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夏曙光,苗碧川,赵晓艳,刘艳红
(1. 河北省平泉县医院,河北 平泉067500;2. 河北省平泉县第二医院,河北 平泉 067500)
不同类型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王旭东1,夏曙光1,苗碧川2,赵晓艳1,刘艳红1
(1. 河北省平泉县医院,河北 平泉067500;2. 河北省平泉县第二医院,河北 平泉 067500)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血压的动态监测及其昼夜节律的变化,将229例原发性高血压(FH)患者分为杓型组55例、非杓型组56例、深杓型组58例、反杓型组60例,均检测Hcy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并对不同分组EH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反杓型组血浆Hcy、D-二聚体、FIB水平显著高于杓型组(P均<0.01),非杓型组与反杓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杓型组及反杓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的PT、APTT、TT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EH患者存在高凝状态,Hcy亦明显增高,反杓型高血压患者更为显著,传统的血液指标PT、APTT、TT不是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凝血状态的敏感指标,为高血压患者需合理用药而有效地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及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原发性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其变化存在昼夜节律性,典型周期形式表现为:全天出现“双峰一谷”的长柄勺型曲线,夜间血压下降率作为判断血压昼夜节律状况的定量指标,即:(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 /白昼平均血压×100%。根据计算结果分为4种类型:即夜间血压较日间下降10%~20%称为杓型高血压;夜间血压下降0~10%,称为非杓型高血压;夜间血压下降20%以上称为深杓型高血压;夜间血压不降反而高于日间称为反杓型高血压。但是传统意义上的危险因素已不能完全解释EH的发病原因。近年研究证实,机体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原发性高血压密切相关[1-2];因Hcy对血栓栓塞性疾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已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3];亦有研究表明,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变化会导致内皮细胞的损伤[4]。因此,笔者研究了不同类型EH患者血浆Hcy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凝血-纤溶系统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2014年1月在河北省平泉县医院内科住院的EH患者229例作为研究对象,男138例,女91例;年龄(58.9±11.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中高血压诊断标准[5]:收缩压(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诊断为高血压病。为减少基础疾病因素的影响,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均≥70岁、吸烟≥10支/d,有高血脂、高血压患者均不列入本研究对象。入选者全部进行心电图及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除外冠心病;头颅CT平扫及血糖、血脂检查无异常;除外急性感染,心功能不全,风湿活动期,糖尿病,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慢性血液病;近期无外伤、手术、活动性出血等病史;强调入选时未服用华法林及抗血小板药物及他汀类药物或已停用至少5个半衰期以上。入选患者根据血压的动态监测及其昼夜节律的变化随机分为杓型组55例,其中男33例,女22例;年龄(57.8±10.3)岁。非杓型组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58.8±11.3)岁。深杓型组58例,其中男34例,女24例;年龄(57.9±11.2)岁。反杓型组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58.5±10.6)岁。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4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患者空腹12 h于6:00—7:00采空腹肘静脉血3 mL,采用循环酶法测定Hcy的浓度,成人空腹血浆总Hcy水平正常值为0~15 μmol/L,理想值为<10 μmol/L,15 μmol/L被认为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定量测定血浆FIB浓度(参考值为2~4 g/L);D-二聚体采用Clauss凝固法通过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正常范围:定性为阴性;定量<0.5 mmoL/L);仪器为全自动生化仪,由日本日立公司生产。所有试剂盒均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严格按试剂盒说明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均数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用进行卡方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非杓型组、深杓型组、反杓型组血浆Hcy、D-二聚体、FIB水平与杓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反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深杓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杓型组与深杓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PT、APTT、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各组Hcy 、D-二聚体、FIB、PT、APTT、TT检测结果比较
注:①与杓型组比较,P<0.05;②与反杓型组比较,P<0.05。
EH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并且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慢性肾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逐渐增长趋势,截至2002年,18岁以上成人患病率已达18.8%。EH是由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以引起心、脑、肾、视网膜和血管等靶器官功能与结构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且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下列因素在复杂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心排血量改变、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内皮功能受损等均可能参与发病过程。高血压对人类的危害主要在于它会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对高血压疾病的不断认识和深入了解,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的出现使人们对于人体血压的变化及规律有了全新认识,在对高血压患者的诊断、治疗、效果评价、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6],动态血压监测中发现血压在一天中具有明显的昼夜波动性,将这种周期性规律性波动称为血压昼夜节律(blood pressure circadian rhythm,BPCR)。这种BPCR以交感神经活性占优势,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因此白天血压于8:00—9:00时和16:00—18:00时出现2个峰值;夜晚交感神经活性下降,血压以迷走神经即副交感神经活性占优势,心排血量减少,全身肌肉松弛,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夜间血压下降约于2:00—3:00时处于最低谷,从而形成这种呈昼夜两峰一谷的长柄勺形的曲线[7]。
