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周
旧中国有三大职业:农民、工人、人力车夫。四万万五千万国民,農民最多,工人其次,人力车夫能数到第三。
在北平,平均每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人力车夫。在上海,平均每九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人力车夫。在杭州,平均每八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人力车夫。杭州有个安定巷,巷子里住着两百多户人家,有湖南的,山东的,绍兴的,镇江的,也有杭州土著,不管来自何方,全靠拉车养家。
浙西农村有民谚:“三升糙棉纸,三升西瓜籽,要是过得好,盖房造屋子,要是过不好,上海拉车子。”意思是说当地农民只有两项选择:一是在家务农,二是进城拉车,要是务农活干不下去了,那就跑到上海当人力车夫吧!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去当人力车夫?首先因为这活儿简单,不需要手艺,谁都能干。其次这活儿不需要大本钱,有积蓄的话,砸出去一百多块大洋,能买一辆全新的人力车,还包牌,就算一个大子儿没有,也能租人家的车子拉,拉一天活儿,交一天的份子钱,剩下全是自己的利润。更重要的是,那年月坐人力车的人多,永远不愁客户源。
民国市民没有不坐人力车的。老年人腿脚不好,出门得坐人力车。燕京大学体育系的学生去校外买杯汽水,也会招手叫一辆人力车坐上去,哪怕他走起路来比那个年迈多病的人力车夫快得多。这叫什么?这叫派,民国派。
民国派不是打民国才时兴的,而是从帝制时代延续下来的旧习气。帝制时代人分三六九等,民国时代大讲共和,骨子里照样分出三六九等,上等人就不应该亲力亲为,上等人就必须要有下等人侍候着,不然你就不像个上等人。雇保姆,厨子,听差,门房,出门就叫人力车,这都是跟唐宋元明清一脉相承的老传统。
唐宋元明清是不流行买房的 (详见拙著 《千年楼市:穿越时空去古代置业》),古代中国的官员只流行买田,不流行买房 (康乾时期倒是流行过买铺出租)。民国什么人会买房?洗钱的贪官,炒地皮的投机客,靠出租房产养老的包租公、包租婆,以及有钱没处放的超级大腕,这些才是买房的主力军 (详见拙著 《民国房地产战争》)。如果只是为了居住,或者只是为了结婚,或者只是为了在朋友跟前显摆自己有钱,对不起,混蛋才买,因为不管你买了多少房,都不能给你带来任何面子。
现代人特别健忘,老是相信买房是中国的传统,是中国人的根性,其实中国人没有这个根性。要说有,那也是最近二三十年才有。至于买婚房,非有新房就不能结婚,更是最近一二十年刚刚时兴的潮流。为什么会有这个潮流?一是媒体不学无术吹出来的,二是大家你追我赶比出来的,但是归根结底,骨子里还是那两个字儿:面子。
现代人坚信买房能给自己带来面子,民国人坚信让人侍候能给自己带来面子。当年鲁迅先生刚到教育部上班,连个窝都没有,跟一群老乡在绍兴会馆里借住,早上的洗脸水照样得让会馆里的公共听差端到屋里,朋友去会馆找他,照样得让听差传见:“周先生,有客来访!”然后才踱着步子迎出来。当年沈从文和张兆和在北京结婚,婚房是在西山旅馆租的,婚礼费用是朋友凑的,小两口婚后也没有窝,租房住着,照样雇厨子、雇保姆。难道鲁迅和沈从文鄙俗吗?不,从俗而已,那时候的上等人全这德行。
现在房价极高,现代年轻人为了面子而买房,民国人只需要为了面子而雇人。那时候雇人的成本倒很低——鲁迅给老母亲雇了仨保姆,每人每月才两块大洋。沈从文去昆明逃难时雇了一厨子,一个月只有十二元法币。十二元法币多少钱?按当时物价只够买两盒最普通的卷烟!
工钱这么低,为什么还会有人干?因为穷人太多了。你买不起房,那边还有几亿农民连饭都吃不上呢!就为了吃口饱饭,不给工钱也有人应聘。所以海伦·斯诺发出了幸福的感叹:“我们一到中国,就从普通人升为达官贵人的等级,因为我们住在这个充满廉价苦力的国度里。”
充满了廉价苦力,这才是连小白领都能当大爷的真正原因。
(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