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南开大学的思源堂,是当年经历日寇炮火而保留至今的唯一老建筑,门廊上方,校训简朴而肃穆。
这是南开首任校长张伯苓的手书,出身水师学堂的他曾亲历甲午屈辱而立志教育救国,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等学校,1934年,“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正式立为共同校训。
与当时多数大学西式的书本教育不同,南开重视发展社会急需的实用学科,让学生走出洋学堂,开展乡土实践。早在80多年前,南开已经开始“校企合作”,帮助民族化工企业自主建厂,打破日货垄断。在民族危亡关头,南开师生也敢于挺身而出,这组老照片拍摄于1934年的华北运动会,当时日军已经步步进逼华北,面对趾高气扬的日本代表,南开学生用身躯和旗帜组成了这四个大字。
日本代表恼羞成怒,中途退场。三年后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公然把南开大学列为报复目标,连续三天进行炮击、纵火和飞机轰炸。校园被毁后,南开师生千里南迁,与清华北大共组西南联合大学,携手坚持办学、为国家培养人才。在这座西南联大纪念碑上,铭刻着一个个这样的名字。
上世纪五十年代,南开大学杨石先校长带动一批学术骨干放弃自己的专业,承担国家急需的农药攻关任务。改革开放后,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不但自己回到南开,还多次写信召集弟子归国效力。在南开,我们还结识了这样一位普通校友——年近九十的退休教师罗明锜,当年他从军报国,现在是一名校史宣传志愿者。
当年在华北运动会上,南开师生就是用这段啦啦词来鼓舞士气,向侵略者抗争。现在,罗明锜在南开大学、南开中学都有一批粉丝,不说别的,九十高龄还能坚持游泳,就让人敬佩不已。罗老说,南开所讲的“能”不是死读书。当年在学校里,体育、话剧、野营、手工各种活动丰富多彩。而南开所讲的“公”,首先要在一点一滴中承担责任。
到过罗老的同学都知道他的一个习惯:每天都要把单元楼梯打扫干净。在罗老的众多粉丝里,有一位四川小老乡郭鑫,从老人那里,他感受最深的是责任二字。而他自己,也已经在服务农民增收的社会实践中起步创业。
百年南开,允公允能的精神不断传承弘扬。新学期来临,校园又将迎新。在南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里,有一个坚持多年的特殊要求:希望同学们在开学前做一份义工,而这将作为他们走进南开的第一份作业。
金玉良言
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长成大树,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结出果实。同样地,不是每一个人都享有完美人生,不是每一颗心灵都能获得宁静,也不是每一份情感都能走向永恒。缺憾,是一种常态,是理应坦然面对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