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丽萍
摘要:目的 分析无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56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腰穿测定颅内压,观察组患者采用无创颅内压监测仪进行监测,记录两组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的颅内压测定值、病死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论 无创颅内压监测的检测性能与有创颅内压监测检测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且操作方便、简单、安全,可以替代传统的颅内压监测,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颅内压;神经外科;无创
重型颅脑损伤的主要损伤类型为颅内压升高,颅内压的升高会导致患者形成脑疝,随后病情迅速进展,患者的预后较差,致残率急剧升高,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神经外科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的临床意义重大,可以对患者可能的病情发展进行预测,有助于患者的救治[1]。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探讨了无创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56例重型颅脑损伤,且疑似颅内压升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重型颅脑损伤的相关诊断标准。在所有患者知情的情况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其中观察组中有脑干损伤3例,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11例,脑挫伤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哥斯拉昏迷评分3~5分10例,5~8分18例;对照组患者中有脑干损伤4例,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12例,脑挫伤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哥斯拉昏迷评分3~5分12例,5~8分16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脑室外穿腰颅内压监测,对照组患者采用无创颅内压监测,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取平卧位后将双眼合比,在其眼眶位置紧贴放置眼罩,然后采用75%乙醇将电极放置局部皮肤消毒后在涂抹适量氯化钠溶液加强其导电性,在患者的枕外的粗隆给2cm处两侧分别放置电极,在两眉之间的上方约2cm处放置参考电极,每隔6h检测一次颅内压,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随时检测。所有患者通常在持续检测5~7d内病情有所好转或者恶化。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颅内压检测值、病死率以及并发症情况,同时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压、脉搏和呼吸变化。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在录入EXCEL后,导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双侧t检验,以(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颅内压检测结果与治疗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颅内压检测结果与观察组患者的颅内压检测结果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当中,存活23例,死亡5例,对照组患者当中存活22例,死亡6例,两组患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情况与观察组患者的检测结果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2.3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未出现并发症情况,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渗漏,2例出现颅内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4.3%,观察组情况要好于对照组。
3 讨论
无创颅内压是一种无创的新型颅内压检测方法,通过对患者进行光刺激,引起患者大脑皮层的电位改变,从而向检测者反应完整的视网膜至枕叶皮层通路。传统的有创颅内压检测容易发生出血、感染以及脑脊液渗漏等并发症,而且操作复杂,临床上难以有效推广[2]。患者的颅内压变化可以更有效的反应患者的变化,从侧面反应患者的意识状态,对指导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所以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检测十分重要[3-7]。
综上所述,无创颅内压检测与传统的有创颅内压检测效果一致,且具有并发症少,临床操作简单等优点,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振林,张维,甄云,等. 无创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上的应用研究[J].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2):2063-2064.
[2]张明文,赖润龙,李勇,等.外伤性急性广泛硬膜下血肿的诊治策略[J].中国基层医,2011,18(2):150-152.
[3]李雪松,郑秀先,李琦,等. 无创颅内压监护在迟发创伤性颅内血肿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 ,14,( 2):108-109.
[4]亢建民, 闫学江. 无创颅内压监测临床应用价值[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6, (12):1361-1361.
[5]周青, 徐如祥, 刘策,等. 无创颅内压监测仪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7, (6):634-637.
[6]曾高, 焦风, 李运海,等. 用数学模型实现无创颅内压监测的现状与应用前景[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7, (9):418-420.
[7]牛荣东, 周广喜. 无创颅内压监测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5, (4):259-261.编辑/哈涛