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杂志与它缔造的“科幻世界”

2015-02-03 15:03杨帆
出版人 2015年1期
关键词:科幻世界科幻海军

杨帆

说到中国科幻,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科幻世界》。35年前迎科普浪潮而诞生的这本杂志,伴随中国科幻走过了起先的热烈与接踵的低潮,几乎是靠着一己之力,打拼出一片新的蓝天。今天几经沉浮,一路走来的《科幻世界》已成为中国式科幻的代名词,如今活跃在科幻舞台上的作家,大多都在这本杂志上初试啼声;狂热而忠实的科幻粉丝,也鲜有不是由此邂逅这一文学门类的。在新一轮“科幻热”喷涌之际,《出版人》专访了《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同他一起走进这本杂志与它所缔造的“科幻世界”。

书刊联动,探寻出版模式

创刊于1979年的《科幻世界》,是中国科幻界历史最久、影响力最大的期刊之一。问及《科幻世界》成功的秘诀,姚海军表示,读者和作者是支撑《科幻世界》的基石:“多年来,《科幻世界》做的无非是一件事,就是尽可能满足读者和作者的需求。”

读者是科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从读者俱乐部做起的姚海军深知这一点。“科幻有着典型的迷文化特征,”他说,“科幻迷总是试图寻找各种机会与他人分享科幻小说中奇妙的技术与未来图景。”许多科幻迷自发地用各种方式推广科幻。姚海军坦言,没有他们的支持,今天的科幻根本不敢想象。读者对科幻和《科幻世界》的影响还不仅止于此。“有人说,《科幻世界》塑造了主流科幻读者的口味,但以编辑的感受来讲,说是读者的口味塑造了现在的《科幻世界》也不为过。”姚海军如是说。《科幻世界》一直以来都在维持这两种力量间的平衡,以入世而不媚俗的姿态去适应读者,保证科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避免小圈子化。在姚海军看来,这种健康的刊读关系对杂志的持久发展至关重要。

没有作者就没有科幻,中国科幻界一直在探索科幻小说理想的出版模式,为作者搭建更好的平台,而《科幻世界》给出的思路是“书刊联动一体”,即用杂志和银河奖发掘奖掖新人、为有潜质的作者搭建起飞的跑道,然后为成熟作者出版图书。早在2002年,这一模式就已在身为《科幻世界》普通编辑的姚海军的脑海中初现端倪。“中国科幻繁荣之关键,在于本土作家的成长,这种成长的前提是对西方科幻的潮流有起码的了解”,基于这一想法,姚海军在时任总编、著名作家阿来的支持下,启动了系统引进国外经典科幻小说、开发原创资源的“视野工程”, 率先与读者见面的便是“世界科幻大师丛书”。阿西莫夫与《基地》,法兰克·赫伯特与《沙丘》等大师与名作,正是通过丛书第一次被中国读者所熟知。

目前,“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已经出版132种,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科幻丛书。但引进显然不是姚海军的最终目的,几乎与此同时,姚海军又主编了另一重要科幻书系“中国科幻基石丛书”。“引进是为了开拓视野,而我们最大的希望是中国科幻能够有自己的畅销书作家。”姚海军说。“中国科幻基石”丛书首部面世的《天意》(钱莉芳著),在那个科幻小说一般仅能销售六七千册的环境下卖出了15万册。在姚海军看来,《天意》的成功树立了三个“信心”:“一是发行商的信心,科幻世界图书的品牌开始得到认同;二是作者的信心,《天意》树立了一个标杆,有效推动了原创科幻创作;三是编辑与发行人员的信心,我们看到了具象性的科幻大市场。”此后“中国科幻基石丛书”不断添丁,已有30余部的规模,汇聚了包括《天意》、《三体》三部曲(刘慈欣著)、《逃出母宇宙》(王晋康著)等多部科幻畅销书,在中国科幻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一组期刊阵列,两套科幻丛书,《科幻世界》书刊联动的模式已经颇具规模。因为有了王晋康、刘慈欣、何夕等一大批明星作者,《科幻世界》赢得了更多读者的支持,不断涌现的新作者则为杂志带来了青春与活力,甚至连外国作家也非常看重这一模式:“他们也期望通过在《科幻世界》发表作品,获取基本读者群,然后再让自己的长篇登陆中国。”这对于《科幻世界》和中国科幻,无疑是个意外之喜。

