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的启示

2015-02-04 22:33贾书建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9期
关键词:合脚老茧走路

贾书建

女儿每每从外地回来,第一天晚上必做的一件事是:给长辈们轮流洗脚。给我洗脚时,女儿有个“重大”发现:“爸爸每天走这么远的路,怎么脚上一块老茧都没有呢?”是的,我每天早晨步行上班,只要不刮大风、不下大雨,就一定要走的,已经坚持走了四年多,算一算少说也有八千里了,到今年底我的从教生涯已满30载。这正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我的脚上怎么连一块老茧都没有呢?一要得益于我脚上的鞋子,不大不小,不肥不瘦,不紧不松,正合适,走起路来跟脚。二要得益于我的心态。心态不要失衡,否则就不单单是磨不磨脚的问题了,什么问题都有可能出现。只要把心态放平了、摆正了,脚下就有准了,这路肯定能走好。我每抬一脚、每迈一步,不论是角度、力度,还是速度,都让自己最舒服。于是乎,我越走越轻松……

有一位同事,每天早晨在单位门口碰面时几乎都要问我同样的问题:“又走着来的?”我答:“是的。”“走多长时间?”“一个小时。”“走得不快吧?”“还可以。”其实我走路根本没有快慢的概念,而是把走路当成一种享受,或者说走路就是“修行”——悟到这个字眼,我心中窃喜:这是多么贴切呀!

这就是我的“走路经”。

这使得我很自然地想到印度哲学家奥修在《当鞋合脚时》一书中所写的一段话:“画家米倚信手画出的圆比用圆规画的更完美。他的手指不知从哪里自发地带出图形。同时,他的意念自由自在,对他正在做的事情无牵无挂。不需要工具,他的意念完全的单纯,不知道有障碍。就这样,当鞋子合适的时候,脚被忘却了;当腰带合适的时候,腹部被忘却了;当心灵正确的时候,‘赞同与‘反对都被忘却了。”这就是“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这句名言的出处,曾为国内学者与同仁广泛引用,大家的落脚点差不多都是“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

当鞋子合脚时,人所忘掉的不仅是脚,还要捎带脚上的那双鞋子,甚至是自我。但这绝不是不要鞋子、不要脚,更不是不要自我:没有自我,脚之何存?没有脚,要鞋子干什么?这里恰恰是要强调鞋子合脚的重要性,也就是鞋子的重要性。人类发明鞋子是用它来保护脚的,审美功能、身份象征等是附带的、次要的。鞋子不合脚,只会徒添脚的痛楚——实为人的痛楚,这样的鞋子许多时候有还莫如没有,宁可把它脱掉、扔掉,光着脚走路也不穿它,即便它制作精美、价格不菲。

儿童习字,先要从描红、临帖开始,想要一下子就成为书法大家是不现实的;再到背帖,直到可以脱离字帖,能够熟练、自如地书写,久而久之,就有了自己的体会,加进了自己的理解,写出的字尽管还有范字的影子,但已经能够照见自己了,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自创一体、自成一家也不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自然王国到必然王国的过程。

教师专业成长何尝不是如此呢!按照我国教师入职条件,一个师范生从师范院校毕业就可以直接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还只能算是一个“准教师”;待正式登上三尺讲台,先是模仿人家的一招一式,少则两三年,多则四五年,渐渐地入了门径,对课程、教学乃至教师职业有了独立见解,这标志着已经登堂入室,走上了自我发展的道路,离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会太远了。这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途,想要一夜成名、一炮走红,那是歌星,不是教师,心太急、太躁是不行的。

目前国内基础教育领域正在大兴学校文化建设,就像一个我们走遍大江南北随处可见的建筑工地,机器轰鸣,夯声震天,红红火火,好不热闹。但是,在一片表面大繁荣景象的背后也潜伏着诸多隐忧,学校办学理念的趋同、雷同现象仅是其一。部分学校的办学理念在文字呈现和意义诠释上虽说不是千篇一律,但也是大同小异,许多关键词被频繁地使用,炙手可热。而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初衷是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从根本上改变千校一面的现状。甚至某所学校的“学校文化体系”,从办学理念到育人目标,再到校训、“三风”(校风、师风、学风)和社会承诺,等等,竟然跟笔者曾经任职的学校完全相同,一字不差。这恐怕不是简单的趋同、雷同问题了,而是明目张胆的抄袭。不知这样的学校文化建设有何意义,能把学校引到哪里?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这就是由“鞋子”引发的思考。(作者单位:黑龙江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合脚老茧走路
为什么鸡走路时一直在点头?
会走路的树
学走路
时间的痕迹
时间的痕迹
好好走路
无敌上上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