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枝花
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
《菜根谭》并不是一部系统性的、逻辑严密的学术著作,但洪应明却以平实的话语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进行了最经典的解读;对道家“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进行了最深入浅出的阐释,对佛家“入世出世”修行方式进行了最通俗的探讨。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首先应属他对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之关系所作的精辟概括了。
人生所有痛苦都来源于欲望,而欲望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为了满足这两种欲望,相应地就产生了两大追求: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孔子把对精神欲望的追求推崇到了极致,所以才有“朝闻夕死”的经典论调,也才有他对学生颜回的高度褒扬:“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物质上的享受只能满足一时口体的欲望,而精神的高昂才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永恒的追求。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菜根谭》
追求功名利禄时,不要抢在别人之前;进行品德修养、创办事业时,不要落在他人之后。享受物质生活,不要贪图超过自己允许的范围;修养品德时,不要达不到自己分内所应达到的标准。
这句话把君子应如何处理物质欲望与精神欲望的关系做了很好的诠释。物质欲望必不可少,它是维持人这个生命体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凡事皆有度,并不能变成毫无止境的贪婪。而对精神的追求呢?永远应放在首位。但是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作为一个有志求学之人又应如何抵御物欲的吸引呢?《菜根谭》同样做了很精到的讲解———
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
当意志尚不坚定且没把握控制时,就应远离物欲环境的诱惑。让自己看不见物欲诱惑,就不会心神迷乱。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清明纯静的本色。等到意志坚定可以自我控制时,就要让自己多跟各种环境接触,即使看到物质的诱惑,也不会心神迷乱,借以培养磨炼自己成熟质朴的灵性。
洪老先生把话说得很全面。因为想要不受物欲诱惑,我们不可能都去归隐深山,只能强迫自己尽量少去接触,免得意志不坚把持不住。所以古人都说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实是大有道理的。那十年的寒窗,那磨穿的铁砚,时间在书卷上流过,而坚定的是一颗为往圣继绝学的心。等到意志坚定时,再怎么汹涌的物欲大潮也丝毫动摇不了清静纯净的心了。
做一个精神富足的人
一个精神富足的人,很少会空虚到要用物质上的享受再去满足自己,这也就是君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原因吧。
俗语有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虽然也强调要在患难中隐忍,但多少带有功利的目的,也就是想成为“人上人”,这也是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除了对“道”的追求,更多的是对骨气的坚持。
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无善而致人誉,不如无恶而致人毁。——
—《菜根谭》
一个人与其委屈自己的意愿去博取他人的欢心,还不如以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言行而遭受小人的忌恨;一个人根本没有善行而无缘无故地接受他人的赞美,还不如没有恶行劣迹而遭受小人的诽谤。当陶渊明不愿因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的时候,当他为饮食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时候,当他看着南山下自己种的那片“草盛豆苗稀”的豆田时,我们读懂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内心的那份坚守。那里面有浓浓的菜根苦,但是也有一种坚守的洒脱。那份洒脱在陶渊明“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时摇晃的身影中,也在那“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的茅舍中,更在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的眼神中。《菜根谭》中短短的一句话,仿佛把整个中国历史上有血性有骨气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全都囊括其中了。那里面有他们面对名利与骨气时毫不犹豫的取舍,也有面对不符实的褒扬时坚定拒绝的态度。
菜根的苦味早已从口中渐渐融化入心里了,并将伴随有志有德有骨气的人一辈子。困顿时要记得这苦,因这苦中也有甜;富贵后仍要记得这苦,因为这苦中有道义。我想,这苦该让所有人都尝一尝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