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生态构建

2015-02-06 16:30闫庆来
艺苑 2014年6期
关键词:研究生生态教育

闫庆来

【摘要】 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生态构建,包括外生态与内生态:通过协调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中影响教育有效实施的外部因素,合理协调外部生态,维护外部生态的良性变迁;通过观念的扭转、师资的加强、系列教材的出版、教学方式的革新、教育评价体系的建构等等途径,构建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内部生态环境,加强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建设。总之,通过内外生态兼修,促进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生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在众多艺术学者的努力之下,作为文学门类下属的一级学科艺术学顺利提升为与文学同层次的艺术学门类。众多艺术学人奔走相告,欢呼庆祝。诚然,艺术学学科地位的提高历经几代学人奋斗努力,终于成为现实。但是,在欢呼之余,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学学科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艺术学学科地位的提升绝不是简单地由一级学科提升为门类的名称替换,而应该是内涵外延的系统化构建。近些年,已有学者围绕作为门类的艺术学学科内涵范畴,以及艺术学门类下设的诸多一级学科的内涵范畴展开思考,并形成了颇有见解的个人观点。然而,艺术学门类提升的事实,只是代表着政府和大众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艺术学科的重要性,是艺术学科向外争取学科地位的阶段性胜利。众多学者关于艺术学学科内涵范畴的思考,才是艺术学学科向内部深入挖掘内涵构建的关键。某种程度上说,学科建设的成效判断标准之一是学科教育的发展状况与成效体现。相对于艺术学科而言,艺术教育的发展状况和成效体现应该是判断艺术学科建设的标准之一。而在庞大的本科艺术教育良莠不齐的规模化发展氛围中,作为精英教育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况与成效体现才能最直接客观地反映艺术学学科发展的现实状况。在这种思路之下,“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的成立(1),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价值。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主要围绕当下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并梳理这些问题,有目的地解决问题,促进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也是从侧面对艺术学学科门类建设的极大促进。作为联盟成员,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思考相关问题。以下就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生态构建进行有针对性地阐述,以期促进当下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合理协调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外部生态,维护外部生态的良性变迁

生态是事物生存沿传的重要保障,没有生态,就没有可持续发展。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也急需生态构建。生态构建势必围绕外部生态与内部生态展开。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外生态,即影响艺术学科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外部环节,是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因素,包括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中影响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有效实施的众多因素。教育作为一种具体活动实施,必然需要外部各方面的相互协调配合。每一个环节的合理运行,才能最终保障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实施。然而,纵观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现状,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具体可分为几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外部教学环境与培养目标的矛盾。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作为精英教育的一个部分,其价值取向是培养具有艺术思维的专业人才。而艺术思维不能简单地局限于空间、透视、形体、色彩等等艺术语言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主体勇于探索艺术学科未知领域的可能性。但是,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行政手段的制度性约束成为制约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不容否认,行政制度有着无法取代的价值,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制度是立本之源。然而,现实中,行政制度严重约束了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成效,这在综合性大学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分布范围广,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学科特点鲜明,学科之间形成互补优势,有利于学习主体的综合性发展。但是,面对众多特色鲜明的学科,教学管理成为一大难题。在目前行政主导意识比较重的院校,为了方便管理,简单实行一刀切政策。这些院校中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各种政策时,不以专业性质与特征为出发点设置各种制度,而是简单考虑政策实施的方便性,从而忽略了不同学科的专业特性,甚至伤害了部分学科的专业发展。针对艺术学科而言,这种行政政策性矛盾体现在招生、培养等各种环节。如招生环节,我国实行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所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考试必须在固定时间进行。(2)这种行政政策本意是好,但是相对于艺术学科就存在一定的问题。艺术学科硕士研究生考试,大多需要进行专业技能课程考试。因避免报考院校不同,评分标准产生较大的分歧,全国各地考生的专业技能课程考试只能在报考院校统一进行。这样矛盾就出现了,所有考生必须在报考院校考试,才有可能在考完公共课后集中考专业技能课。但是,现在鼓励考生在生源所在地报名考试,理论课试卷在报考地考试,这就导致考生无法及时赶到报考院校统一进行专业技能考试,专业技能考试只能推迟进行,或者直接以理论课程考试取而代之。试想,没有经过专业技能考核录取的生源,如何把关专业实践能力,如何在考试中体现艺术学科的专业特性?伴随着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招生考试中专业特性削弱的同时,外语科目的分值比例问题成为大家抨击的重点之一。考察历年的外语单科成绩线,最近多年维持在35分左右,看似较低,但确实把很多专业优秀的学生拒之门外。再如,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环节中其它方面亦是如此。课程教学的多样化问题、院校教育与艺术机构的对接问题、学位论文的质量把关问题、创作作品的质量把关问题、学位论文与创作的协调问题等等,都不能以行政手段采用一刀切式地简单管理方式来解决问题。简言之,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外部环境在于合理协调,共同维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文本,以专业特性为出发点,以圆融的教育观念,合理协调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外部生态,维护外部生态的良性变迁。

