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仁
12岁女孩木苦衣伍木的“最悲伤作文”感动了许多人。但是,不知这篇作文,是怎么扯上“彝族人因为懒惰所以特别穷”这个话题的。普雄镇宝石村村支部书记潘小伍说:“我们看到网上有人说,彝族人因为懒惰所以特别穷,气得不行。宝石村外出打工的有300多人,如果真像网上说的那么懒惰,怎么会有那么多村民外出去打工?”
要说贫困人口中,有没有“因懒致贫”的,我们应该承认有这样的现象。笔者从事扶贫工作多年,也曾碰到过这样的贫困农民,这仅是个别或是少数现象。但是,一个地方贫困,是不是懒惰造成的呢?那就要具体分析了。
从国家的层面说,新中国是在一片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一穷二白是我们国家的原色。从地区的层面说,西部没有东部发达,山区没有平原富裕,这是由地域条件和交通等条件所决定的。从家庭和个人层面说,有的是因病致贫,有的是因缺少劳动力致贫,有的是因为缺少文化和科技知识致贫等等。而从宝石村的贫困来看,应该是历史上所形成的区域性贫困和文化的欠发达。如果说他们是懒惰致贫,这里面就有了冤情。
对于一个地方的贫困原因,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掌握,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做到精准扶贫。不能给贫困人口乱戴懒惰的帽子,这不仅打击了贫困人口脱贫的积极性,也妨碍了地方的精准扶贫。
根据机构调查,对“读书无用”的认同度中,村庄贫困阶层认同度最高,为62.32%,而村庄富裕阶层认同度最低,为17.95%。
来自河南省的读者朱四倍对此评论,六成村庄贫困阶层认同读书无用,而且呈现出越贫困越认同读书无用的特征,隐藏其后的原因是知识转换成为财富和地位的功能在削弱,“举家式”的教育投资难以得到现实回报。农民子弟如果失去通过接受教育改变社会地位的途径,可能使他们下一代改变命运的机会更少。
近来,山西读者秦风明在农村走访时,时常听到一些农民朋友的牢骚:农技培训常见,却少见有长久的连续的服务!
秦风明认为,科技培训成了“作秀”,除了一些地方开展农技培训存在搞形式,走过场,不合农民口味之外,关键是一些农业科技培训活动是“一培了之”,在知识传授之后,缺乏相应的“授”后服务。
来自南充市康家店村的多位村民反映,很多贫困家庭从去年开始申请低保,但到现在都没办下来,而一些有车有房的人,却能领到低保。无奈之下,村民找到政府部门,得到的答复是材料不齐全。
来自扬州的读者高创对此评论,低保,这个本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的保障制度,如今在某些地方沦为了人情保、关系保。以“材料”识人、按“材料”办事,都不如躬身一线、立足基层,眼见的事实比“材料”来得更真切、更实在。
有领导下乡部署抗洪救灾工作时发现,当地一座被洪水冲垮的小桥去年汛期时曾拨款修复过。只要发洪水,这座桥就要被冲垮,是领导查看灾情的“保留项目”。
来自湖北的读者张剑虹对此评论,看灾“保留项目”,戳中了我们抗灾救灾工作中的痛点。发生了灾情,政府就要有资金和物资的投入,有的官员就总想趁这个机会多报点“水荒”,多争取点资金,看灾“保留项目”保留的是官员“为公”背后的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