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

2015-02-03 11:05徐展
醒狮国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天问凡事学说

徐展

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在《天问》里曾这样写道:

“邃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之?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这些问题,至今都没有人能够解答。

屈原的诗追寻的是世界的起源问题。在古代,人民虽然生活在地上,却认为天地本是一体,生命起源于盘古“开天辟地”的那一刻,对天时刻存有一份敬畏之心。怎能不敬爱上天呢?天上的太阳带给人们光明,月亮带给万物安宁,星图流转,带动了四季变化,于是果实成熟,稻禾弯腰,人类通过劳动,从大自然中得来了丰收的恩赐,生命也因此得以代代传承……更有九重天外看不见的天神居住在天宫之内,执行天道审断人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因着天下太平而令自然风调雨顺,又能够在黑白颠倒之时,以霹雳雷霆之怒、六月飞雪之威,为受委屈的人民伸张最公平的正义。我们的先祖们世代都坚信着这样的天人感应的存在,因此也就一直追求着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天若母体,人乃胎儿,我们依然和盘古一样,是天地造化所孕育的生命,因此,也就生生世世受着这方天地的关爱……只有达到天人合一的程度,才能领悟这生命的真谛!

现今,“天是什么”这一问题又得到了新的定论:天是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一个核心,狭义仅指与地相对的天,而广泛意义上的天,即道、太一、大自然、天然宇宙。相比过去,我们对天的认识变得更加明晰,可是我们对天的敬畏之心,却一去不复返……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城市膨胀,环境污染,常常让人陷入发展和治理的两难境地,生存和发展,欲望和贪婪,常常交织纠缠。我们也不由自主地追随着大时代的欲望号街车飞奔向前,无法停下。于是,我们也无暇敬畏一下上天,无暇关注一下心间,无暇留神一下底线,道德和信仰,差不多成为奢侈到几近绝迹的让人忘却的字眼。有些人什么都不畏惧,不畏天,不畏人,不畏自然,不畏天谴惩罚和末日审判,这,才是让人感到最可怕的。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的一生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人与物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三者缺一不可,秩序无乱。究天人之际,如今,我们何曾有暇停下匆匆的脚步,对着自己的心灵做片刻的天问和思考。

把酒问青天,天道作何为?让我们回顾千年来智者传下的声音吧:春秋战国之时,思想进步,人文理性精神勃发,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神为人创,民为神主,则上古神秘观念渐消,“皇天上帝”之概念渐由自然之“天”取代,天为道德民意之化身,这构成了后世中国文化信仰的一个基础,而“敬天祭祖”是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因此,儒家学说讲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齐治平,敬天爱人。道家学说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基督精神讲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佛家学说讲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千百年来,伟大的先知和智者都告知我们,一心向善,方得正果,三尺之上有神明,除了你知我知,更有天知地知。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将中国古人的名言“敬天爱人”和“知行合一”作为座右铭,取得事业和立人的双重成功,参以近事,足令我们深思。

承继着这一自古传下的无解之疑,醒狮人将与您一起走入“敬天爱生”的问天之旅……endprint

猜你喜欢
天问凡事学说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天问一号”登陆火星“前传”
凡事都怕犯错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屈原诗·天问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凡事都有定律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
凡事我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