二、构建内部生态环境,加强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建设

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内生态,即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具体过程中的诸多学科内部因素。它包括教学理念、培养制度、课程体系、教材建设、评价体系等等。艺术学科研究生内生态的建设,实质就是艺术学科自身内涵的提升。通过观念的扭转、师资的加强、系列教材的出版、教学方式的革新等等途径,有效提高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成效。首先,作为精英教育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诉求,应该围绕培养何种人来讨论,而不是片面强调技巧或者理论。精英人才的成长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艺术精英人才的形成,绝不是简单掌握技巧或者理论就可以称之为艺术精英人才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也绝不是仅仅指向画画唱歌,而是通过艺术的角度审视人类的发展,通过艺术的视角理解并解决人类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问题。此点,也是艺术学科的学科内涵之体现,是艺术学作为学科存在的价值所在。一门学科必有其内在价值,正如化学、生物、物理等学科以独特的视角研究人类一样,艺术也以独特的视角阐述着人类的发展历史。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艺术文化学等分支学科正是以这一独特视角审视人类的变迁过程而逐步形成的新兴分支学科。其次,加强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系统性。纵观当下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现状,我们发现两种极端化的教育模式,即以导师为主导的模式和以学生为主导的模式。以导师为主导的模式,在教育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以导师的标准为依据,培养出导师心目中的优秀学生。这种方式,实质就是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的现代翻版。其最好的结果就是严师出高徒,学生永远不具备开宗派之创新能力。以学生为主导的模式,即俗称的“放养模式”,任由学生自由发展。这种方式的目的性约束性较弱,对于自主性较强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一旦面对的是比较被动的学生,非常容易产生无法把握的效果。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系统性不够,随意性较大。从这个角度而言,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应该适当加强系统性,强调规范性,提升学科内涵。作为学科而言,也必须逐步使知识内涵系统规范,使散乱的个人化的经验总结提升为具有学科规范的系统学科知识。这可以通过策划出版系列教材(3),建设具有一定样本传播价值的公开课程等等(4)途径来实现。最后,规范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评价体系。纵观当下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成效评价,基本体现为以科研成果为重,评价依据主要围绕作品获奖、论文发表、项目立项等因素来考核。我们不否认科研成果在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评价中的重要性,但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评价绝不能简单地以科研成果论成败。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文化的养成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艺术学科专业知识的人,而不是培养过多的滥竽充数的科研成果。完全以科研成果为重的评价体系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有悖于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当下以读图时代著称的视觉快餐文化环境下,我们需要的不是繁杂的科研成果,而是面对复杂的艺术事项具有基本艺术鉴别能力的鲜活个体。鉴于此,我们强调并呼吁,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不能急功近利,应回归艺术的范畴来评价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成效,坚持百年树人的长远目标,真正使艺术滋养人类生存,实现艺术化生存。

总之,随着艺术学学科地位的提升,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应该有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艺术学科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新环境。通过加强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内生态,改善协调外生态,促使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真正成为艺术精英人才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研究生生态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