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冯雅可
一名博士的村官之路
文 / 本刊记者 冯雅可
饱读诗书却甘愿当一个村官,有人佩服他“脚踏实地”,有人质疑他“读书无用”……面对争议,他的心无比坚定,那是一股劲,将满腹经纶转化成治村之道
3月4日晚上,32岁的曾祥旭与硕士研究生班的一位老同学叙旧,送别开着奔驰的同学后,他坦然地开着自己的微型车回了家,这一夜,他同样睡了一个好觉。第二天一大早,他便到了村委会,开始新一天的村官工作。
曾祥旭是龙泉驿区同安街道阳光村党支部书记,这位80后村支书注定无法当一个平凡的村官,因为他戴着一顶博士帽,在博士的光环下,他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大呈现到人们眼前。
“一个博士,咋会来我们这个穷村?不会是来‘踩假水’的吧!”所幸,在当村官一年后,曾祥旭交出的成绩单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也解开了阳光村16组组长游开勤最初的疑惑。
村民有事和意见,都乐意向曾祥旭反映。
2011年,曾祥旭获得西南财大法学博士学位,他没有留在大城市选择“高大上”的职业,而是通过“百千万人才”应聘到龙泉驿区,在区委组织部干了两年后,他干脆一头扎进农村当村支书,成为龙泉驿区首个“博士村官”。
尽管2013年他在参加公推直选时,获得超过90%的支持率,但连同投票给他的群众,谁都摸不清这个80后的“高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博士学位只是我学习的一个证明,在基层工作才是对能力水平的考验。说实话,我觉得当村支书比写博士论文难多了。”曾祥旭坦言,自己也是农家出身,对农村这片质朴之地,怀有深深的情结。对他而言,博士毕业后到基层工作,当村官,都是顺水推舟,没有任何“花花肠子”,面对种种质疑,他也淡然处之,“毕竟为老百姓做实事才是最重要的”。
曾祥旭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阳光村面积8.5平方公里,人口6000多人,是个大村,虽然地处龙泉阳光城开发区,却因为交通不便,村民种的蔬菜瓜果卖不起价,只能眼巴巴看着外面的村发展富裕。
“曾书记,你学历那么高,一定有办法帮我们把路修好吧?”自从当上村支书,村民内心多年的期盼全部寄托在曾祥旭身上。面对路面多年失修、修建资金难找等困难,曾祥旭多方奔走,积极协调,争取资金,仅仅一年时间,全村近15公里的主干道全部硬化成水泥路面,实现了村民们的修路致富梦。
解决了出行这一头等大事,曾祥旭又开始了“化缘”之路。“全靠区上几个部门的捐助,我们才有全新的工作环境。”长期以来,村委会靠租用村民的房屋来办公,村民办事难效率低。如今,走进新建成的阳光村活动阵地,各种便民接待室一字排开,无论是办事咨询还是参加各类活动,村民一目了然,加上态度亲切的工作人员,不少村民感慨:“在这里可以像在家一样自在。”
开展阳光村新市民集中居住区院落整治、注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果蔬专业合作社、打造田园旅游试点……短短一年时间,曾祥旭的工作笔记上,增添了一项又一项的规划,每一项都推动着阳光村脱胎换骨。“干了10多年,我总算体会到付出换来回报的感觉。”村委会委员余胜友说,曾祥旭带来了知识、人脉,同时也带来了永不畏难的态度。在他影响下,同事们不再是完成任务了事,而是主动为阳光村的发展出谋划策,为争取政策支持各方奔走。
“曾书记是干实事的,就算他以后离开,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村干部明白,村民也很清楚,一个博士不会永远留在农村,但他出现的那一刻,已注定阳光村的命运因他而改变,也许再过若干年,依稀有村民还能记得,当年有个血气方刚的博士生,为阳光村修了第一条水泥路,让阳光村人第一次感受到温暖幸福的阳光。
村民的认同正是曾祥旭的动力。
那晚跟同学叙旧时,曾祥旭不免又被问起同一个问题:“你一个博士去当村支书,会不会太憋屈?”这位同学跟曾祥旭同样攻读人口经济学,但硕士毕业后,便进入了投资领域,几年下来,开上了豪车,住上了洋房。而曾祥旭却“窝”在村子里,拿着并不高的工资,忙活着全村老小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嘿,我这样子也还是可以噻,吃得饱、睡得着,偶尔还能听到村民的表扬,多巴适的。”这个湖南小伙子,早已入乡随俗,说着一口娴熟的四川话。曾祥旭的儿子刚满两岁,一家三口过着幸福平淡的小日子,却因为自己的选择,一度成为话题人物。
“我现在就像随时会被念‘紧箍咒’,想偷懒都不行啦。”曾祥旭笑着说,当村官以来,他才体会到博士头衔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自己的能力受到大家肯定;另一方面,大家因此对他产生更高的期待,“那么多双眼睛盯着,我可不能给博士生丢脸。”
毕竟是80后,曾祥旭这个“非典型村官”,乐观随性的同时还散发着一腔正气:
他说——能成为一个好博士,不一定能当一个好村官;
他说——博士要用所学知识来做事,不能只写废纸一般的论文;
他说——要当好干部,必须到最基层来锤炼,能力提升了,才能走得更远;
他说——我不能跟你说这辈子就只当村官,但只要我在村里一天,就要干好一天。
责任编辑:舒小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