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引领抗战走向胜利
70多年前,在法西斯兴起并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率先推动中国全面抗战,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抗日战场,卓有成效地打击了日军,支援了正面战场,引领中国抗战走向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美英法等西方大国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由于中国国民党当局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中国内战频频。
为了团结一切力量抗战,1933年1月17日,毛泽东和朱德联名发表宣言,表明中共愿意“与任何武装部队共同抗日”。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全国人民、国民党和各党派一致抗日,并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同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努力下,中国兴起了一股无法阻挡的要求团结抗战的热潮。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抗日大局出发,力主事变的和平解决,与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一道,促使蒋介石接受抗日主张。七七事变爆发后,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启,并形成了制约日本侵略者的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共领导抗日武装挺进日本占领区后方,建立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政权,发动群众,开展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形成了与正面战场相呼应的敌后战场。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确定了中国抗战的方针:“全面的、全民族的持久抗战,八路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和《论持久战》两部著作中全面深刻地分析了游击战争在中国特殊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地阐明了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特点和优势,即以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为主要形式来进行持久的抗日战争,也从理论上论证了中共领导下的敌后战场,一定会发展成为中国抗战主战场的必然性。
在毛泽东抗战理论的指导下,从1937年至1940年,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在与日军的战斗中发展壮大为华北、华中、华南抗日根据地,总人口达到1亿,抗日武装正规军达到50万人。
“先德后日”战略是美英苏盟国打击德意日法西斯的世界战略。这一战略意味着盟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中国战场不能得到盟国更多的战略援助,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坚持持久抗战,必然会付出更多的牺牲。中国共产党从世界反法西斯大局出发,毅然支持盟国的“先德后日”战略。
早在1941年春美英制定“先德后日”战略期间,毛泽东就准确地预见到“英美总方针是先对德后对日”。1943年7月,毛泽东发表支持“先德后日”战略的讲话,明确指出,在反法西斯战线中,“不应只从一个国家的眼前利益来看,而要看先打败哪一个法西斯国家对于整个反法西斯阵线最为有利”。在准确战略判断下,中共号召敌后战场抗日军民坚持抗战,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中国抗战的支持下,美英苏度过了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的困难时期,转入战略反攻,继打败德国之后,又与中国一道打败了日本,夺取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可见,中国共产党为盟国“先德后日”战略的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