EH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我国常见、多发的一种心血管疾病,研究证实,Hcy与心血管疾病存在着密切联系[8],与高血压存在相关性[9-10],Hcy 引起高血压的可能机制:Hcy 增高可直接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11],Hcy增高可致血小板功能的紊乱;Hcy损伤血小板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系统,使NO生成减少,改变花生四烯酸代谢而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以及血栓形成[12]。血浆D-二聚体是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活性的确切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13]。FIB是体内重要的凝血因子,其浓度增高致血液黏滞度增加,血小板集聚性增强,促进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14]。
本研究发现,反杓型高血压患者血浆Hcy浓度明显高于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及深杓型组。反杓型高血压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的血浆浓度高于另3组。非杓型组及深杓型组患者血浆Hcy、FIB、D-二聚体的浓度与杓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非杓型组及深杓型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PT、APTT、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反杓型高血压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可能性较大,也就是说反杓型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出现并发症。本研究结果亦表明PT、APTT、TT与高血压的类型并无相关性,即传统的血液指标PT、APTT、TT不是反映EH患者凝血状态的敏感指标。
综上所述,反杓型高血压患者血浆Hcy、FIB、D-二聚体的浓度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高血压患者,Hcy增高表明其血管内皮损伤更为严重,血栓栓塞性事件的发生概率可能更大;所以在临床工作中要加强对反杓型高血压的重视,尽可能地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1] Virdis A,Ghiadinal L,Cardinal H,et al.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duced by fasting hyperhomocystinemia in normotensive subject and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J]. J Am Coll Cardiol,2001,38(5):1106-1115
[2] 那开宪,余平,张桂云. 应重视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的关系[J]. 中国临床医生,2010,3(1):3-5
[3] 费凤英,王金金,祝新华.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的研究[J]. 医学信息,2010,23(5):1233-1234
[4] 施珅. 凝血及纤溶实验室检验的进展及临床应用[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5):1168-1169
[5]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6] JCS Joint Working Group. Guidelines for the clinical use of 24 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 ( JCS 2010)[J]. Circ J,2012,76(2):508-519
[7] Gorostidi M,Sobrino J,Segura J,et al.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f a 20000-patient database in Spain[J]. J Hypertens,2007,25(5):977-984
[8] Sepulveda-Sanchez JM,Maria-Frances R,Martinez Salio A,et al. Homocystein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 Rev Neurol,2004,38(4):347-358
[9] Wald DS,lawM,Morris JK. Homocysteine and cardiovasular disease:evidence on causaity from ametal-analysis[J]. BMJ,2002,325(7):1202
[10] 王建华. 同型半胱氨酸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检测意义研究[J]. 河北医学,2013,19(5):740-742
[11] 冯蕾,倪锐志. 高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科技信息,2011,23(9):823-824
[12] Spencer CG,Martin SC,Felmeden DC,et al. Relationship of homocysteine to markers of platelet and endothelial activation in high risk hypertensives:asubstudy of the Anglo-Scandinavian Cardiac Outcomes Trial[J]. Int J Cardiol,2004,94(2/3):293-300
[13] 宋予萍,王文君,徐泽昌,等. D-二聚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及脑钠肽浓度对急性冠脉综合症预后的预测价值[J].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0):801-802
[14] 李卢军,项美香,陈鹏. 血清C-反应蛋白、凝血因子Ⅰ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研究[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4,20(9):522-534
10.3969/j.issn.1008-8849.2015.11.012
R544.1
B
1008-8849(2015)11-1177-03
201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