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功清
惠尔好我 携手同行
——专访泰国驻华大使醍乐堃·倪勇
□ 文/王功清
人们常用“中泰一家亲”来形容中泰关系。近年来,中国与泰国在各方面的合作不断加强,这给双方都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互惠互利。2015年正值中泰建交40周年,在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时刻,中国与泰国应如何继续深化合作,进一步取得“惠尔好我”的成就?
《中国—东盟博览》杂志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泰国驻华大使醍乐堃·倪勇阁下。
醍乐堃·倪勇:1975年7月1日,泰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但两国之间的往来可以追溯到13世纪泰国的素可泰王朝和中国的明朝时期。
基于双方良好的理解,泰中两国一直保持友好关系。历史上,泰国与中国是近邻,地理与文化相近,两国人民亲如一家人。
在现代,泰中两国关系进一步加强,政府间高层互访频繁,尤其是泰王室的频繁拜访。
泰国与中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两国之间的合作不仅局限于政治与经济领域,还涉及科技、文化、健康、教育、体育、法律和安全等领域。双边合作促进了泰中两国的发展,也有利于东盟以及东亚地区的繁荣。
为庆祝两国建交40周年,泰国的私立与公立机构计划展开各式活动,包括高层互访、两国未来发展方向研讨会以及推进双边关系的相关文化活动等。
醍乐堃·倪勇:中国是泰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14年,两国双向贸易额达726.7亿美元。中国同时还是泰国最大的进出口市场。中国对泰国的投资也在持续增长。
为了进一步促进双边经济合作,泰国与中国决定恢复泰中经济合作联委的运作,来加强双边贸易与投资。首次会议于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尽管两国间的贸易与投资非常稳固和具有建设性,我坚信还有继续扩大的空间,尤其是省与省之间的合作。
基础设施发展(泰中铁路协议),以及农业、能源、旅游是双边合作的重点领域。目前,泰国开放了5个边境经济特区(美索、阿叻年巴提、达叻、莫拉限、沙道)。这也是另一个潜在的合作领域。
醍乐堃·倪勇:东盟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让泰中两国关系更具活力,同时也促进了人员交流。
泰国十分重视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该领域的交流能促进人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是双边交流的基础。
泰国将继续推动与中国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巩固两国之间的友谊。
醍乐堃·倪勇:2015年3月28日,泰国副总理兼外长他纳萨代表泰国参加了亚洲博鳌论坛,并在开幕式上发表了主题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演说,概述了泰国对该提议所提供的支持。这些支持是为了加强泰国与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及扩大在互惠互利领域的合作,如基础设施、铁路、通讯和旅游。
泰国是东盟的门户,是东南亚的交通枢纽,尤其是海上交通的枢纽。因此,基础设施相关项目建设将推动泰国以及东南亚的经济和交通发展,也将给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带来巨大影响,通过与泰国及其邻邦签订三边合作协议。
此外,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促进区域互联互通。互联互通是泰国最重要的外交政策之一,尤其是海上和陆路的联通以及技术转移。互联互通将带来新的经济机会,为合资项目铺平道路;它将进一步巩固该区域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该地区的繁荣与安全。
亚洲博鳌论坛上,泰国副总理兼外长与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共同主持了“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的开启仪式,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对加强与东盟合作的重视。
醍乐堃·倪勇:东博会是促进区域经贸合作与一体化的有效机制。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世界各地的商业团体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东盟正在向2015年建立共同体迈进。中国是东盟区域一体化的重要伙伴。例如,中国作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将在2015年东盟经济共同体完成前加大在东盟的投资。当前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额已经超过了1000亿美元,计划在2020年新增1500亿美元。
东盟与中国的合作已经涵盖各个领域,如农业、救灾等。双方建立了一系列的机制和合作平台,比如东博会。这些机制和平台将继续推动双边伙伴关系的发展。
醍乐堃·倪勇:泰国十分重视东博会。从2004年东博会首次举办以来,泰国就派高层代表团参与。2015年,泰国是东博会的主题国。泰国首相已经在2015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访问泰国期间接受了他的邀请。泰国首相将在高层代表团的陪同下参加本届东博会。
目前双方正在就活动详情进行探讨。当然,公立和私营部门的主要参与者都将出席东博会。东博会能帮助泰国更好地发掘自身的潜力,在各个领域形成更加稳固的伙伴关系。
醍乐堃·倪勇:泰国对中国发起并筹建亚投行的决心表示称赞和祝贺。亚投行将给该区域带来很多优势。
亚投行是首个由亚洲国家主导的多边开发银行。泰国将和所有东盟国家一起全力支持亚投行的筹建,并与亚投行积极合作,促进贸易往来与经济活动,推动区域一体化。
泰国认为,可行的基础设施发展是推进区域互联互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所以,亚投行将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之一,泰国认为亚投行应该实行高标准,对现有的架构进行补充,并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一起有效运作。比如,可以向具有丰富经验的开发银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