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青
摘要:目的 为减轻肌肉注射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探讨减轻肌内注射疼痛的综合性护理。方法 将2009年~2010年笔者所在医院妇科先兆流产的住院患者220例,每人每日肌内注射黄体酮注射液和hCG注射液各1次,在首日注射时分别按传统注射法和改进注射法进行,比较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在疼痛程度上较对照组轻(P<0.05)。结论 通过实施有效、安全的综合性护理措施,能有效减轻患者因注射时带来的痛苦,让其积极配合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综合性;无痛护理措施;减轻;疼痛程度
肌肉注射法因具有安全、见效快的特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然而,把小剂量药物注入肌肉组织,特别是刺激性比较强的药物,无疑对患者心理及身体上是一种痛苦的刺激。为此,护理人员在执行护理操作时,应从患者角度考虑,除了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服务的同时,更应注意尽量减小护理操作对机体的创伤性,笔者在多年的临床中总结出一套综合性减轻臀部肌肉注射的护理措施,通过临床实践比较,这套综合性护理措施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现简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5月~8月在我院妇科病区接受肌肉注射的患者400例,年龄25~40岁(排除因年龄因素造成的痛阈差别),应用综合性无痛护理措施注射法200例作为观察组,常规肌肉注射法2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程度评估。
1.2 方法 从安剖中抽取药液后又套回针帽,防止针尖部弯曲形成小钩;碘伏消毒液温度控制在20℃~22℃。
1.2.1 合理选取臀中、小肌部位法 方法1:以食指尖与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与髂嵴下缘处,这样髂棘、食指与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区,注射部位在食指与中指构成的角内;方法2:选择在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患者以自己的手指的宽度为准;第一种方法应尽量避开内角注射,以免损伤神经,选用第二种注射方法,特别适用于体型肥胖的患者,对于高瘦体型的人,一般都是以均小骨盆为多,临床上主张使用第一种方法,以免因肌肉组织较薄而刺入髂骨。
1.2.2 进针前后按摩环跳穴 取穴法:侧卧屈股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上,外1/3与中1/3的交点处取穴。环跳穴按揉后可显著增加其疼痛耐受值,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因此在肌肉注射前后按揉环跳穴,可减轻药液对肌肉局部的刺激及水肿等变化。
1.2.3 新型垂直进针法 右手食指与拇指执笔式持注射器,注射器柄与拇指呈45°,拇指与注射部位呈45°,肌注时一定是垂直进入,左手食指与拇指固定针头,防止其上下微动引起肌肉再损伤,也防止断针。
1.2.4 合理把握进针的深度 常规皮肤消毒,消毒范围直径大于5 cm,以左手拇指、食指错开关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将针头迅速垂直刺入皮肤深度为3~4 cm,针栓露出皮肤0.5~1 cm即可,对于正常体型及一般药液进针深度为针头的2/3,但对于胖体型及油剂药液,进针深度为4/5,这样既可防止断针又可减轻药物刺激、减少疼痛。
1.2.5 控制注药速度 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进针快、拔针快、推药慢)。但由于临床上常受各种因素影响,护理人员应根据药物性质,患者个体差异而选择进针的速度。为防止小孩不合作,臀部缺乏脂肪组织的瘦人发生断针现象,这两种人进针要快。
1.2.6 肌注后护理 肌肉注射24h后热敷。患者长时间或大剂量肌肉注射时,均可导致臀部肌肉出现硬结,臀部肌肉出现硬结后可产生疼痛和烧灼感,局部热敷可扩张毛细血管,增强局部免疫功能[1]。
1.2.7 心理护理 患者进入肌注室时由于紧张、焦虑及疾病的影响会加重注射时的疼痛程度,护理人员应以同情、安慰的语言和举止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设法减轻其心理压力,提高痛阈值,对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操作前应解释清楚,配合其采取适当的体位,让其有充足的心理准备,进针后,与其进行简单的交谈,使患者分散注意力。
