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龙 李 佳 肖 瑶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上海201701
周某的案例是犯罪社会学中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本文首先回顾周某的主要历程,接着全面分析犯罪社会学的重要理论——社会标签论,然后从社会标签论的角度出发,尝试分析周某的“最初的”越轨行为和他之后“派生的”的越轨行为之间的联系。最后提出相关结论和对策,同时也提出青少年越轨矫正方面的建议。
曾在1985年的时候,周某15岁外出打工期间,因为公然调戏妇女被派出所行政拘留两周,25岁时在重庆市一家装卸集装箱的公司打零工出卖劳力,三年后与一名姓徐的女子结婚后成为一名中巴车司机,因为后来一次超载事故失去了工作,妻子也在不久后与其离婚。
2000年左右,周某被公安机关带走劳教,称其在武汉被查出非法持有枪支。当公安机关对其进行拘捕时,周某拒不缴枪并朝天开枪,后来又前往警方处称要回枪支。对于本次被强制劳教两年,周某对周围人称其冤枉。
释放后的2004年4月22日,34岁的周某第一次出手。当日,在重庆市江北区,两名酒店女职员取款后走出银行便遭抢劫,他打死1人打伤1人后逃逸,抢走现金7万元。不到一年后,周某再次行凶,抢劫地点改在家门口附近。此后,周某远赴云南,长期在边境地区活动。2005年,因贩卖枪支,周某被捕,经云南铁路法院判刑后即在当地服刑。
2009年10月14日,长沙市南郊公园内,周某射伤了一名刚进城不到一星期的农民。当年年底,长沙市天心区一家银行门口,一男子被枪击致死,4.5万元现金被抢走。10个月后,长沙市雨花区一公司负责人遭枪击身亡,凶手抢走一台手提电脑。8个月后,2011年6月28日,长沙枪声再起,一名雷克萨斯轿车车主下车时,被歹徒开枪击伤。
2012年8月10日他在沙坪坝区凤鸣山康居苑中国银行储蓄所门前持枪抢劫,打死一人、打伤两人后,抢走遇害妇女挎包(内有现金7万余元)后迅速逃窜。后正在开展安全巡线调查的便衣铁路民警朱某某上前盘查迎面而来的周某,连中3枪,光荣牺牲。
8月14日6时50分在重庆沙坪坝区覃家港镇童家桥村莴笋沟被重庆警方正义的子弹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8年的时间,周某作案10起,打死11人、伤5人,于2012年8月14日清晨被蹲点干警击毙。他生前的累累罪行,背后又是什么样呢?。之后,我们静下来思考,到底是什么让周某犯下滔天罪行?
我们来看一下周某的历程,1986年3月起,因调戏妇女被治安拘留14天。那年他才16岁(当时恰逢建国后第二次严打,流氓罪涉及范围很广)。可以说,自从这次治安拘留,社会和刑事司法系统已经把他贴上“犯罪”的标签了。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在大家眼里已经是一个“罪犯”了。他也就给了自己一种暗示“我是坏人”。此后,坏人做了更多的坏事,“顺理成章”。从中可以看出,周某杀人的动机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社会对其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用标签理论来解释,就是他被社会贴上了标签,大家对其的认可降低,其受到歧视或者偏见,从而使这个小伙子逐渐走向罪恶的深渊。从周某青年时周围人调查得知,周某那时本质是不坏的。周某最开始调戏妇女,可能只是轻微的越轨行为,可能仅是对某位女性吹了几声口哨,挑逗了几句。如果当初对他进行正确引导,可能不会引发后面一系列惨案。
由调戏妇女被刑事司法系统贴上“犯罪”标签的周某一步步走上了不归路,最终成了穷凶极恶的真正的犯罪分子。从标签论看来,他实际上是刑事司法系统的受害者。系统公开合法地给他贴上“犯罪”的标签,直到他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犯罪分子。如此一来,本是为预防和减少犯罪而设立的控制犯罪的社会机关通过与社会犯罪行为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变成了一个“制造”犯罪并将它带入到我们社会中来的机构。其效果与本意恰好相反。
“非犯罪化”与“非监禁化”是标签理论提出的重要的对策。对于社会危害性较小,或因形势变迁使其减小及至消失的犯罪行为,可以转化为其他非刑罚的处罚,直到合法化。对一些社会危害性较轻的犯罪人。尤其是少年犯罪人,可以从矫正机构转移到社区内进行矫治。
显然,社会标签论只注重犯罪因素中外部条件的因素,忽视了犯罪行为和行为人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有一定的缺陷,它具有一定的缺陷。标签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很大,他们心理还不够成熟,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关怀。坏的标签不能轻易贴给他们。从预防犯罪的角度来说,对于这些青少年不适当的行为应该正确引导,而不是直接给他们贴上犯罪的标签。
[1]吴鹏森.犯罪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王宇鹏.标签理论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从马加爵事件谈起[J].法制与社会,2008(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