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钢琴协奏曲《山林》结构解析

2015-02-03 05:53
艺术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协奏曲乐段山林

阎 冰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钢琴协奏曲《山林》结构解析

阎 冰

作曲家刘敦南以“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人们对自己故乡——山林的无限热爱之情”为创作意图,创作了钢琴协奏曲《山林》。本文通过对《山林》的听赏,进而对此乐曲三个乐章的曲式结构、调式和声等进行分析,认为该乐曲借鉴了西方钢琴协奏曲创作的一般要求,同时又根据实际的创作需求对原有的各部曲式结构进行了发展。以短小精炼的结构来组织音乐语言,以达到作曲家的抒发情感的需要。第一乐章为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复三部曲式;第三乐章为回旋曲式。笔者认为《山林》虽然抒情性与描绘性兼备,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发展性段落,没能够将音乐语言继续进行深入的发展,不免显得缺乏深入的哲理性。但是即使这样,钢琴协奏曲《山林》仍然不失为一篇佳作。

刘敦南 山林 奏鸣曲式 回旋曲式 作品分析

虽然已经不止一次的聆听过这首钢琴协奏曲《山林》,但每次在我聆听此曲的过程中,仍然会感慨万千,为自己祖国的辽阔壮美而激动,被饱含其中的作曲家的深情所打动。作曲家刘敦南,美籍华裔作曲家,1940年出生于四川,1957年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作曲。196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1974年入上海交响乐团任常任作曲,并兼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1983年赴美深造。1987年以印第安纳大学优异的硕士成绩获得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全额奖学金,师承作曲家、钢琴家依斯里-布莱克伍德,1993年取得博士学位。钢琴协奏曲《山林》是他创作于1979年的一首作品,该曲曾获得1981年首届中国交响音乐作品比赛首奖,并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是新时代钢琴协奏曲创作的重要收获。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交响乐创作逐渐蓬勃兴盛起来。《山林》正创作于这一时期,作曲家突破之前盛行一时的高、快、硬、响的创作模式,抛开非音乐因素的干扰,着力对音乐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以极富抒情性的创作,为听众带来了一首清新且饱含深情的交响音乐作品。在这首协奏曲中,作曲家使用“山林”作为乐曲的标题,通过对祖国山河的描绘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加上当时具体的社会环境,也寄托了对祖国未来发展满怀深情的期望。所以抒情性的情感贯穿全曲,听众非常明显的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情绪。这如作曲家所说,“我热爱祖国的这块土地,热爱这块土地上祖祖辈辈为之流血流汗的勤劳朴实的人民,热爱她有着光辉灿烂文化的历史。”他要“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人们对这块土地、对自己的故乡——山林的无限热爱之情。”①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许多音乐作品也都呈现出了这一特征。

钢琴协奏曲《山林》全曲采用了快—慢—快的三乐章结构形式,各乐章又分别命名为:山林的春天、山林的夜话、山林的节日。第一乐章为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复三部曲式结构;第三乐章为回旋曲曲式结构。以下对各乐章的乐曲结构,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乐章:山林的春天

1.乐曲概述:

第一乐章结构为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各部说明如表所示。

2.结构分析:

第一乐章开篇前6小节可以认为是引子部分的引子,首先由铜管组乐器好似一声号角,拉开了山林的大幕。铜管乐器极富金属质感的声音,一下子将辉煌、炫耀的音乐情绪表现了出来。第三小节的连续四组三连音的节奏性,将人们激动的情绪调动起来。紧接着5、6两小节的钢琴长琶音,接入了引子部分。引子部分结构为复乐段构成的一部曲式,两个乐段都由3句构成。前两个乐句建立在F徴调上,第三乐句在D角调式上。由乐队奏出乐段主题。第二乐段由钢琴演奏乐段主题,结束在bB宫调式上。正因为两个乐段的终止不同,所以确定引子部为复乐段结构。引子部分整体来说是全曲的概览,从宏观上对“山林”进行了一番全方位的描绘,气势磅礴,犹如沸腾的春潮,在情绪上奠定了基础。

引子部分结束之后,紧接着由钢琴演奏出欢快的、具有诙谐性质的呈示部主部主题。主部主题为乐段结构,由2个乐句构成,前4个音采用的正是引子主题第一乐节的前四个音。作曲家使用6/8拍较为快速、密集的音型旋律。主部主题在之后进行了2次同旋律的变奏、反复。整个呈示部主部主题建立在bB宫调式上。61小节进入呈示部的连接。连接部分直接由主部主题发展而成,在和声上为副部主题提前做了准备。和声编配采用了G大调的属准备。

73小节开始由单簧管和短笛首先吹奏出呈示部副部主题。副部主题为三句构成的乐段结构,依次建立在G徴和D商调式上。第一乐句(73-76小节)采用具有跳跃性质的节奏型,第二及第三乐句(77-80;81-84小节)采用舒展型的旋律音型,音乐性格上形成了对比。之后同样通过两次变奏来发展了音乐。副部主题中作曲家使用了乐队中不同乐器来演奏副部主题,将简单的旋律,通过配器的方式极大丰富了音乐的色彩感。钢琴一以贯之采用了十六分音符的具有流动型的琶音音型。

