对患侧肌肉由近端肢体向远端肢体做向心性按摩,每次30min,每日2~3次,然后按摩各关节,可按照大关节-小关节的顺序,控制初次幅度在小范围,并逐渐增大,对上肢的肩部、肘部及手指部位进行按摩,下肢则主要包括膝盖、脚踝、足部等,注意按摩过程中保持动作轻柔,防止引起患者出现疼痛等不适感;对于某些肌张力较高的肌群可实施安抚性按摩,使其能尽量放松;对于肌张力较低的肌群则主要通过按摩结合揉捏。②针灸护理:针灸方法采用体针和头针结合,其中头针是选择患肢对侧头部运动区采用1.5寸针按照针灸操作规范进行,每日1次,持续治疗15次为1个疗程,体针主要取阳明经穴,再辅以各肢体的相关穴位进针。③穴位按摩护理:从印堂两侧沿着眉弓直至太阳穴,往返按摩5~6次,应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沿鼻两侧向下经迎香至颧骨直至两耳前,往返5~6次。对面部的印堂穴、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攒竹穴等重要穴位采用拇指稍用力按揉,每穴保持1分钟;然后反复搓推后脑部,每次5~6下;从两侧风池穴缓慢按揉推至肩颈部;点按两侧神门和足三里穴,每穴保持1min;顺时针按摩腹部5~6min。穴位按摩每次15~20min,每天1次。④热敷护理:给予中药烫疗组方热敷。处方:薏苡仁、川木瓜、益母草各30g,白芷和赤芍各20g,羌活和红花各15g,胆南星 10g,细辛 3g,制半夏9g,将以上药物用药布袋包裹并进行熬煮,控制药包温度在40~50℃,按经络循行方向从阳至阴,自上而下熨烫患肢,每次30~40min,每日1次,在烫疗过程中要询问患者的感受,同时要详细观察患者的皮肤变好,避免发生烫伤。西医康复护理同对照组。
1.3 效果判定标准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5]和Barthel指数[6]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采用症状积分[7]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测和分析对比,采用FMA评分[8]对患者护理前后的肢体功能进行评价,并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对比,满意度评分根据我院自行设定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总体疗效评定标准[9],优:患者的疼痛、偏瘫等症状消失,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能够自理生活;良:患者的疼痛、偏瘫等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但并未完全消失,神经系统功能基本恢复,勉强能够自理生活;差:未达良效改善。
试验组优40例,良2例(20%),差8例(13%),优良率为87%;对照组优32例(53%),良10例(17%),差18例(30%),优良率为70%。试验组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症状积分、FMA评分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试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试验组患者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症状积分及FMA评分比较
表2 2组患者满意度效比较 例
中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症,在老年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该病主要是局部脑组织包括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血管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坏死,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则会引起残废或者死亡,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临床研究表明,对于中风患者急性期除了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外,还需要配合以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从而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10]。
从中医角度上讲,中风主要是由于脏腑阴阳失调、平素气血亏虚等因素导致了气血上逆、心火亢盛而引起,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偏瘫,其病理机制主要是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伤,最终引起患者出现运动障碍[11]。通过康复训练能有效刺激刺激脑侧支循环的建立,加速健侧脑组织或者病灶周围组织的重组或代偿,从而促进患者的运动反应得以恢复。在常规西医康复训练基础上,中医康复护理主要是结合肢体按摩、针刺、穴位按摩、热敷等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并提高肢体感觉及运动功能,以促进肢体功能改善。如通过肢体按摩能有效促进血液流通以及微循环;通过针灸能够有效地改善血液流变学,并提高患者病变周围脑血流图波幅,从而加快血流速度,最终通过改善脑供血状况使病变侧大脑组织细胞得以恢复,在头部的穴位进行针刺能有效的疏通经络、醒脑开窍、活血化瘀,同时还可以充分调动五脏六腑的精气,从而使患者的肢体功能能够快速的得到恢复;对四肢的穴位进行针刺可以刺激患侧肢体,并通过调和经脉疏通气血,使患者的肢体肌肉得到濡养,最终使肢体的运动功能得以快速恢复[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试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症状积分、FMA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患者的满意程度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应用于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症状积分、FMA评分改善,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1] 王玉珏.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2]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
[3] 吴妍.低周波与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比较[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4] 王芳,罗珊,都冬梅,等.辨证施护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1):2270-2272
[5] 席朝垒.针刺膀胱经穴位对中风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的影响[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
[6] 高嘉营.眼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D].大连: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
[7] 李林虹.全经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恢复期中风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
[8] 董冉.能量平衡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痉挛的临床观察[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
[9] 欧阳赛.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头皮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
[10] 付婷婷.对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11] 李侠.中风中经络二级康复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12] 吴培香.推拿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0.3969/j.issn.1008-8849.2015.17.037
R473.5
B
1008-8849(2015)17-1920-03
2014-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