1.3 疼痛程度评估方法 按照米吉尔(McGill)疼痛问答法:即0=无痛;1=有疼痛感,但不严重;2=轻微疼痛,患者不舒服;3=疼痛,患者痛苦;4=疼痛较剧,有恐惧感;5=剧痛[2]。把6种疼痛的程度区分为痛和不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疼痛是伴随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措施。肌肉注射法是将一定量的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2]。由于肌肉对药物刺激耐受性较好,周围大血管、神经干较少,并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能促进药物吸收,因此具有安全、方便、见效快的特点,在临床上使用广泛。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在注射过程中往往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疼痛反应。特别是黄体酮注射液或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是妇产科常用药,该药肌内注射起效快、吸收好、持续时间长,所以临床上常以此种方式为给药途径。但是由于该药刺激性极强,肌注时注射部位会产生剧烈的疼痛,令患者难以忍受,甚至无法行走,此问题一直困扰着妇科护理人员。临床上为提高患者舒适度,针对于注射给患者带来疼痛这一问题,不少护士从许多方面做了努力,我们通过临床试验及临床资料查证,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无痛护理措施,实行人性化护理,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反应。这套无痛护理措施是:①从安剖中抽取药液后又套回针帽;②碘伏消毒液温度控制在20℃~22℃;③合理选取臀中、小肌部位法;④进针前后按摩环跳穴;⑤掌握垂直穿刺方法;⑥合理把握进针深度;⑦控制注药速度,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⑧肌肉注射24h后热敷;⑨心理护理。
在这套无痛护理措施中,注射器在从安剖中抽取药液后又套回针帽,常规肌肉注射方法是从安剖中抽取药液后又套回安剖,常常针尖顶着安剖底部备好后注射。该方法致针尖部弯曲形成小钩,注射时常因针咀带钩导致患者疼痛难忍[3]。我们对传统方法注射针咀进行观察后发现针尖处带钩,得出了结论:带钩的针咀在注射时会导致疼痛,在操作中只要杜绝针咀发生,操作时,我们从安剖中抽取药液后又套回针帽,防止针尖部弯曲形成小钩。我们将碘伏消毒液温度控制在20℃~22℃,因为有资料证明,碘伏消毒液在温度范围为20℃~22℃时,其有效碘含量是0.5~0.6,灭菌效用不受温度影响[4]。由于降低温度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抑制细胞的活动,使神经末梢敏感性减低,从而可减轻疼痛[5];注射部位选择臀中、小肌,由于此部分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不易产生疼痛,脂肪组织也较薄,针头容易进入肌肉组织,不易形成硬结,能有效地减轻疼痛,同时避免损伤周围神经、利于药物吸收而达到疗效;肌注前后按揉环跳穴,环跳穴可降低痛阈,又能起到抗炎镇痛的效果;改进的垂直进针法进针,右手食指与拇指执笔式持注射器,注射器柄与拇指呈45°,拇指与注射部位呈45°,根据三角形原理,该法肌注时一定是垂直进入,真正垂直进针,使药液进入肌肉,防止偏斜后聚集在脂肪组织形成硬结,影响药物作用;针头进入组织后固定针头,防止针头上下左右微动引起肌肉的再损伤;针头迅速垂直刺入皮肤深度为3~4cm,针栓露出皮肤0.5~1cm即可,对于正常体型及一般药液进针深度为针头的2/3,但对于胖体型及油剂药液,进针深度为4/5,这样既可防止断针又可减轻药物刺激、减少疼痛[6]。最后还要在24h后热敷,防止硬结发生,促进药物吸收,这一系列综合性减轻肌注疼痛反应的护理措施围绕肌注的过程安排的合理科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护理质量体现在护理的方方面面,无痛注射能体现护理技术高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取得患者信任是我们最终的护理目的。
参考文献:
[1]滕晓辉,崔虹,黄秀芳.肌肉注射时间与局部热敷的关系[J].航空航天医药,1996,02.
[2]白继荣.护理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
[3]杨蔓,李斌,李阳.减轻肌肉注射疼痛的方法探讨[J].海南医学,2010,08.
[4]赵存颖.不同温度及PH值对DF1型碘伏中有效含量的影响[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1):180.
[5]李惠爱.冰敷持续时间减轻患者肌肉注射疼痛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8,10(15):36.
[6]李红梅.改进肌肉注射方法减轻局部疼痛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1,03.
编辑/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