笔者认为本乐章采用的是省略了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第109-128小节是呈示部与再现部之间的一个连接。主要采用的是呈示部副部主题的素材,乐队与钢琴合奏,将情绪推向高潮,直接连入再现部。这样各部分音乐材料统一、结构紧凑,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连接部分调性建立在D徴调式。

第129小节进入再现部。主部再现时作曲家将结构进行了减缩,只再现了一个乐段。主题旋律稍加修改。调性建立在主调bB宫调上。副部再现时先后使用乐队与钢琴两次演绎,音色上形成差异。副部再现时调性建立在bB徴调式和F商调式。172小节是再现副部的扩充直至184小节。184小节到第一乐章结束,为第一乐章的尾声。尾声结构很小,只有9个小节,是由副部直接发展而成的。

第二乐章:山林的夜话

1.乐曲概述:

第二乐章为复三部曲式结构,各部说明如表所示。

2.结构分析:

第二乐章为减缩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其中第一部分为再现单三部曲式。首先由长笛奏出引子主题开始,乐队在弦乐组的背景之下,拉开了第二乐章的帷幕。随后第8小节钢琴正式奏出安静的第二乐章主题(8-18),乐队弦乐器继续作为背景烘托。音乐氛围静谧、抒情、缓慢;第一乐段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第18小节开始由铜管乐器以较弱的力度演奏出第二乐段。第二乐段使用了第一乐段的材料进行展开。由木管乐器组演奏。再现的第三乐段,使用了小提琴与大提琴对位的写作手法。这种音乐情绪一直持续到第38小节,第一部分呈示段结束。

第二部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8-59小节。钢琴与弦乐器之间进行交谈。逐渐的管乐器组开始音量嘹亮起来。第二阶段音乐材料来自第一乐段钢琴部分的音乐素材。(60-68)为两句构成的乐段,69-71具有连接性质。72-77第二个乐段,78-80连接直接进入第三阶段,有一气呵成之感。第三乐段是81-99小节。音乐材料主要来自于呈示段第一乐段乐队部分的材料。钢琴在低音区以琶音织体的音型来烘托背景,一种骚动不安的情绪好像蕴含在山林之中的一股力量。然后音乐逐渐一层一层推向高潮,待音乐达到顶点时,由钢琴演奏具有华彩性质的乐,之后进入再现部分。

第三部分为减缩再现。只再现了第一部分的第一个乐段。再现部乐队齐奏,音乐情绪明朗。预示山林的黎明已经到来。

第二乐章作曲家创作乐思简洁清晰,基本上是采用同一乐句反复吟唱两遍的形式,但是巧妙的运用了不同的落音,使用中国民族调式的五声调式作为调式框架,与西方大小调相结合,将相同的旋律安排在不同的调式之内。第二乐章一开始调性建立在bD宫系统之内,以民族音调和色彩性调式和声为基础,通过多次的变换主音,旋律看似相似但却丰富了音乐的色彩。这也可以称为是追求民族化音响的一次尝试。如第一部分的第一乐段(8-18小节)前句结束在徴音,后句结束在宫音。第一部分的第二乐段,采用三次上行纯四度的模进,由bE商调式到bA徴调式再到bD宫调式,将一个句子变化创作了三次。其实,笔者认为第二乐段从音响上讲,更像是第一乐段与第三乐段的一个大连接。作曲家在第二乐段的配器中使用了三种不同的管乐器进行乐句陈述,逐层过渡到了第三乐段。而第三乐段采用的是减缩再现的方式,将音乐主题由大提琴与小提琴采用复调对位的方式来演奏,钢琴作为背景,音响上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对比。

第三乐章:山林的节日

1.乐曲概述:

第三乐章为回旋曲式结构,各部说明如表所示。

2.结构分析:

第三乐章采用了回旋曲曲式结构。作者通过富有特色的5/4、7/4的节奏型以及活泼、欢快的舞蹈性音乐,勾画出一幅色彩浓郁的民间节日的图景。一开始有4小节的引子,这个简短的引子没有直接进行内容的阐释,只是把主部的节奏型预先提示出来。

紧接着主部主题进入,它采用了5/4拍的带有切分音的音型,富有动力感的节奏,营造了一种大山中的西南少数民族那充满活力的山林节日的气氛。主部主题由乐段构成,建立在bB宫系统之下的F徴调式。在第三乐章一开始,完整的主部乐段变奏了四次,强化了主部主题在人们听觉中的印象。最后使用第二乐句的材料发展为连接,回到bB宫调式,引入第一插部。之后,主部主题又再现了两次,第一次主部再现(95-103小节)采用扩充节奏的手法,将节拍拉宽了一倍,音乐性格动感又不失庄重,与山林大的背景统一起来。这次的主部再现只是再现了一个乐段,调性依旧建立在F徴调上,没有做更多的变奏处理,结构较第一次主部主题的陈述清晰明了。第二次再现(123-136小节)由铜管乐器组吹奏出主部主题。严格意义上讲,这次再现不算是完整的主部再现,是变化发展了主部乐段的第一个乐句的材料,发展成为了具有连接性质的一个段落。调性开始在D商调式,后与F徴调式相交替。由于主部主题的不断出现,因此第三乐章总体给人的感觉正如标题所示:“山林的节日”,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情绪和人们载歌载舞的欢乐画面,情绪热烈而激动。

