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允东
走进维藩桥与德润亭
连允东
秋雨绵绵中我们走向宁化县石壁村东面村口,远望有一座单孔石拱桥高高耸立河上。走近一看,檐口上书有“维藩桥”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急匆匆走进维藩桥内,我抹去满脸的雨水一看,这是一座路亭与廊桥结合式的建筑。置身廊桥内,踩着鹅卵石铺就的桥面,有一种圆润的感觉。桥面呈长方形,东南至西北走向,宽约15米,深约7米,面积约200平方米。亭内砖木结构,单檐硬山顶,两面坡,于西南与东北两面各开券顶拱门,西南与桥相连,两侧还建有长条靠椅,以供跋涉之苦的行人一解劳困。
据村民老张介绍,此桥原名福德桥,桥址在现维藩桥上游40米处的小河上,由清代张子倡等筹建。雍正十三年(1735年)仲夏,因山洪暴发,桥两岸被冲崩塌,行人只得涉水渡河,十分不便。不久,村贤忠宴、忠孟等倡首捐助,于同年七月将桥修复。后又于乾隆九年(1744年)在现址兴工重建单拱石桥,并建长亭,更名维藩桥,既含为系行者上桥进亭休息之意,又有屏蔽村庄,维系地方安宁之义。
伫立桥上,突然,我眼眸中仿佛看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禾口、淮土苏区人民轰轰烈烈的“扩红运动”。看到那雄赳赳、气昂昂的参军青年一排排跨过维藩桥面奔赴前线;看到那热情高涨的群众扛草鞋、挑公粮、抬担架……穿梭桥上,奔向远方。耳际仿佛传来“保护苏区有责任,禾口淮土比参军,禾口扩红一千个,淮土一千多两人”激情满怀的革命山歌声。
“你们看,前面就是德润亭。”同行友人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抬头看见大门上镶嵌的石板上书有“玉屏德润”四个醒目大字。我们又兴冲冲走进了德润亭。徜徉亭内仔细观察,发现此亭建筑很特殊,别具一格。砖木结构,四面高墙,青砖到顶,不设一窗,东北偏东与西南偏西各设一门进出,使寒风冷气不能畅通对流。亭中宽敞,面积约40平方米。老张主动介绍说:此亭由张良俊为首聚众捐资建造,与维藩桥及凉亭是同时建造的。德润亭是座“暖亭”,与维藩桥上“凉亭”成曲尺形布局。真有意思,一凉一暖,相辅相成,这是颇费匠心的设计,很有创意。
漫步亭内,抚摸着斑驳的青砖,凝视着古朴的高墙,我思绪万千。这历经200多年风雨的维藩桥曾承载过多少达官贵人、平民游子的脚印;这饱经风霜的德润亭曾温暖过多少贤杰名人、饥民寒士的身心。维藩桥与德润亭,它们紧密相连,同心协力,始终如一,共同为行者纳凉解困、御寒抗冷,默默奉献自己的身躯;它们又似慈祥的保护神屏蔽石壁,保护安宁。透过它们,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石壁客家祖地人的无私和善良的品格;让我们从中吸取前行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宁化县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