步步为营,打造科幻产业

科幻文学的壮大,要求它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突破从小众到大众的瓶颈,《科幻世界》团队深知这一点。为了鼓励创作,为科幻拓展生存空间,《科幻世界》每年都举办中国科幻银河奖颁奖典礼暨创作笔会,1991年、1997年和2007年还举办了三次国际性科幻大会。

1983年科幻小说因被批“精神污染”而陷入低谷,作为硕果仅存的科幻小说发表平台,从那时起《科幻世界》便担起团结作者,为科幻鼓与呼的历史责任。起先举办笔会,为的是重整创作队伍。《科幻世界》前总编辑谭楷曾回忆,1984年他在瑟瑟寒风中接了一晚上的站,却只迎来了三五个作者,但科幻创作笔会还是如期进行,并在后来成为科幻世界的传统。“《科幻世界》还抓住一切机会宣传科幻在民族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姚海军告诉记者,哪怕在前景并不光明的1991年,杂志社仍克服重重困难在成都承办世界科幻年会,以期缓解科幻巨大的生存压力。到1997年北京国际科幻大会成功召开时,《科幻世界》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收到了回报。列昂诺夫、香农·露西德博士等五位俄、美宇航员的到来,引起近百家中外媒体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甚至派出两组摄制人员连续一周进行跟踪报道,科幻的社会形象由此彻底扭转,中国科幻又一度迎来了春天。

1997年后,中国科幻蒸蒸日上,平稳有序发展的杂志社开始留意到科幻小说的IP价值开发,并延展到推动科幻产业化,培育科幻产业链上。2013年和2014年的中国科幻银河奖颁奖典礼期间,《科幻世界》相继组织了科幻作家与科学家、企业家和影视、游戏界人士的对话。“这些活动对科幻文学社会影响力的推动是有目共睹、显而易见的。”姚海军说。

面对新一轮科幻热和随之而来的竞争,《科幻世界》保持着一贯的作风:谨慎思考,步步为营。姚海军透露,《科幻世界》已经开始尝试通过签约的方式,与作者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首批签约作者包括江波、张冉、阿缺、平宗奇、索何夫等近年表现优异的科幻新星。在此基础上,《科幻世界》还初步建立了有效的海外推广通道,刘慈欣、王晋康、韩松、何夕、江波、张冉等作家的作品正被有计划推向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其中刘慈欣《三体》的英文版,得到普遍好评,市场前景很好。“与此同时,我们正在与有实力的影视公司展开深入合作,打开影视化通道。我们期望通过全方位的服务,为越来越多科幻新星的起飞提供助力。”

“杨潇、谭楷、阿来那一代科幻人之所以能把《科幻世界》办成品牌期刊,一是有大视野,二是脚踏实地。”作为由中国科协主导、四川省科协承接的中国科幻产业研究项目的参与者,姚海军对科幻的产业化有独到的看法:“我国科幻产业的几个重点节点,包括出版、动漫、游戏、主题公园、影视,都已有所探索。但目前的现状是,这些点本身还都很弱,且没有形成‘链,仍有太多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去做。”在姚海军看来,宏大、超前的规划自然要有,但不能脱离实际,“必须强调出版是产业化的根基。离开了出版的支撑,其他节点的发展难以持久。”

科幻的未来在中国?

《出版人》:《科幻世界》发行迄今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这一过程中,就您所见,科幻小说的受众群体有没有发生变化?

