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
摘要:声音是根据歌曲的情感和情境的需要而变化发展的。富有感情的声音才会有生命力,才能触动聆听者的内心。声音为感情服务,但感情又能带动声音,想要使歌声有思想、有灵魂,两者需互相补充、丰富而多彩的。《兰花花》中的歌唱艺术是靠歌者的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歌声来共同诠释的。
关键词:情感 意境 动态
情境是歌者在表演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一首歌曲来说,先要明白歌曲所表达的情境,明白歌曲重点要表达的是什么,从而才能根据情境来表达歌词中的情感。因此歌曲里的情境是情感和情绪表现的基础。同理,唱歌也是如此。在演唱前,先要在我们的思想中形成一种意象,而这种意象是我们所诠释歌曲的情境创造出来的。如果我们演唱一首歌曲,只是把它完整地唱下来,节奏唱对,音符唱对,毫无情感可言,或者从头到尾一个情感,那就不能说是声乐了。
我们汉族的传统民歌《兰花花》具备信天游的风格特征以及浓郁的乡土气息,采用叙事手法,节奏自由,曲调高亢开阔,优美抒情。歌曲以生动、犀利的语言,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叛逆、渴望自由的女性——兰花花,为追求自由幸福,不惜以生命做代价,坚决反抗封建礼教,大胆追求婚姻的勇敢精神。
把握“兰花花”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要注意唱段里的各个特点。一段、二段开始以极高的音起句,曲调一开始就出现两次四度(6 2)跳进和句中的四度甩腔起强调和突出人物的作用。首先在脑中设想一个少女形象,情感单纯,可用赞美娇羞的情感演唱。要做到“声情并茂”,良好的气息状态非常重要。如没保持良好的吸气状态,后面的高音唱出来不仅吃力而且声音也会不结实,音准偏低或破音。“蓝线线”的第二个“线”和第二段的“子儿”的倚音和延长到第二小结第四拍的高音“2”,演唱时要很注意,特别是高音“2”,很容易提气,所以要注意气息稳定。接下来就是低音的“6”,如果气息段的最后一句中“兰花花”的第二个“花”加一个高倚音,使兰花花的形象更加饱满,她的好深入人心。这两段的装饰音比较多,要唱出浓郁的陕北民歌气息。间奏、音高渐渐往下面走,伤感的旋律,为后面的歌曲创造出意境。
第三四段由G调转入C调,速度慢一半,语气悲痛,描绘主人公被强迫嫁给“猴老子”的情景悲痛心情,正月到四月,这段婚姻的前奏,从侧面讲述封建礼教的凶残与霸道,听者也能从音乐中听到主人公那清晰的呜咽。“四月里迎”的“迎”字让这份悲痛升级,旋律低沉,在演唱时应表达出悲痛的情感,注意音位不变,气息唱出沉重、悲痛。在第四段渐快的速度,紧凑的旋律,“撇下我的情哥哥”的重复透露出兰花花反抗的情绪。后面的间奏突快,愤恨,让这种反抗的情感更加突出。
第五、六段跟间奏的速度不变,通过果断而坚决的唱腔,我们可以感到女主人公坚决的反抗。“猴老子就像一座坟,你要死来你早早地死”,这一部分速度较快,情感刻画形象,兰花花极度悲愤,决心反抗。
第七段描写了兰花花的出逃,这一部分是摇板,自由的旋律,除了注意气息的运用更要注意情感的表达。兰花花内心是很复杂,担心被抓回去,又盼望快到哥哥家,所以这一段的情感既有害怕又有焦急,当然还有兰花花拼了命的决心。从歌词当中就能看出,自由的旋律使这部分更具表现力。后面的间奏情绪激昂、广阔,极具出逃成功的喜悦,马上就能见到情哥哥,幸福的生活即将来临。
第八段转回G调,用无限的激情刻画兰花花逃婚成功。用重复句,生动地表现出兰花花为追求美好的婚姻而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的决心和大无畏的反抗斗争精神。兰花花与哥哥相拥的情景,情感是极度喜悦及抱定死也要和哥哥在一起的决心。
演绎时要注意各段旋律的对比和变化,情绪的发展是旋律变化的原因,注意体会根据内容的需要变换节奏,增强了全曲艺术表现力。
《兰花花》的歌唱艺术是依靠优美的歌声和丰富的情感来共同诠释的。再空灵的嗓音、再美妙的歌声,缺少了情感,就如同没有色彩的油画,给人感觉单调无味,画面再唯美,也只能算是素描。对歌唱艺术来说,歌者的声音是一种诠释音乐工具,只有以“声”唱“情”,以“声”表“情”才是目的。
情境与情感直接影响着声音的变化,只有带有感情的声音,才能让聆听的人有所感触,声音可以做为传递感情的工具,同时,富有一定感情的声音,才能有生命。好听的歌曲,其实听的不是歌,而是感情!这样的声音可以让人深深融入进去,深深的陶醉,在歌唱表演中有所感、所悟,只有这样的声音唱,才能是把歌曲内容传送给听者。
参考文献:
[1]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徐小懿等.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4]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吴春福.曲式与作品分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6]张媛.声乐歌唱中气与情关系的探讨[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