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依法治国与“中国梦”的实现

2015-02-06 17:08刘冬冬
法制博览 2015年35期
关键词:公正中国梦依法治国

刘冬冬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论依法治国与“中国梦”的实现

刘冬冬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依法治国是指按照宪法和法律管理社会事务、开展各项工作,逐步实现国家治理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中国梦即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内含了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为中国梦提供了坚实保障。因而,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律制度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等,以更好地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关键词:依法治国;中国梦;市场经济;公正;改革

依法治国是我党在长期治国理政中总结出来的治国方略,也是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生动再现了中国人民的理想追求,客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准确表达了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依法治国与中国梦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中国梦内含了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为中国梦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依法治国与中国梦的理论阐述

依法治国是指按照社会规律和人民意志治理国家,将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置于法律制度之下,按照宪法和法律管理社会事务、开展各项工作,逐步实现国家治理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执政方略,至此依法治国成了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从本质上看,依法治国就是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行政、公正立法等基本原则,提高法律在国家生活中的权威。从社会目的上看,依法治国是为了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和社会地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1]依法治国是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也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重大创新,标志着我党对社会规律和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012年参观国家博物馆时,习近平同志阐述了“中国梦”的概念,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2]从此“中国梦”一词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中国梦就是要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梦的核心内容可总结为“两个一百年”,即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和建国一般周年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社会理想。中国梦将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命运紧急联系起来,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在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之后,各地、各部门纷纷响应,掀起了做梦热潮,如体育强国梦、中国航母梦、法治中国梦、广东梦、上海梦等。

二、依法治国对实现中国梦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

(一)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法治中国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不仅需要推进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还需要坚持依法治国,用法律制度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社会长治久安的客观要求。显然,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公平、正义、和谐、民主等价值理念融入法律制度之中,融入政府决策、司法判决、行政执法等过程中,才能实现公正、民主、法治的社会发展目标,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二)依法治国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许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日渐浮出水面,而新矛盾、新问题、新困难又在不断累积,如果这些社会问题、矛盾冲突、利益关系等处理不当,很容易激化社会矛盾,甚至演变成暴力冲突和群体性事件。法治包含了自由、公正、民主、人权、秩序等社会价值,体现了民主立法、保障人权、依法行政、法律至上、司法独立等基本原则。加强法治建设,有助于推进依法治国,明确公民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维权方式、诉求表达途径等,调节社会矛盾,缓解社会冲突,约束公权力运行,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三)依法治国是凝聚改革共识的必然选择

首先,法治是凝聚改革共识的基本途径。在改革开放中,为了破除体制障碍,推进经济、政治、文化改革,可能会在某些地区或部门先搞一些改革尝试,甚至闯出法律与制度的“禁区”,挑战既有社会秩序与法治权威。这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和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获取民意支持,凝聚改革共识,尽量就“为什么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推进改革”等问题达成共识。如果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能够形成改革共识,制定和执行符合改革需要的法律法规,必然能为深化改革提供合法性保障和法律支持,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其次,法治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尺度,它内在包涵了公平、自由、人权、和谐、秩序等价值原则。加强法治建设有利于明确中国改革的性质方向、任务目标、实施方式、基本原则等,能为改革汇聚民意、集中民智、凝聚共识,有助于团结一切社会力量为中国梦筑牢根基。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共筑伟大中国梦

(一)用法律制度促进社会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状况也有了质的改变,这意味着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道路上迈出关键的第一步。虽然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仍面临着发展不平衡、制度不完善、贫富差距大、公共服务差、矛盾冲突多等问题,这些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3]为此,需要用法治思维看待经济发展问题,用法律制度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将各种矛盾冲突置于法律的框架之下,用法治手段推进社会建设,管理公共事务。同时,要将党的意志转化为法律制度,把党的指导思想、发展规划、方针路线等融入法律制度之中,用法律和制度推进经济转型、政治改革和社会建设。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化解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各种隐患,缓和市场竞争所产生的社会矛盾,协调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人与自然冲突,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用法治思维改善社会治理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是一项宏大而长远的战略规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想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将理想变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路径,否则,理想就会沦为空想,变成“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任何制度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与社会环境、经济状况、历史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法治也不例外。对中国梦而言,可能有多种实现路径,但在政治民主化、社会法治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法治无疑使最有效、最合适的实施路径,因为传统的“人治”方式是在自然经济、宗法思想、农业社会等环境中形成的,有着鲜明的历史局限性。而当代中国进入了后工业时代,经济制度、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人治”模式已无法应对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挑战。为此,应摒弃落后的“人治”思维和官本位思想,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用法律制度管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务,逐步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改善社会治理中,最重要的就是限制和规范公权力,因为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依法行政、依法治权、依法治官,用法律约束公权力,保证公民的各项权利。当前我国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官员依法行政意识明显增强,但是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的现象仍屡见不鲜。比如,经常可以听到一些雷人口号,“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什么法不法,老子就是法”等。显然只有不断推进依法治国,将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里,才能更好地保障公民的财产权、人身权、自由权等,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治理。

(三)以法治建设发展市场经济

实践经验证明,市场经济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能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和法治经济,需要通过法律制度调节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期与深水区,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与挑战,这时需要通过法律法规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协调利益关系,建立保护产权、平等交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知识、技术、管理等迸发活力,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市场经济制度的导向就是保护产权……清除违背公平的法律条款”。为此,需要通过法治建设堵住市场经济体制的各种漏洞,以强化产权保护,遏制权力寻租,抑制贪污腐败,促进市场公平,激发市场活力。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应强化政府的法治思维,明确公权力的范围、边界等,使“政府能干什么”、“怎么干”等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4]比如,应依据法治原则进行简政放权,取消不合理的市场审批,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应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以建立自由公平的市场环境。

(四)以法治理念促进文化建设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离不开繁荣的社会文化,习总书记提出,国家富强需要以文化繁荣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文化软实力即国家的文化生产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而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法治的生命力与凝聚力以及公民的法律素养、法律信仰等直接影响着文化软实力。因而,应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等方式,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首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知识产权是促进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繁荣发展的关键,也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前提。只有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严厉打击各种盗版、侵权行为,保护文艺创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才能激发人们开展文艺创作和科研创新的动力,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其次,培育公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信仰。法治不仅指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等治国方式和运行机制,还内涵了法律至上、权力制约、自由平等、保障人权等价值原则。开展法治建设有助于将公平、正义、秩序、人权、平等、自由、民主等价值理念融入国家治理、经济发展、社会运行等方面,提升全民的守法意识和法律信仰。张居正说过,“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显然,要实现“法之必行”关键就需要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法治精神、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让尊法、守法、护法成为公民的自觉意识,让依规行事、依法办事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5]

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也是法治之梦。因而,应将法治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制定反映公众意志、社会需要、人的价值尊严的法律法规,并将法律制度融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之中,不断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和法律信仰,将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等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姜明安.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条件与保障[J].人民论坛,2014(10).

[2]余华.论全面推挤依法治国的价值支点[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4,(4).

[3]刘素霞.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保障[J].经济研究导刊,2015(6).

[4]周友苏.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论[J].中华文化论坛,1998(2).

[5]余华.论全面推挤依法治国的价值支点[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4(4).

作者简介:刘冬冬(1988-),男,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政治学。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5-0157-02

猜你喜欢
公正中国梦依法治国
迟到的公正
公正赔偿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弗雷泽的三维公正观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公正俄罗斯党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