其间是插入进去的第一与第二插部。第一插部与主部主题形成对比并置,采用描绘性的创作手法,描绘了一副少数民族人们的日常生活画面。第一插部也是一个两句的乐段结构,调性建立在D宫和A徴调上。首先由长笛吹奏出第一插部主题,然后由钢琴再次吟唱。打击乐器三角铁的运用,好像马队传来的声音。随着乐队齐奏的逐渐推进,调式由A徴调转入到F徴调式。第二插部采用了复调的创作方式,乐队与钢琴相互进行模仿:104-105钢琴旋律为起句,106-107乐队旋律为起句的应句;106-107钢琴声部旋律为对句,108-109乐队旋律为对句。钢琴利用叠音演奏技巧,营造出了一定的紧张氛围。为之后铜管组乐器演奏出的主部主题第二次再现,在情绪上有了一定程度上的预示作用。整体讲来,第三乐章各部分虽然互不相连,但矛盾对比也并不强烈,将其串联在一起的主导性的线索,依然是性格鲜明、具有舞蹈性质的主部主题。之后进入了华彩乐段。通常华彩乐段会出现在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但是这首协奏曲的华彩乐段则被安排在了第三乐章。

华彩乐段之后,138小节乐队演奏出全曲引子部分的主题。采用引子部分的材料来收束全曲,音乐素材与情绪前后呼应,结构上也达到了平衡。结束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38小节至151小节,乐队与钢琴齐奏完整再现全曲引子主题,音乐情绪饱满且激昂。调性建立在F徴调式上。从152小节开始至曲终为结束部第二阶段,变化发展了第三乐章主部主题的材料,以F商调式为主。最后回归到bB宫调式,以飞速的急板,欢快热烈的场面结束乐曲。

小结:

概观钢琴协奏曲《山林》全曲,曲式结构紧凑、简洁。通常协奏曲第一乐章采用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结构。这首协奏曲第一乐章没有使用双呈示部,只采用了一个呈示部,但是由乐队与钢琴分别对呈示部主题进行各自的阐述,来达到协奏曲的协奏性;并且,本该出现在第一乐章的华彩乐段被安排在了第三乐章。第三乐章的华彩乐段不仅仅是钢琴技巧的一种展示,他也很好的顺成了音乐的情绪发展,随着音乐情绪的逐渐推进,利用钢琴富于浪漫情怀的华彩乐段,给情绪不断受到鼓舞的听众,一个舒缓情绪的空间。这样也更有利于快速、热烈的结束部分来收束全曲。另外,第三乐章没用采用通常协奏曲第三乐章所使用的回旋奏鸣曲式结构,而是使用了回旋曲式。利用不断再现的主部主题作为线索,将风俗性、舞蹈性、描绘性的生活画面,用音乐语汇串联了起来。

在乐谱的首页印着这样一段话“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人们对自己故乡———山林的无限热爱之情,是这部作品的创作意图”。可见抒情性是此曲的首要任务,所以使用相对简洁明了的曲式结构,来安排音乐语言的发展,很好的满足了作曲家对于创作的需求。但是,也许正是因为缺乏相应的发展性段落,如第一乐章采用了省略发展部的奏鸣曲式,没有将音乐语言继续进行深入的发展,因此乐曲虽然抒情性与描绘性兼备,也不免显得缺乏深入的哲理性。

这首协奏曲的创作正值十年浩劫刚刚结束,正处在管弦乐创作的恢复阶段,钢琴协奏曲《山林》给人们干涸的心灵注入了一股绿色的暖流,仍然不失为一篇佳作。

注释:

①《现代民族风格的优秀成果——评钢琴协奏曲〈山林〉》,魏廷格,《人民音乐》1982年第9期

[1]刘敦南.钢琴协奏曲《山林》(两架钢琴谱)[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卞萌,卞善艺译.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华乐出版社,1996.

[3]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4]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1949—1989)[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

[5]吴家军.钢琴协奏曲《山林》的结构初探[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2).

[6]倪瑞霖.绿色的旋律绿色的幻想——钢琴协奏曲《山林》听后[J].音乐爱好者,1981(3).

[7]魏廷格.现代民族风格的优秀成果——评钢琴协奏曲《山林》[J].人民音乐,1982(9).

[8]王珺.钢琴协奏曲《山林》的结构分析[J].黄河之声,2007(12).

[9]赵娟.一部壮美的抒情音诗——浅析bB大调钢琴协奏曲《山林》.音乐创作,2006(3).

10.13944/j.cnki.ysyj.2015.0026

沈阳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协奏曲乐段山林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无问西东,看风过山林月掠海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城市山林
如果相爱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音乐作品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非常规”曲式类型
——以乐段范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