姚海军:科幻小说的核心价值是想象与内省。与主流文学不同,科幻小说中的内省常常站在整个人类文明的高度。因此它面向的读者应该是广泛的,一个人无论其年龄大小,只要对人类未来命运有所关注,就容易被科幻小说吸引。我在参加各类世界科幻大会时,就发现参会者多为成年人,甚至有不少坐在轮椅上的老年人。

但我国目前的科幻小说,想象占主导,内省则处于势弱。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它在我国的读者是以年轻人为主。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大卫·布林在2007年成都国际科幻/奇幻大会上惊呼“科幻的未来在中国”,我想这是因为他在大会现场看到了年轻人的海洋。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年轻固然代表着无限的可能,他们知识面广阔、思维活跃,但也存在包容性不够的问题。如果几十年下来读者仍然只是青少年,那意味着我们的科幻可能存在问题。

《出版人》:在科幻小说的出版中,杂志和图书分别扮演何种角色?

姚海军:我一直认为中国科幻要走向成熟,必须先完成从杂志时代向图书时代的过渡。杂志时代里,杂志是科幻作家发表作品的主要途径;而当图书时代到来,科幻图书大量出版,畅销书也会不断涌现。刘慈欣《三体》的热销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图书时代的影子,但要真正走近它,路还很漫长。

尽管进入图书时代是中国科幻的必由之路,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幻杂志的历史使命就告一段落了。美国现在的几本主要科幻杂志发行量都只有几万份,但正是它们,源源不断地向出版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新秀。日本最重要的科幻出版社早川书房,自己就办有科幻杂志,目的也是发掘培养新人。可见,即便是在图书时代,科幻杂志仍会发挥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作用。

《出版人》:科幻界近年来对我国科幻小说前景的整体看法如何?您对中国科幻的未来持何观点?

姚海军:关于科幻小说的未来,悲观与乐观两种观点同时存在。但即便是持悲观立场的人,在行动上也似乎是乐观主义者。最典型的两个人是北师大的吴岩教授和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他们都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对科幻未来的悲观看法,但前者明年将招收科幻博士生,后者近来一直致力于科幻影视化工作。我想他们对科幻的未来其实是充满期待的。

如果纵向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近年来,表达悲观看法的人比过去有所增加,这很有趣——科幻比较沉寂的时候我们听到的大多是乐观前瞻,而科幻受到广泛关注后,科幻界对未来却不再信心满满。这或许与科幻文学本身对未来的警醒特质有关。

我个人的看法总体上是乐观的,但也不乏忧虑。中国科幻的基础太过薄弱。目前比较活跃的科幻作者也就三十几个,每年出品一两百篇短篇,二三十部长篇。原来的两份专业科幻杂志,2015年又只剩《科幻世界》一家。在这种情形下的科幻热无法不让人忧虑。现在是商业社会,出版社或民营图书公司都会紧盯明星作者,新作者的培养极可能会被忽视。现在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浮躁的气氛。我觉得现在无论是作者还是出版者都应该静下心来,作者力求创作高质量的作品,出版者坚持出高质量的书刊。商业利益要想,但不能被其左右。

《出版人》:能请您预测一下2015年的科幻出版。

姚海军:据我所知,2015年很多科幻作家都有自己的规划。我认为有三部原创长篇非常值得期待,一是前不久刚刚获得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身成就奖的王晋康的“逃出母宇宙”系列第二部(书名未定),二是素来以情动人兼具奇想的何夕的长篇处女作《天年》。这两部均为鸿篇巨制,是两位一线科幻作家的倾心力作。三是我国台湾科幻作家平宗奇的《智能型人生》,这部由系列短篇构成的长篇中的一篇在2014年囊括了中国科幻银河奖和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最佳短篇奖,已有多家影视公司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

猜你喜欢
科幻世界科幻海军
晓褐蜻
科幻世界(1)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我的海军之梦
奇妙的科幻世界
科幻画工厂
Trekking Cat Country By Tyler Roney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New Approach to Calculate the Unavailability of Identical Spares in Cold Spare Configu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